卡爾·薩根曾經說過,宇宙中的恆星比地球上的沙子還多
2016年,天文學界根據20年來哈勃太空望遠鏡的數據,預估可觀測宇宙內有2萬億個星系,包含1000億到4000億顆恆星的銀河系,只是其中一個普通的棒旋星系。
在恆星數量比沙子還多的宇宙中,能容納130萬個地球的太陽,只是一顆普普通通的黃矮星,質量和大小都乏善可陳。
在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人類已知的體積最大的恆星,都是盾牌座uy,雖然它的質量只有太陽的10倍,但由於它已經演化到了恆星生命末期,所以它已經膨脹成了,體積巨大的紅超巨星。
45億倍太陽體積的盾牌座uy,如果和太陽互換位置,那麼土星軌道內的太陽系天體,都將被盾牌座uy吞噬。
但可惜的是,正如當年大犬座vy的體積記錄,被盾牌座uy打破一樣,盾牌座uy「體積最大恆星」的寶座,也已經保不住了。
目前已知體積最大的恆星為「史蒂文森2-18」,它的直徑為30億千米,體積大到能裝下100億顆太陽,如果把它和太陽互換位置,那麼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小行星帶,木星,土星,這些我們耳熟能詳的太陽系成員,都將被恆星吞噬。
但好在宇宙中沒有如果,位於2萬光年外RSGC2開放星團內的史蒂文森2-18,今後將會通過一次Ⅱ型超新星爆炸,在一場盛大的宇宙焰火中走完自己的一生,如果條件允許的話,爆炸時拋灑在宇宙中的重元素,在未來還會變成新恆星,甚至是新生命的一部分,就像構成我們身體的一部分元素,來自於46億年前的「太陽星雲」一樣。
相比最大恆星史蒂文森2-181,距離地球兩萬光年,目前發現的體積最小的恆星,紅矮星J0523距離地球只有40光年,亮度更是僅有太陽的八萬分之一,人類肉眼根本看不到它。
J0523的半徑只有6萬千米,大小和土星差不多,但質量卻相當於85個木星,可謂小小的身體大大的能量,而它也正是靠著85倍木星的質量,強行激發了內部的氫元素核聚變,從而變成了「最小恆星」
將目前發現的最大恆星史蒂文森2-18和最小恆星J0523相比的話,史蒂文森2-18能裝下20萬億個J0523,同樣是恆星,差距就是這麼大。
根據恆星演化模型,J0523這類紅矮星的壽命幾乎是無限的,因為它們內部核聚變反應非常溫和,氫元素在未來數千億甚至上萬億年內,都不會被消耗完。
在目前已知的恆星中,16萬光年外的恆星R136a1質量是最大的,相當於315個太陽,但也正是由於質量太大,所以R136a1的氫元素只夠「揮霍」300萬年。
最多300萬年後,它就會在一次超新星爆發中消亡,巨大的質量伴隨著巨大的能量釋放,將橫掃50光年內的所有星球,如果那些星球上,有類似地球的生命的話,它們都將在超新星爆發的輻射中,被盡數毀滅。
鏡頭轉回太陽系
50億年後,我們的太陽會因為氫元素的消耗殆盡,而在輻射壓的推動下急劇膨脹,最後吞噬火星軌道以內的所有天體,屆時地球將不復存在,而木星和土星的眾多衛星,則有可能因為太陽體積的膨脹,變成新的宜居星球。
足夠漫長的時間過後,紅巨星階段的太陽,會消散成行星狀星雲,並在星雲的核心區域,留下一顆白矮星,宣告自己曾經存在過。
但以上整個過程,人類文明究竟能不能親眼見證,目前還是個未知數,某種意義上來說,文明在宇宙,就好像一個人在地球,誰也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先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