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今日頭條(中醫實戰筆記)https://www.toutiao.com/a6892015269414175239/
人參為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人參的根。古時還把人參叫做棒槌、地精、血參、孩兒參等名。根據產地與加工的不同,人參還有許多別名,如根據產地不同,有吉林參(也叫延邊參)、高麗參(也叫朝鮮參)等之分,而野生的叫野山參,人工種植的叫園參(也叫家種參);根據加工不同,又有生曬參、白參、水參、紅參、參須等之分。諸多名稱的人參,在功效上雖大同小異,但具體應用時,還是有所區分。
人參主產於我國東北地區,以吉林撫松縣產量最大,質量最好。近些年隨著人工種植技術的普及,人參的產量雖大有提高,但品質確有所下降,而且價格依然較昂貴。一般人參栽培六、七年後,在秋季莖葉將枯萎時採挖,去掉蘆頭,洗淨曬乾後,即為生曬參;若經沸水浸燙後,浸糖汁中,取出曬乾稱糖參(白參);蒸熟曬乾或烘乾的,即為紅參;人參的細根單獨應用,稱為參須。野山參亦可按上述方法加工,去蘆切片入藥。
一、功效應用
人參味甘、微苦,微溫。歸脾、肺經。
功效能大補元氣,補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其特點善補人體元氣,能救危扶顛,為「中藥四維」之首,乃補氣固脫、養陰生津之要藥。
常用於大病、久病、失血等所致元氣欲脫,神疲脈微;脾氣不足之食少倦怠,嘔吐洩瀉;肺氣虛弱之氣短喘促,咳嗽無力;心氣虛衰之失眠多夢,驚悸健忘,體虛多汗;津虧之口渴,消渴;血虛之萎黃,眩暈;腎虛陽痿、尿頻,氣虛外感等證的治療。
名家名著摘要:
《本經》:「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久服輕身延年。」
《別錄》:「療腸胃中冷,心腹鼓痛,胸脅逆滿,霍亂吐逆,調中,止消渴,通血脈,破堅積,令人不忘。」
《藥性論》:「主五臟氣不足,五勞七傷,虛損痿弱,吐逆不下食,止霍亂煩悶嘔噦,補五臟六腑,保中守神。」
《用藥法象》:「人參甘溫,能補肺中元氣,肺氣旺則四髒之氣皆旺,精自生而形自盛,肺主諸氣故也。」
《珍珠囊》:「治肺胃陽氣不足,肺氣虛促,短氣,少氣,補中,緩中,止渴生津液。」
《醫學啟源》:「治脾肺陽氣不足,及肺氣喘促,短氣少氣,補中緩中,瀉肺脾胃中火邪。」
《本草綱目》:「治男婦一切虛證,發熱自汗,眩暈頭痛,反胃吐食,痃瘧,滑瀉久痢,小便頻數淋瀝,勞倦內傷,中風中暑,痿痺,吐血,嗽血,下血,血淋,血崩,胎前產後諸病。」
《本草經疏》:「人參能回陽氣於垂絕,卻虛邪於俄傾,其主治也則補五臟,蓋髒雖有五,以言乎生氣之疏通則一也,益真氣,則五臟皆補矣。」
《本草從新》:「大補元氣,生陰血,亦瀉虛火。」
《本草備要》:「大補肺中元氣,瀉火生金。明目,開心益智,添精神,定驚悸,通血脈,消痰水。治虛勞內傷,發熱自汗,多夢紛紜,嘔噦反胃,虛咳喘促,淋瀝脹滿,中暑、中風,及一切血證。」
二、配伍應用
1.用於元氣欲脫、急救。人參能大補元氣,有救危固脫之功,實為第一要藥。凡大失血、大吐瀉以及一切疾病所致元氣欲脫,脈微欲絕,大汗亡陽等證,可單用人參大量濃煎服,急固元氣,即獨參湯。
若兼見汗出肢冷等亡陽現象者,常配伍附子同用,以回陽救逆,即人參附子湯。
若治大病癒後不能自復,虛汗淋漓,勢危欲脫,或喘逆,或怔忡,或氣虛不足以息,常配伍山萸肉、龍骨、牡蠣、白芍、甘草等,即來復湯。
李可通過多年臨床實踐,參考《傷寒論》四逆湯與張錫純來復湯用意,治療心衰病危者,常以大劑量四逆湯為基礎方,再配伍人參、山萸肉、磁石、麝香等,急復心陽,救危扶顛,即破格救心湯。本方乃今天中醫治療心衰重症第一可法之方,當重點領悟學習。
張錫純言:「人參為救危扶顛之大藥,能於呼吸之間挽回人命。」
2.用於肺氣虧虛,脾氣不足等證。人參能補元氣,益肺氣,補脾氣,乃治療肺脾氣虛之要藥。治肺氣虧虛,症見氣短乏力,動輒氣喘,脈虛自汗者,常配伍胡桃肉、蛤蚧等,即人參胡桃湯、人參蛤蚧散等方。
若治脾氣不足,生化無力,症見倦怠乏力,食欲不振,嘔吐洩瀉者,常配伍白朮、茯苓、炙甘草等,即補氣基礎方四君子湯。
若治脾虛氣陷,少氣懶言,面色萎黃,納少便溏,甚則脫肛、子宮脫垂、崩漏等證,常配伍黃芪、白朮、炙甘草、當歸、升麻、柴胡等,即補氣名方補中益氣湯。
若治肺脾兩虛,氣虛咳喘,食少便溏等證,常配伍如茯苓、白朮、陳皮、蓮子、砂仁等,即參苓白朮散。
李東垣言:「肺主氣,肺氣旺,則四髒之氣皆旺,精自生而形自盛。」
黃元御言:「人參氣質淳厚,直走黃庭,而補中氣。中氣健運,則升降復其原職,清濁歸其本位,上下之嘔洩皆止,心腹之痞脹俱消。」
3.用於傷津口渴、消渴。人參能益氣生津止渴。治熱病氣津兩傷,身熱而渴,汗多,脈大無力之證,常配伍石膏、知母、粳米等,共奏清熱益氣,生津止咳之功,即白虎加人參湯。
若治熱傷氣陰,口渴多汗,氣虛脈弱等證,常配伍麥冬、五味子等,即參麥飲。
若治消渴、煩渴症,常配伍生地、玄參、麥冬等養陰生津之藥,共奏益氣生津之功。
黃元御言:「白朮止溼家之渴,人參止燥證之渴。白朮滲土金之溼,散濁氣而還清,清氣飄灑,真液自滴,人參潤金土之燥,蒸清氣而為霧,霧氣氤氳,甘露自零。」
4.用於心神不安、失眠多夢、驚悸健忘等虛證。人參能大補元氣,有安神增智的功效。治氣虛血虧引起的上述諸證,常配伍龍眼肉、當歸、酸棗仁等養血安神之藥,即歸脾湯。
若治恍惚健忘,怔忡驚悸,心緒不寧,常配伍茯苓、菖蒲、遠志等,即定志丸。
5.用於血虛、陽痿或其它虛損諸證。治療血虛,應用人參有益氣養血之效,常配伍熟地、當歸、龍眼肉等,即人參歸脾丸。
若治腎虛陽痿,常配伍鹿茸、巴戟天、肉蓯蓉等,共奏益氣壯陽之功。
若治諸虛百損,久病體虛,可配伍鹿茸、河車、三七、蛤蚧等,共研粉服,徐徐調理,即固本培元散。
李東垣言:「古人治大吐血,脈芤洪者,並用人參。脫血者先益其氣,蓋血不自生,須得生陽氣之藥乃生,陽生則陰長之義也。若單用補血藥,血無由而生矣。凡虛勞吐血,能受補者易治,不能受補者難治。」
6.用於體虛外感,或兼久瀉利者。人參能扶正固本,祛邪外出。治傷寒時氣,頭痛項強,壯熱惡寒,或即有外感,又兼見瀉利而久治不愈者,常配伍柴胡、桔梗、川芎、羌活、獨活等,共奏益氣解表,散風祛溼之功,即人參敗毒散。本方是中醫「逆流挽舟」法的代表方劑,「開玄門、潔淨府」乃中醫比較高深之理論,當重點領悟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