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對衝研投
文 | 陳靜農產品團隊 中信期貨
對衝研投專欄合作團隊
經授權發布
摘要:
從年初至剛剛過去的一個季度來看,對於農產品板塊而言,2020年可能將是不平凡的一年。今年影響農業板塊事件此起披伏,接踵而至,令板塊價格波動同比歷史同期明顯加劇。通過梳理,這些影響因素主要包括新冠疫情、蟲害(沙漠蝗蟲&草地貪夜蛾)、以及天氣。那麼這三方面因素對我國、以及全球糧油棉造成怎樣的影響?隨著這三個因素不斷發酵,全球範圍內是否可能會出現糧食危機,全球糧荒概率有多大呢?通過對全面分析,筆者得出結論如下,僅供投資者參考:
一、根據全球主要農作物庫消比表現,預計目前糧食庫存可抵禦災害對全球糧食造成20-30%程度的不利影響;
二、天氣影響:春夏預計中性天氣概率較大,料對農產品板塊影響較為有限;
三、新冠疫情影響:陳作貿易流受阻,新作種植預期縮減;(一)海外疫情對陳作供應總量影響有限,主要基於陳作庫消比、及農作物進口依賴度分析得出。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封閉衝擊貿易流令供應節奏被幹擾。這將令進口依賴度較高的農產品、地區受到不利影響,這主要是指全球油料供應、及南北非農產品供應,料將出現階段性供應偏緊預期。預計這種偏緊格局隨著海外疫情蔓延而加強,隨著峰值拐點出現而趨緩。(二)海外疫情影響,將通過影響生產物資、勞工資源供應而傳導至新作種植,故後期在密切關注海外疫情蔓延的同時,需要關注各國政策是否及時、有效地對這方面實施了保障措施,否則新作種植料將下降,從而提振下半年農產品價格。
四、沙漠蝗蟲、草地貪夜蛾影響:從靜態來看,樂觀預期將令全球糧食供應預計下降1-3%,而對中、印影響主要體現於對其經濟作物影響,整體對全球糧食影響有限。從動態來看,僅考慮中、印兩主產國,預計影響使得全球糧食庫消費比下降約10%,從結果上看全球發生糧食危機概率不大,但將對全球糧食價格形成提振。
1
糧食供需現狀:全球主要農作物庫存消費比偏高且呈上升趨勢
從主要農作物庫存消費比指標上來看,全球農作物陳作水平表現尚可,可衝抵20-30%供應量緊缺問題。
從指標發展趨勢上看,除大豆等油料以外,其他主要農作物庫消比整體水平均呈上升走勢,且目前均已觸及各自歷史較高水平;
從指標絕對水平上看,主要農作物庫消比指標處於30%-50%區間,說明陳作庫存水平可以佔到全年總消費水平的1/3-1/2。
綜上,根據全球主要農作物庫消比表現,預計目前糧食庫存可抵禦災害對全球糧食造成20-30%程度的不利影響。
2
天氣影響分析:春夏仍將處於中性天氣概率較大,極端天氣概率較小
今年春、夏繼續維持中性天氣概率較大。截止目前,據NOAA最新報告,整個太平洋赤道海面溫度接近平均溫度,熱帶大氣環流總體上與ENSO中性相一致。中性天氣在北半球2020年春季發生概率為65%,至夏季發生概率降為55%。整體天氣發生厄爾尼諾、或是拉尼娜發生概率不高。綜上,春夏預計中性天氣概率較大,料對農產品板塊影響較為有限。
3
新冠疫情影響分析:陳作貿易流受阻,新作種植面積預期縮減
隨著海外疫情蔓延,國際貿易流不可避免受到衝擊,特別是農業主產國封國封港事件的接連發生,引發了市場對農產品供應方面的擔心,這種擔心對個別進口依賴度較大的國家相應品種價格形成了提振。那麼此次新冠疫情是否會引發今年農產品供應問題?究竟會產生怎樣的影響?這需要從農產品陳作、新作兩方面分別來看:
(一)海外疫情對陳作供應總量影響有限,但封閉衝擊貿易流令供應節奏受幹擾陳作供應方面,一方面,基於全球主要農作物庫消比看,預計全球範圍內糧食不缺,且疫情對供、需兩端均形成影響,需求同時受疫情打擊走弱,使得19/20年度去庫存節奏同比預期放緩,令上半年農產品依舊呈現供需過剩預期。
另一方面,全球主要農作物進口依賴度處於中低水平,特別是糧食類作物,故因貿易被擱置而發生全球範圍內糧荒概率不大。大米、小麥、玉米三大糧食作物進口依賴度長期保持在25%以下,主產國例如中國、印度等國均以自產自消為主。
故綜上,海外疫情對陳作供應總量影響有限,主要基於陳作庫消比、及農作物進口依賴性得出。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封閉衝擊貿易流令供應節奏被幹擾。這將令進口依賴度較高的農產品、地區受到不利影響,這主要是指全球油料供應、及南北非農產品供應,料將出現階段性供應偏緊預期。預計這種偏緊格局隨著海外疫情蔓延而加強,隨著峰值拐點出現而趨緩。
1、油料供應將出現階段性偏緊預期。除了糧食作物,通過數據發現,糧油棉中主產國中國、印度油料類對外依存度表現出較高依賴性,大豆、棕櫚油需要警惕這方面衝擊影響,這方面料對價格所產生的利多影響,影響時限視疫情在南美、印度出現拐點的時間。
2、北非、南非區域將出現階段性供應偏緊預期。僅北非大米、南非玉米與大豆外,非洲其他農產品均對全球進口農作物存在較高的依賴性。
(二)疫情對新作種植將產生不利影響,料將對20/21年農產品價格形成提振從全球整體上看,預計將對新作種植產生不利影響,並將影響20/21年度糧食供應。不過由於各國疫情高峰期與農作物種植期重疊度不同,各國新作種植受疫情影響程度存差異。其中,料對中國新作種植影響有限,而對印度、美國等疫情尚處於爬坡階段的國家影響將較為明顯。
一方面,種植季逐漸臨近,用於耕種的窗口期相對固定。北半球是今年下半年農作物主要產區,主產國種植季一般集中於年中5-6月,進入4月後農民逐漸進入備耕階段,一旦錯過料將影響新作產量,進而影響20/21年供應。
另一方面,生產資料、勞工資源或將面臨短缺問題。對於中國而言,由於目前全國已順利開展復工復產,目前春耕工作正在進行,疊加國家出臺利好政策保障糧、棉種植,故預計國內受疫情影響相對有限;而對於印度、美國而言,由於疫情爬升,生產物資資源因各行各業停工歇業影響或將出現短缺問題,另外更重要的是勞工問題,可能也將面臨短缺問題。
綜上,海外疫情影響,將通過影響生產物資、勞工資源供應而傳導至新作種植,故後期在密切關注海外疫情蔓延的同時,需要關注各國政策是否及時、有效地對這方面實施了保障措施,否則新作種植料將下降,從而提振下半年農產品價格。
4
四蟲害影響分析:沙漠蝗蟲與草地貪夜蛾
本年度主要關注兩種蟲害可能造成的影響,分別為草地貪夜蛾與沙漠蝗蟲。
(1)關於沙漠蝗蟲,截止目前,隨著印度與巴基斯坦交界處沙漠蝗蟲孵卵成蟲,沙蝗影響在2月份暫時停歇之後又捲土重來,最新情況為據巴糧食安全與研究部介紹,蝗災從2019年3月一直持續到現在,適合蝗蟲孳生的3000萬公頃土地已有38%被入侵,發生範圍、蝗蟲數量、危害程度均屬歷史罕見。截止目前,該地區雨季即將來臨,將有利於蝗卵的存活與孵化。
(2)關於草地貪夜蛾,2019年首次入侵我國26個省份,發生面積1500多萬畝,實際危害面積246萬畝。預計該蟲將在今年3-6月份進入爆發期。根據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3月6日發布病蟲情報,初步統計,草地貪夜蛾在雲南、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福建7省(區)176個縣(市、區)查見幼蟲。
近日,據廣東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馮彤,2019年廣東省草地貪夜蛾累計發生面積35萬畝,涉及至21個地級市97個行政縣(市、區),2020年廣東全省草地貪夜蛾發生面積預計達300萬畝,同比為去年同期10倍。若按此估算,2020年我國範圍內草地貪夜蛾發生面積或為1.5億畝,全國耕地面積按18億畝計算,那麼草地貪夜蛾可能發生面積佔比或近10%。
那麼隨著事態進一步演變,蟲害對於印度、巴基斯坦、中國以及全球主要農作物的影響程度究竟如何呢?
(一)涉蟲害影響地農作物全球佔比:中、印較大,而非洲、巴基斯坦較小首先,在全球範圍內,涉及到蟲害影響地區分別為中國、印度、南北非以及巴基斯坦。由於每個地區農作物在全球佔比不同,因此蟲害對全球影響程度存在區別。其中:
(1)中國、印度主要農作物產、消比佔比分別約5-30%、10-25%,對全球農作物供需影響較為顯著。
(2)南、北非,合計產、消比佔比分別約5-10%左右,對全球農作物供需影響適中,由於需求端佔比較高,更多地體現於對全球消費方面的影響。
(3)巴基斯坦佔比較小,產、消在全球佔比僅2-5%左右,對全球農作物供需影響有限。因此,我們將蟲害對全球農作物影響研究,關注焦點主要集中於蟲害對中國、印度兩國農作物影響分析。
(二)蟲害目前影響主要集中於經濟作物,後期不排除向糧食作物發展可能截止目前,中、印、巴三國從分布區域來看,蟲害影響主要集中於油菜籽、甘蔗、棉花等經濟作物,小麥也有部分涉及,但由於受災區非小麥主產區,所以影響有限。
(三)蟲害對印、中及全球主要農作物影響量化預估分析蟲害具體影響程度需從靜態、動態兩方面來著手,來分析預期較為樂觀與悲觀的兩種可能的結果。
首先,靜態上分析,若後期蟲害僅作用於前期涉蟲區域的情況,那麼對全球農作物供需影響將主要體現於南北非地區糧食供應問題,按非洲地區遭受50%受損估算,料將使得全球糧食供應下降1-3%;而對中、印兩國糧食作物影響有限,蟲害影響只是體現於不利於經濟作物產量,預計將使全球經濟作物庫消比下降不足1個百分點,從數據上看影響相對有限。
其次,從動態上分析,考慮後期蟲害可能造成的最大危害程度,分析與研究了蟲害對受災國、及全球農作物庫存消費比的影響。
主要考慮中、印兩個全球農產品主產國,印度按該國專家給出的預期受災程度30%進行估算,中國方面則按10%受災程度進行估算。
通過計算,可以看到兩國若同時受蟲害影響,則合計對全球主要農作物造成的影響結果是——令全球庫消費比同比下降約10%,影響較為顯著。
綜上,關於沙漠蝗蟲、草地貪夜蛾影響,從靜態來看,樂觀預期將令全球糧食供應預計下降1-3%,而對中、印影響主要體現於經濟作物影響,整體對全球影響有限。從動態來看,僅考慮中、印兩國預計影響使得全球糧食庫消費比下降約10%,從結果上看全球發生糧食危機概率不大,但將對糧食價格形成提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