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4月8日,武漢解除離漢離鄂通道管控措施。從1月23日「封城」至今76天,在武漢的人們在十二時辰的不同生存狀態,構成了這段抗疫史的歷史切片。
寅時,即凌晨3時至5時,是十二時辰的第三個時辰,又稱日旦或黎明,是夜與日交替之際,意為生機。
結束完志願者工作,楊錦駕車經過長江大橋已近凌晨3點。本文圖片均為受訪者供圖
最忙時,楊錦要到凌晨三點才能結束志願者工作,回到住處。他還記得,那天白天跑了兩趟的物資運輸,晚上又跟隨其他志願者前往湖北仙桃拉醫護人員需要的防護用品,一直到凌晨才回到武漢。
今年37歲的楊錦是一名建材行業的從業者,武漢人,曾跟隨家人外出生活13年,於2013年回到武漢。今年是他回到武漢的第七年,也是最不平靜的一年。
在武漢「封城」的兩個多月的時間裡,他志願者的身份未變,服務內容隨著武漢疫情形勢一直在變化。「封城」早期,醫護人員上下班需要幫助,他加入運送醫護的志願者隊伍;隨後,武漢各大醫院物資告急,他就四處幫忙拉貨;物資問題緩解後,他成為社區志願者的一員,幫忙採購生活用品。
「哪裡需要志願者,我就去哪裡。」楊錦說。在他看來,做志願者雖然有被感染的風險,但這個過程讓他感覺很充實,「這些事情,做了就停不下來。」。
隨著武漢逐步恢復生活秩序,各項工作已經有相應的工作人員負責,志願者們也陸續回到自己原來的工作生活中。
這段時間,楊錦在朋友家自我隔離,確保自己健康之後才敢回家見家人。他很開心能看到武漢逐步重啟,他也相信,自己也能很快回歸正常的生活。
「封城」後加入志願者隊伍
1月23日,10時起,武漢全市城市公交、地鐵、輪渡、長途客運暫停運營,機場、火車站離漢通道暫時關閉,武漢進入「封城」模式。
楊錦的表姐,是武漢一家醫院的醫生,疫情發生後她就被調往防疫一線。看到姐姐如此辛苦,楊錦在思考:作為一個武漢人,自己能不能做些什麼貢獻?
物資,是武漢在面對疫情初期最為艱難的問題。武漢多家醫院曾在防疫初期多次發布物資捐贈公告,懇請社會捐贈物資。楊錦在接送醫護人員上下班的時候也曾多次聽到物資缺口問題。
1月26日,楊錦在朋友圈裡看到了一位朋友發布的徵集物資搬運志願者的通知,二話沒說他就報了名。作為搬運志願者,楊錦的工作是每天前往快遞點,將從各地寄送到武漢的防護服、護目鏡和口罩等物資分裝打包,再將它們分批送到各家需要的醫院裡去。
1月26日0時始,在武漢市,除經許可的保供運輸車、免費交通車、公務用車外,中心城區區域實行機動車禁行管理。楊錦的志願者隊伍則幫他開具了機動車的通行證,同時,楊錦每次所對接的醫院都會給予楊錦相應的證明以方便他同行。
「那時候物資真的很緊缺,一些醫生防護服已經破了還是堅持上崗,可以說是和病毒貼身肉搏。」楊錦說,在他看來,如果物資能夠快一些運送到醫生手上,醫生也就少了一分感染的風險。
剛開始做搬運志願者的一段時間楊錦非常忙碌,每天,楊錦所在的群裡都會有很多家醫院發出請求,由醫院開具接收證明,楊錦負責運送口罩等物資到醫院。
楊錦記得,他每天一早都要先去接志願者同事,再到快遞點將物資分送到幾家醫院。「有時剛送完,又聽到消息說另一批護目鏡和防護服又送到了,只能馬不停蹄再返回快遞點物資分送。」
有一天晚上六七點的時候,武漢一家醫院請求將湖北仙桃的一批口罩拖回武漢。楊錦就和志願者一起驅車,前往100公裡外的仙桃,將物資帶回來。這一來一回,就耗費了三個多小時。之後,楊錦將志願者同事送回了家,凌晨兩三點自己才回到家中。第二天,楊錦還要照常起床,開始新一天的運送物資。
「我也沒覺得累,每天晚上回家洗個澡,在床上看個電視就睡過去了。」楊錦說,他沒有時間去想太多,自己只是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做了自己能做的事情。
2月10日,武漢醫療系統漸漸恢復了正常,物資緊缺已經不是問題。楊錦也就結束了物資搬運志願者的工作。
「做了,就停不下來了」
按照原來的計劃,楊錦本來打算做半個月就不做志願者了。因為按照武漢最初的延遲放假計劃,春節假期被延期到了2月14日。楊錦覺得,那時候疫情應該也已經結束了。
但隨著疫情的發展,他覺得好像事情並不是那麼簡單,2月14日疫情結束不了。楊錦決定,把志願者繼續做下去,這一做,就是將近兩個月。
他笑道:「這事,做了就停不下來了。」
楊錦(左一)和其他志願者合影。
在運送物資的閒暇時間,楊錦還找了一份「兼職」——接送醫院的醫護人員上下班。他通過好友加入了一個有醫護人員的接送群。每天醫護人員都會在群裡發布出行的信息,群裡的司機會點對點地將醫護人員從家送到他們工作的醫院。
剛開始接送醫護人員的時候,楊錦和他的車隊們,只有簡單的口罩防護,每次接送完一車,就要對車進行全面的消殺。「剛開始接送醫護人員的時候還是蠻擔心的。」楊錦說,但他相信只要做好防護和消殺,應該不會被感染。
每天,楊錦都會送兩到三名醫護人員上下班。他曾經接送過最遠的一名醫護人員是從江岸區的第二醫院到江夏區的家中,需要很早就出發。「醫護人員每天要很早上班,她又住得那麼遠,很不容易。」 楊錦說。
有時,為了緩解醫護人員上班的焦慮,善於打交道的他在路上會和醫護人員交流聊天。「從他們口中,才知道他們是多麼不容易,疫情早期的武漢醫院都是很慌亂的,物資也很不夠。」楊錦說。
在物資和醫護人員的接送漸漸得到保證後,楊錦又報名了社區的志願者,幫助社區的老人家和福利院採購生活物資送到家。
楊錦還注意到了建設方艙醫院、火神山、雷神山醫院運轉而滯留的工人們。3月的武漢天氣逐漸轉暖,工人們缺少一些薄的衣物。楊錦便忙前忙後,張羅著給工人們運送一些相對薄的衣服。
「失業」的他,相信武漢必定勝利
隨著疫情進入拐點和武漢醫療系統的恢復正常,一些小區也漸漸解封;超市開了,居民被允許上街購買生活用品了;醫護人員也有政府安排的公交車接送了;物資也得到了充足的保障甚至還有盈餘。楊錦漸漸覺得沒有什麼是需要自己的了,幹了快兩個月志願者的他「失業了」。
楊錦曾經經歷過2003年的非典疫情,那時候他在深圳生活。可能也是經歷過非典疫情,楊錦才可以對新冠肺炎疫情用平常心去對待。非典疫情的經歷讓他覺得,只要科學地做好防護措施,自己的志願活動就是安全的。
但他的家人有時候可不是這樣想。剛開始做志願的時候,家人對楊錦的行為是支持的,既可以幫助他人又可以服務社會。後來有一位志願者因為感染新冠肺炎去世了,家人就開始擔心楊錦,勸說他結束志願服務。
在楊錦所在的志願者的群,也曾經歷一些「動蕩」。志願者去世的新聞給群裡志願者很大的打擊,有些人退出了群。但楊錦沒有退,他相信,只要做好防護多噴酒精,病毒就找不上他。好在,伴隨著科學防控的普及,一些志願者又漸漸地回來了,人數也越來越多了起來。
現在的楊錦,在借住的朋友家中「隔離」。頻繁的志願活動讓他決定暫時和家人分開,等到隔離一段時間後確認自己身體沒問題,再回到家裡和家人團聚。
回想起自己的志願活動,楊錦覺得很榮幸能夠參與到武漢的防疫工作中,為防疫工作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我們都是有子女的人,希望孩子在未來看到他父親做的事情,可以成為他的驕傲,也希望可以給他樹立個正確的三觀。」
根據湖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3月24日發布的通告,武漢市將於4月8日起解除離漢離鄂通道管控措施,有序恢復對外交通,離漢人員憑湖北健康碼「綠碼」安全有序流動。再過不久,武漢就要重啟。
楊錦希望可以儘快回到以前的正常的生活中,「可能會一些緩慢,也會有一些困難,但是我們可以慢慢熬。不管怎麼說,我們還是要生活,還是要面對未來。」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