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始皇的父親秦莊襄王(子楚),因為生父秦孝文王(安國君)生了二十幾個兒子,加上不太喜歡他的母親,就把子楚送去趙國當人質。當時秦國和趙國經常打仗,所以子楚作為人質受到的待遇特別差,經常錢不夠用。
衛國商人呂不韋聽說了這些事,主動找到子楚,兩人達成了政治同盟,明確呂不韋出錢想辦法把子楚捧上王位,即位後子楚和呂不韋分國。
呂不韋去到秦國,找到了最受安國君寵愛但沒有兒子的華陽夫人,用了很多珍寶去慫恿華陽夫人認子楚為義子,華陽夫人手段厲害,直接和安國君刻下玉符,立子楚為繼承人。
呂不韋散千金幫助子楚順利逃回秦國,華陽夫人正式收他為義子,並改名子楚。
之後,子楚的父親安國君繼位,但是沒幾天就死了,子楚繼位,任命呂不韋為丞相,封文信侯。
《史記 · 呂不韋列傳》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戰國時,大商人呂不韋作了一件古今稱奇、空前絕後的最大投機買賣。他慧眼獨具,不惜重金把作為人質的異人贖回秦國,又費盡心機將異人立為秦國的國君。異人成為一國之君後,為了報答呂不韋的恩德,拜呂不韋為丞相,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陽十萬戶,權傾朝野。」
說的就是秦莊襄王的故事。
話說,呂不韋從一個商人一下子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內心還是比較虛的,知道自己政治資本太淺,想抬高自己的聲望,於是召集了所有的門客想辦法。
門客們是卯足了勁提建議,但是因為呂不韋的地位已經不能再高了,很多建議都不能實行,頓時都沒有了主意。
這時有位膽氣大的門客說到:「我們知道孔子的學問很好,那是因為他寫了一本叫《春秋》的書;孫武能當上吳國的大將軍,是因為吳王讀了他寫的《孫子兵法》。我們為什麼不可以寫一部書,這樣既能揚名當世,又可垂範後代!」呂不韋一聽,這主意好!立馬下令,組織人寫書。
呂不韋有錢有勢所以門客特別多,據說是三千多。很快,一部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文章的《呂氏春秋》完成了。
書寫好了,得讓人知道呀,不然不就白忙乎了。
呂不韋讓人把整本書貼在城門上,邊上還貼了布告:「誰能把書中的文字增加一個,或減少一個,甚至改動一個,賞黃金千兩。」布告貼了很久,吸引了諸侯各國的遊士賓客,但是沒有人敢去觸黴頭更不想得罪呂不韋,不過呢,「一字千金」的說法還是流傳了下來。
估計呂丞相泉下有知,應該會感到欣慰,幾千年的時間洪流中,丟失了很多珍貴的文學作品,但是呂不韋的《呂氏春秋》保存了下來,同時得到了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