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在閱讀這篇文章前先想想以下的問題:
1. 我為什麼學英文?或學習的目的或動機是什麼?
(答案歡迎留在留言區,梗妹會回復並與你討論。)
先談談近10年來的主流學習動機的概念"學習動機方程式"。
它的定義太難懂,我來解釋一下,就是說,學習的動機來源是: 一個能想像我用這個技能的情景,這個情境包含我認為我應該達到的樣子,以及我認為別人對我的期許。
舉個實際的例子:
"Mimi 總是想像著未來她跟外國人很流利的聊天的情形" 這樣就可以是學習的動機。
但有學者提出,這樣的"想像"必須要有感官刺激來達成更有效力的動機。
就是說,Mimi只有想像她跟外國人講話,和Mimi想像她跟外國人在一個美麗的花園,聽著音樂,聞著茶香,摟摟抱抱的聊天比起來,後者會帶來更強的學習動機。
意思就是說,若學習者只考慮到"自己",他的學習動機將很難被激發。因為就算是"自我" 目的也是在於"在他人面前呈現優秀的自我",也叫成就感。
儘管我的學習目的僅在於"流暢的看電影不需要字幕",但實際上,我是希望別人認為我可以"流暢的看電影不需要字幕",而不是純粹只有"自己"參與其中。成就感是關鍵,若我的想像是"我拿到很高的英語成績",但獲得成績沒有帶來讚揚和羨慕,也難以成為一個學習動機的刺激點。
有許多家長曾經問我: 為什麼我家孩子都很被動,不主動去念英文? 難道他不想學好嗎?
這個問題可以有很多面向的解釋, 說實在,誰不想學好一門技能呢? 可能的答案有以下:
1. 他的動機 (學好英語) 並不是他自己主動想的,而是您灌輸給他的。以這點來看,這樣的動機僅符合輔助部分的"應該的自我",相對的動機的力度就小了些。
2. 他的動機不夠強烈。 他有想學好英語,但不知道學好有什麼用(可以什麼時候使用)。
3. 第二外語學習焦慮(second language anxiety)。 人類本能對自己不了解的事物會產生恐懼感,他們的學習動機就無法被刺激並引起行動的。
4. 抗拒學習。原因很多,可能是過去的挫敗、過大的壓力導致不自信,沒有成就感,害怕努力還是沒學好。
所以,你想學好英語,你一定要有使用英語的場合,比如說旅行,工作,看國內沒有的無字幕美劇。
這樣,你就有動力學,因為你能想到你學好了,旅行、工作、看美劇運用它的場景,你可以和外國人交流,周圍人也會羨慕你,你就會越來越好。
百度搜索「梗妹英語加油站」,更多免費學習資料、老師視頻和方法分享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