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 田傑雄)近日隨著冷空氣的到來,北京氣溫達1966年2月以來的最低值。低溫寒潮天氣會對本地農作物產生什麼影響?較低的溫度是否會增加蟲害越冬的死亡率,成就天然的「殺蟲劑」呢?新京報記者從北京市植物保護站測報科獲悉,短時間的寒潮天氣對正常農業生產造成的影響有限,另一方面,由於北京多數蟲害發生的輕重取決於異地遷入蟲源,因此寒潮天氣對於本地病蟲害的影響也不大。
草地螟越冬土繭。謝愛婷 攝
蟲源來自異地 低溫或對北京蟲害影響有限
近日,北京遇21世紀以來最低溫,動輒零下十幾度的溫度除了「凍炸」正常通勤的城市居民,正處于越冬期的田間蟲害能否還「吃得消」?
「總體來講,影響可能沒有咱們想像的那麼大。」植保站測報科科長謝愛婷向新京報記者講述,對本地大田作物能產生較大影響的病蟲害,很多都不在北京本地越冬。
謝愛婷說,這些蟲源原本有自己的越冬場所,「比如說玉米螟,它會躲在玉米稈或者玉米穗裡面;草地螟在地下幾公分處作土繭越冬;小麥吸漿蟲,能在地下0-20公分土壤裡越冬。」謝愛婷說,這些害蟲往往會有「滯育」現象,也就是為了度過不適合其生存的空間和時間,它們會停止發育,保持某一蟲態,當環境條件適宜其發育時,打破「滯育」,繼續發育。她告訴記者,以草地螟為例,北京地區的草地螟蟲源主要來自內蒙古和河北張家口等高海拔地區,而據京津冀蒙遼五省(區、市)聯防聯控監控點的蟲情消息,草地螟在零下30℃時可安全越冬,這也就意味著階段性寒潮對於正常進入越冬狀態的蟲態影響不會很大。
謝愛婷去年11月去內蒙古調查越冬基數時拍的土繭。受訪者供圖
「而南方的蟲源,包括黏蟲以及草地貪夜蛾等,黏蟲在長江以南地區越冬,草地貪夜蛾在華南以南越冬,對於未來北京的影響也非常有限。」謝愛婷指出,在北京地區,蟲害發生的輕重取決於遷入的蟲源,「通過整體梳理來看,低溫對於北京地區田間病蟲害的正向影響是有限的。」
什麼樣的天氣會對農作物生長帶來較大影響?謝愛婷說,總體來講高溫乾旱更利於蟲害發生,而若降水多溼度大,則更有利於病害發生。
設施大棚需更注重夜間增溫保溫 加強田間管理
設施蔬菜方面,謝愛婷提到,對於正處於生長期的設施蔬菜大棚,冬季本身有利於低溫高溼型病害的發生,「這並不是由於寒潮到來導致的,但同時,寒潮對於喜溫的作物會有一定影響,比如說易出現寒害、凍害,這就會影響植株的抵抗力。」
謝愛婷說,在設施大棚的加持下,棚內農作物能否健康生長,與種植戶的生產管理、能否及時監測病蟲害並提早預防控制密切相關。
不過謝愛婷也特別提到,寒潮對於目前設施蔬菜常規生產的影響不大,較大晝夜溫差能為果實口感助力。
新京報記者 田傑雄
編輯 唐崢 校對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