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青海新聞客戶端訊
清晨7時,辰時。辰時又稱「食時」「早食」,是古代人民「朝食」之時。也就是說,這是吃早飯的時間。
西寧海湖新區一條巷子裡,傳出陣陣包子的香味。其他店都還沒開門,這家包子鋪已經忙碌起來。老闆何忠紅,剛過50歲。為了讓粥的溫度均勻,防止底部糊鍋,不時拿起大勺子攪拌著。不遠處,一籠籠包子散發著誘人的香氣。7時開始,店裡陸續有客人來就餐……
難得空閒,可以休息一會兒。攝影:何耀軍
為了讓早起上班的人按時吃上飯,何忠紅和妻子姚俊秀凌晨4時就得出門。從劉家寨走到店裡,大概二十多分鐘。一到店裡,他們開始和面、調餡兒、熬粥、燒水、熬高湯。他們每天要和50多斤的面,調十幾種餡兒、熬4鍋粥。
何忠紅在西寧開包子店有5個年頭了,店裡的小食物美價廉,食客很多,生意也好。早晨最忙碌的時候,稍有混亂。
「老闆,我的肉三鮮包子好了嗎?」
「老闆,來一碗黑米粥。」
……
「來來,你的皮蛋瘦肉粥和肉三鮮包子。」何忠紅熟練地遞過包子,盛上一碗熱氣騰騰的粥,笑著送到客人面前。
8時許,很多蒸籠裡的包子已售空了,粥也剩得不多。
此時,何忠紅已經忙碌4個多小時,雖然疲憊,但笑容卻依然掛在臉上。
快到9時的時候,店裡又迎來小高峰。
「這個包子又軟又大,美味可口、鹹淡適宜、味道鮮美,尤其是裡面的湯汁很特別……」帶著小孩過來的袁女士讚嘆道。
「我在附近上班,吃個熱氣騰騰的早餐,再去上班。」
顧客的好評,是何忠紅最大的動力。
取包子,盛粥,打豆漿……何忠紅幾乎停不下來。
客人吃完早餐,何忠紅利落地將桌子清理乾淨,仔細用抹布擦兩遍。眼看店裡的人又多了,他又跑到取餐口忙碌起來。
何忠紅是天津人,來青海15年了。在他眼裡,這片土地民風淳樸、氣候宜人,尤其是夏天格外涼爽。在這裡,他先後開過廠,幹過建築。最後決定開包子鋪。「我是從海邊長大的,祖上是漁民。故鄉的包子十分好吃,我要在青海把這份事業做好,讓更多的人嘗到故鄉的味道。」
兩年前,何忠紅看好這裡的地段,經過深思熟慮,決定把新店開到這裡。
15張長桌子、兩張方桌子,64把木椅子,簡潔普通的廚房,組成了這家店。兩名包子工,還有陪伴了他幾十年的妻子,共同堅守著這家包子店。
據西寧市市場監督管理局餐飲管理處工作人員介紹,西寧市約有一萬兩千多家餐飲店,早餐店佔了不小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