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人類排放溫室氣體達史上最高水平 亟需採取行動

2020-12-05 閩南網

  當地時間11月2日,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五次評估報告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公布。報告顯示,人類活動排放的溫室氣體指標目前達到了史上最高水平,若不採取行動,將導致「嚴重且不可逆轉的後果」。

  該報告綜合了自2013年9月起相繼發布的三份調查報告的內容,分別就氣候變化的原因,影響以及供決策者參考的應對措施進行了詳細的闡述和解讀。在哥本哈根參加報告發布儀式的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表示,這是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迄今為止編寫得最為全面的關於全球氣候現狀的評估報告。

  「這份報告提供了三條重要信息:一,人類對氣候系統的影響是非常顯著的,並且影響在逐漸增長;第二,如果想要防止更加惡劣的後果,我們必須儘快地,堅決地採取行動;第三,我們有能力,有條件控制氣候變化,建造一個更美好的未來。這份報告發現,世界各國並沒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風險做好準備,尤其是那些貧窮和脆弱的,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貢獻最少的國家。」

  潘基文同時指出,雖然應對氣候變化對部分國家來說意味著經濟負擔,但如果不採取行動,將會面臨更嚴重的經濟損失。

  「有一種非常流行,既不科學也不經濟的觀點認為,採取措施應對氣候變化會消耗巨大的財力。我在這裡可以肯定的說,不採取行動將會付出更大的代價。應對氣候變化和經濟增長是密切相關的,就像一個硬幣的兩面。」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成立於1998年,由聯合國氣候專家及數千名來自世界各地的科學家組成。其定期發布的氣候變化評估報告是國際社會認識氣候變化,制定應對政策和採取有效行動的重要科學依據。2007年,該組織與美國前副總統戈爾共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在最新發布的第五次評估報告中,氣候專家指出,全球大氣層中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亞氮的含量達到史上最高水平,在1880年至2012年間,地球表面平均溫度上升了0.85攝氏度。若不採取措施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那麼人類將在21世紀末前面臨「嚴重且不可逆轉的後果。」

  2009年哥本哈根氣候大會上,《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條約》提出了到本世紀末將全球氣溫升高的幅度控制在與工業革命前相比的2攝氏度以內的目標。第五次評估報告為如何實現該目標提供了實際可操作的途徑。負責宣讀該報告的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主席金德拉?帕喬裡表示,可再生能源的應用將是達到這一目標的關鍵。

  「可再生能源的應用有很多選擇,很多國家可以簡單地將核能源用可再生能源來替代。我們在報告中非常清楚的指出,大部分國家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通過緩解,甚至緊急緩解措施,例如調整清潔能源在整個能源消耗中的比例,來實現目標。」

  帕喬裡同時指出,國際合作也是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中至關重要的一環。

  「國際合作是我們在實現 2攝氏度 目標和其他控制氣候變化目標的必要條件。只有通過國際合作,我們才能有效地共同應對氣候變化提出的挑戰。」

  據了解,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發布的第五次評估報告將為2015年在巴黎舉行的第21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提供討論基礎,並幫助推動各國領導人在2015年之前達成一項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新協議。

相關焦點

  • 對人類發展高度負責—解讀溫室氣體排放行動目標
    「對全人類長遠發展高度負責」——解讀中國出臺控制溫室氣體排放行動目標    新華社北京11月26日電(記者劉錚、江國成、張辛欣)哥本哈根會議召開在即,中國政府26日公布了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行動目標——到2020年全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
  • 聯合國環境署:溫室氣體排放缺口比想像的更大
    中國氣象報記者史一卓報導 11月21日,聯合國環境署在北京舉辦了《2012年排放缺口》報告發布會。該報告以倫敦為主會場全球發布,北京是亞洲區域的發布城市。  該報告指出,目前的溫室氣體排放水平比2020年需要達到的水平高出約14%。
  • 聯合國:溫室氣體排放達創紀錄水平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和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塔拉斯9日召開記者會,發布了一份有關2020年全球氣候變化的最新報告。報告顯示,2020年上半年,溫室氣體濃度已經超過了百萬分之410,是三百萬年以來的最高水平,並且這個數字還在持續上升。
  • 樂山市正式啟動溫室氣體排放清單編制行動
    四川在線樂山訊(記者 餘建軍)  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是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的核心內容,編制溫室氣體排放清單是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重要基礎性工作。日前,記者從樂山市生態環境局獲悉,樂山市正式啟動溫室氣體排放清單編制行動。
  • 地球臭氧層正逐漸恢復 溫室氣體排放減少
    報告顯示,根據《關於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婁議定書》(簡稱《蒙特婁議定書》)採取的行動正在幫助臭氧層恢復到1980年的基準水平。議定書實施以來,破壞臭氧層的氟氯化碳等氣體在大氣中的豐度逐漸降低。1980年代和1990年代初,全球大部分地區的空氣臭氧含量都有所減少,但2000年以來基本保持不變,而近年有跡象表明臭氧層正在逐漸恢復。
  • 過去四年史上最熱!溫室氣體排放增加是全球變暖主因
    專家普遍認為,人類活動導致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排放增加是全球變暖的主因,而這又導致熱浪、颶風和寒潮等極端天氣事件日益頻繁。「許多極端天氣事件與我們對氣候變化的預判是一致的,」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彼得裡·塔拉斯說,「這是我們需要面對的現實。溫室氣體減排和氣候適應措施應成為全球應對措施的重中之重。」
  • 聯合國氣象組織:溫室氣體濃度創新高,破壞性影響不可逆
    新京報快訊(記者 陳沁涵)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WMO)22日在官網發布年度《溫室氣體公報》,報告指出2017年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溫室氣體在大氣中的含量再次創下新高。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巴切萊特表示,國家有法律義務防止和緩解氣候變化。
  • 聯合國:溫室氣體濃度已達到3百萬年來最高水平
    聯合國:溫室氣體濃度已達到3百萬年來最高水平 中國新聞網 | 2020-09-10 15:32:03 9日發布的一份由世界氣象組織(WMO)等聯合國機構共同完成的報告顯示,氣候變化並未因新冠疫情而止步。
  • 2019年成為全球有氣溫記錄以來第二熱年份 聯合國呼籲採取行動實現...
    來源:經濟日報日前,聯合國與世界氣象組織聯合發布了《2019年全球氣候狀況聲明》(以下簡稱「聲明」)。聲明指出,2019年是全球有氣溫記錄以來第二熱的年份,由於溫室氣體水平持續上升,全球變暖的勢頭還將持續。
  • 「史上最嚴」空調新規來了?40年有助減少4600億噸溫室氣體排放
    7月17日,據外媒報導,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和國際能源署(IEA)共同發布的一項報告指出,如果全球採取協調一致的行動推動實現節能和氣候友好型製冷轉型,未來40年將避免多達4600億噸溫室氣體的排放。這份《製冷系統排放和政策綜合報告》稱,《蒙特婁議定書基加利修正案》的籤署國就逐步減少強效溫室氣體氫氟碳化物的生產和使用達成一致,僅這一項舉措,全球就有望避免在2100年前升溫0.4℃。《蒙特婁議定書》於1987年9月16日在加拿大蒙特婁籤署,並於1989年生效。
  • 世界各地的溫室氣體排放幾乎回到了冠狀病毒世界大流行前的水平
    根據一個國際科學家小組的最新研究,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在今年春天大幅下降後,現在又幾乎回到了大流行前的水平。 世界氣象組織(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在周三發布的報告中指出:「氣候變化並未因為COVID-19而停止。」
  • 空氣汙染物、短期溫室氣體、二氧化碳排放是什麼關係?
    例如,從化石燃料開採中釋放出來的甲烷,除了是僅次於二氧化碳的第二大溫室氣體外,也是一種SLCP。這意味著甲烷的壽命相對較短(在大氣中的壽命約為12年),因此減少甲烷排放可以實現溫度的快速降低。重要的是,甲烷也是導致對流層臭氧形成的前體,而臭氧是一種影響人類健康和作物產量的空氣汙染物。因此,減少甲烷排放對氣候變化、健康和農業有三重好處。黑碳是另一種SLCP,由化石燃料和生物質燃燒產生,也可引起全球和區域氣候變化。黑炭還可形成小顆粒物(PM2.5)的一部分,嚴重影響人類健康。因此,減少黑碳排放既有利於氣候變化,也有利於人類健康。
  • 新研究稱溫室氣體排放的一半來自牲畜
    這項研究將加劇人類是否應該少吃動物製品以幫助改善環境的爭論。  據英國《獨立報》報導,在這份由美國世界觀察研究所發表的論文中, 兩位世界銀行的環境顧問聲稱,肉食生產形成的排放佔全球排放總量的51%,而不是聯合國估計的18%。  他們表示,聯合國的數據從甲烷、土地使用和呼吸作用這3個重要方面嚴重低估了數百億頭牛、羊、豬、家禽以及其它動物排放的溫室氣體的影響。
  • 降低溫室氣體排放 否則恐將引發生態和社會災難
    中國園林網11月3日消息:據法國國際廣播電臺報導,聯合國氣候變遷問題專家組11月2日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推出對全球氣候狀況的最新評估報告,報告以超乎尋常的強烈用詞警告,人類面對地球生態環境快速惡化的風險,各國政府必須儘快行動,降低溫室氣體排放,實現在2100年前將溫室氣體排放量減至零,否則恐將引發生態和社會災難
  • 全球溫室氣體中的甲烷排放達到歷史新高
    過去十年由於人類對能源和肉食的需求不斷提高,導致溫室氣體甲烷 (methane, CH4) 排放量增加了 9% 。溫室氣體中吸收熱能高的甲烷主要來自石油和農業畜牧業生產,對全球氣溫升高影響嚴重,在全球甲烷排放普遍升高的背景下只有歐洲排放量下降。
  • 正確認識溫室氣體排放核算
    一方面它們使地球表面變得更暖,科學家研究表明:如果沒有溫室氣體的保護,地球上的年平均氣溫將降低至-23℃,而正是因為它們的存在,我們才能在年平均氣溫14℃的地球上生活;另一方面,導致了全球變暖和極端氣候事件頻繁發生為特徵的氣候變化。由於人類活動排放了大量的溫室氣體,破壞了自然活動釋放的溫室氣體在大氣中的平衡,且短時期內不能恢復。
  • 科學家稱農業源溫室氣體排放是「生存排放」
    據《中國農業工程學報》2008年10月報導,農業源溫室氣體排放佔我國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17%,但來自農業源的排放是農業生產的自然過程,農業源的溫室氣體排放屬於「生存排放」。研究表明,通過改善反芻動物營養、推廣稻田間歇灌溉、建設沼氣、推行緩釋肥、長效肥料可以減緩農業源溫室氣體排放,但急需進行技術和經濟性評估。
  • 溫室氣體濃度達65萬年來最高
    美國《科學》雜誌稱全球變暖趨勢難以扭轉  本報綜合報導在最新一期的美國《科學》雜誌中,科學家指出,通過研究南極洲古代冰層,他們發現地球大氣中的溫室氣體達到65萬年來最高濃度。  溫室氣體濃度在近幾個世紀急劇上升  開展這項研究的是歐洲南極冰核研究項目的科學家,他們在南極東部冰蓋「C」附近鑽入3200米深的冰層,獲取古代冰核,並對其中氣泡的氣體構成進行研究。這些冰核是65萬年前降落到南極的積雪形成的。而此前科學家對古代大氣的研究最早追溯到40萬年前。
  • 溫室氣體排放的停止可能無法阻止全球變暖
    該模型表明,在人類活動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在本世紀三十年代達到峰值,並在2100年降至零的情況下,到2500年,全球溫度將比1850年高出3℃,海平面將高出3米。在所有人為溫室氣體排放在2020年減少到零的情況下,作者們估計,在最初的下降之後,與1850年相比,到2500年,全球仍將升溫約3℃,海平面將上升約2.5米。
  • 聯合國報告稱城市已成為全球溫室氣體最主要來源
    新華網奈洛比4月12日電(記者袁亮王雅楠)聯合國人類住區規劃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