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強省浙江,衢州算是欠發達地區,儘管它在2004年也交出了一份比較出色的成績單:地區生產總值增速達15.2%;財政收入增長22%,其中地方財政收入增長26.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3.9%;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0.9%。有統計專家認為,這樣的增長速度,近幾年來在欠發達地區是比較少見的。
年終歲尾之時,衢州市委書記厲志海又一次敘述了對於衢州發展和定位的看法:牢牢抓住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優勢,以特色經濟為切入口,努力拼搏,儘早甩掉「欠發達」的帽子。
強化「資源優勢」
衢州有豐富的礦產資源、水資源,這為特色工業基地的建設和發展提供了雄厚的原材料基礎。衢州在氟化工、礦山風動機械、有機胺、矽等產業上形成了優勢,在水泥、金屬製品、精細化工、輸變電設備等方面也逐漸形成了特色和規模。因此,衢州提出了「4個中心,10個基地」的特色產業發展要求,集中相應的人力、財力、物力來保證特色優勢產業的快速發展,「410」產業便是衢州的特色。
進一步集聚產業,重視開發區平臺建設,注重高新科技的加盟,是衢州的又一抓手。2004年,開發區基礎設施投入達13億元,新入區工業企業投入總額85億元,投資密度和經濟強度得到較大提高。同時,搭建科技平臺,每年定期舉辦工業科技合作洽談會,與國內多家科研單位、院校建立合作關係,為衢州工業發展注入了新鮮血液。
近年來,衢州不斷加大招商力度,從被動型、等待型到主動型,從要素招商到產業招商,力爭用最低的發展成本取得最大的發展。2004年,全市實際到位市外資金50億元,2005年力爭60億元以上。今後幾年,衢州將以優惠政策、要素稟賦為基礎,逐步轉到以產業配套和產業關聯為基礎的引資方略上來,實現物質資源與科技、人力資源互動。
做好「特色文章」
「任何地方都有優勢,優勢是動態的、可創造的。對衢州而言,工業立市是主方向,借力發展是主路徑,特色競爭是主策略,以特色創造優勢。」對衢州的特色競爭理念,厲志海作了這樣的表述。
衢州市在主抓工業的同時,注重發揮生態環境的優勢。目前,該市已著手申報國家級生態示範區、省園林城市及全國優秀旅遊城市,利用生態優勢做好以休閒、度假為特色的旅遊文章。
在談到環保問題時,厲志海說:「衢州不會因為經濟相對落後,就用犧牲環境為代價來發展經濟。環保問題是一票否決制,最近我們就一次性關停了數十家汙染較為嚴重的企業。衢州的生態環境、水資源是衢州的優勢所在,我們不會放棄這種優勢。」正是長期以來對生態環境的重視和保護,使衢州的森林覆蓋率及人均綠地擁有率名列浙江省前茅,整座城市處在一片綠色之中,形成一道獨特的城市風光。
衢州是農業大市,開化龍頂茶、常山胡柚、江山蜂產品、衢州柑橘等聞名遐邇。發展綠色特色農產品,提高農副產品附加值,扶持壯大農業龍頭企業,是衢州壯大特色農業的有力舉措。全市建立了標準化基地500多個,共100多萬畝,實現農業產品加工72億多元,同比增長21.7%。11個「中國特產之鄉」、16個國家級名牌農產品、51個省級名牌產品以及省商品糧基地、商品豬基地、用材林基地和重點柑桔產區,形成了衢州特色農業優勢。
發揮「邊緣效應」
衢州在浙江省的定位是「四省邊際中心城市」。衢州是浙江省的西大門,在四省(浙江、江西、福建、安徽)九地市裡,綜合經濟實力靠前,交通區位優勢明顯,加上土地、水、生態環境等資源優勢,厲志海認為該市具備成為「四省邊際中心城市」的條件。
衢州的勞動力資源豐富,勞動力素質相對較高,全市有160多萬勞動力,與之相鄰的閩浙贛皖邊界地區還有1000多萬農村勞動力,是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和出口加工產品的理想基地。
圍繞打造「四省邊際中心城市」這一目標,衢州市加快了中心城市建設。隨著衢江大橋等「四橋五路」基本建成,10平方公裡的框架基本拉開。舊城改造穩步推進,啟動了「城中村、園中村」改造,市區面積近37平方公裡。而市民素質的提高,更增強了這座城市的魅力。 目前,衢州在全國280多個地級市裡排位第117位,在全國屬發達地區,但在經濟發達的浙江省內,它與兄弟發達地區相比還有差距。因此,衢州正努力形成自己的發展個性、競爭優勢,顯示出獨特的競爭力。厲志海說:「衢州發展特色經濟,形成自己的個性,走差異、特色競爭的發展之路,做強特色產業,是今後衢州經濟發展中的重中之重。衢州也一定能實現『四省邊際中心城市』這一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