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站在時間的節點,我都感到有些惆悵。這種惆悵既不是抱憾過去、也不是懼怕未來,而是近乎於一種悲哀。
這種悲哀曾經在很多時間和地點出現:
在從老家回京的前夜、在良久一次給爸媽的通話裡、在新工作開始的第一周……更普遍的還有,在每次回校與回家的時候、每次遠行的夜裡、每次新舊關係的交接……
以前我總不能明白這種悲哀到底是什麼?又為什麼出現?怎樣處理它才是對的?
這幾天,受KY創始人的一本小書的啟發,我有了新的感受,對這種悲哀也有了新的定義。
恰逢《靈魂奇旅》上映,電影中對生命價值的表達,與KY、我的感受都不謀而合,推薦每個曾思考過生命價值的人、在大城市中迷失的人、喜歡皮克斯電影的人去看(下文不涉及《靈魂奇旅》的劇透)。
過去的「悲哀」
因為這種莫名其妙的情緒——「悲哀」,我有些牴觸回老家。但一想到爺爺奶奶很盼望我回去,我又會有些自責,最終總會回去,然後一次又一次地經歷這種無助的悲哀。
有一次在老家,我為全家人做了新學的可樂雞翅、紅燒肉這些菜,上桌之後,不僅沒有等到誇讚,家人甚至覺得不合口味,爺爺覺得這些甜口的東西吃起來很奇怪。
我一股火氣騰到胸口,強壓下去,放下筷子,自己回了房間,奶奶見狀說怎麼不好吃呢,這明明很好吃啊,我來吃完。
多年以後我回憶到這幅場景覺得十分熟悉,就像三五歲的時候,我說爺爺重男輕女,氣呼呼地把院子裡所有東西都放倒,奶奶悄悄給我拿好吃的勸我一樣。
大部分人都有心魔,被心魔掌控。
這種心魔不是走火入魔的那種魔,而是一種固定的情緒模式。這種情緒模式,會讓我們對某類事件和他人做出固定的情緒和行為反應。
這種模式並非是盡然的壞,在當時的條件下,這種處理模式在某種程度上,也曾幫我有效解決了一些問題,不得不說它曾是我的一部分,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固定模式也不單指在老家的處事方式,在北京的也是一樣,雖然對比之下我有自己的選擇和喜好,我喜歡北京直接高效的生活方式,但每次切換的時候,我就要重新經歷一遍舊的模式。
正如裡爾克的話:「悲哀往往發生在一些新事物進入我們的生命的時刻。」在新舊時間、地點切換的時候,即使是當我變得更好的時候,我也是再逐步失去某種固定模式——與此同時,新的、更好的模式重新建立尚需時間,而那一刻,我就站在一個既不屬於過去、也不屬於未來的時刻。「悲哀」的感受也正源於此時。
仔細想稱為「悲哀」並不合適,應是新舊時間的撕扯、腳下無路的空茫。那時刻十分短暫,轉瞬即逝,新秩序就會降臨。
沒有一個未來是嶄新的
如果能夠從過去認識自己的世界裡消失,去一個新的地方,重新向別人介紹自己,該有多好呀。
學生時代,我們總有規劃好的終結。大家也總說,到了大學就好了。似乎大學校門上就寫著「前途一片光明」六個大字,這樣的未來是全新的、與過去無關的。
《國境以南 太陽以西》裡有段話:
「在此前的人生途中,我總覺得自己將成為別的什麼人,似乎總想去某個地方、開始新的生活、在哪裡獲取新的人格。迄今為止不知重複了多少次。這在某種意義上是成長,在某種意義上類似改頭換面。但不管怎樣,我試試想通過成為另一個自己來將自己從過去的自己所懷有的什麼當中解放出來。」
或許是自己所不喜歡的生活模式,或許一些令自己厭惡、哀傷、憤怒或羞愧的事情,總之,讓過去的歷史消失,迎接嶄新的未來。
雖然我也無數次這樣期望過,但現在的我認為,「嶄新的未來」是不存在的。一個人很難因為某些時間、地點的切換就脫胎換骨,即使上文所說的「老家」和「北京」2種看似差別甚大的處事方式,也並不能說那一種是全新的。
它們無一不是我的重要組成部分,我也永不可能徹底抹去某一個,成長是一個緩慢的過程,不是一個沒有厚度的時間點。
這幾年結婚的朋友很多,婚禮那天是人生很重要的時間點。王子和公主往往在這個時間點後,就會瞬間邁入「幸福和美好」。我的好友們,像王子和公主一樣,站在婚禮的殿堂上念誓詞,賓客往往動容落淚。
我承認,當時的確很感人,即使我的情緒被催淚,也不能相信,今後就是嶄新的未來這種話。
難道昨天吵架的不是你們嗎?前天平平凡凡冷冷淡淡的不是你們嗎?愛不是瞬間、不是一天,而是一條長長的河,那條河穿過你們在一起的所有歲月,並不是結婚當天才給它命名。
一些明顯的、盛大的時間節點,總會被人們捧出來,似乎跨過這個點,一切就會產生巨變。一朝高考躍龍門,是因為10年的苦讀;此刻身價40億,不是此時產生的40億。
有句話是這麼說的:現在掙的錢,是3年前的結果;現在做的事,決定了3年後掙不掙錢。所以,現在不掙錢的話,可能要去往前找原因。
我相信過去的「悲哀」會逐漸消解,但時間無法被切斷,未來也無法脫離過去而存在。
失去生活,就是失去「此刻」
正念(mindfulness)的哲學觀點中有一種是:我們的「存在」沒有過去,也沒有未來,只有此刻,我所能感知到的只有「此刻」。其餘的記憶、計劃,本質上都是虛幻,源於自己腦海中的想像。
這個觀點與《靈魂奇旅》中的「感受當下」很相似。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在於功成名就嗎?那麼大多數平凡人不應該存在嗎?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在於卓越的目標嗎?那麼一事無成的人活著沒有價值嗎?
《靈魂奇旅》給出的答案是:享受當下。生命的美好就在於當下的感受,那些真實活過的印記,也是對生命發出渴望的「火花」。
大多數人的不快樂,來自於過去和未來。感受當下聽起來很簡單,但在現在這個高效運轉的消費主義社會中,是如此困難。
2020年,我身邊的好友,有的與抑鬱症擦肩而過,有的還深陷在抑鬱症的泥沼中(她們的狀態並非抑鬱症患者全貌,請有抑鬱傾向的朋友及時就醫,按照自身情況處理)她們共同的特徵是,與「生活」剝離開來,身心失聯。
如果你審視正發生在我們身邊的生活,你會發現如今我們更少感知真切的私人的情感,更多把自己當做工具式的齒輪。我們所追求的生活也是被高度標籤化的,漸漸地我們變得更不像人了,作為人的屬性降低。
被無休止的短視頻、熱搜、電視劇、手機遊戲等等植入、規訓,大腦持續興奮,這種興奮凌駕於身體和心靈的真實需求之上——從而讓真實的感受表達弱不可聞。
現在還覺得感受當下是簡單的、觸手可及的嗎?
就像《靈魂奇旅》中的喬伊一樣,中年社畜的身體根本不知道感受當下的可貴之處,只向著遠處的目標不停地奔波。從未活過的22號靈魂,才知道當下的美妙。
這就是為什麼我推薦在北上廣深的社畜們去看這部電影,不要被機械的目標迷了眼睛,記得使用自己感知能力。
前幾天去杭州玩的時候,我發現,在杭州的街頭,如果你遇到一個不太開心的人,你可能會想到的他不開心的原因:有可能是跟老婆發生了小摩擦、可能是跟朋友產生了口角、或者跟鄰居鬧了點不愉快、七大姑八大姨家裡的某個外甥惹到了他……
如果在北京的街頭,你遇到一個不太開心的人,他只能是因為工作壓力太大/不順心。
其他地方的人尚還是一個複雜的人,北京的人就像「無父無母無親屬」的工作機器。其他地方的人尚還記得工作是為了生活,北京的人很多已經被「異化」為一顆螺絲釘。
希望2021年的你我,可以時刻守護正念,做一個真真實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