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宛如鳳凰的航站樓和2600米長的跑道,似一座連接天地的橋梁,寄託著640萬荊州人的「飛天夢」。蒼穹之下,精心鋪設「飛天之路」的荊州機場建設者們,化作一道靚麗風景。自疫後復工復產以來,在疫情、高溫、梅雨和汛期的多重考驗之下,荊州機場建設進入全面衝刺階段。
這背後,有工作在50度高溫、25米高空的建築工人,有連續150多天「泡」在生產一線、過家門而不入的生產經理,有每天分析數千個參數、守護機場「大腦」的弱電工程師……他們用智慧和汗水,正共同託舉起荊州人的「飛天夢」。
敬業、專業、執著、奉獻。他們身上,閃現著荊州機場建設者們共同的精神與氣質。今天,我們選取部分代表人物,展現他們的事跡,以饗讀者。
馬琳濤:給自己「立規矩」的資料員
機場助航燈光是為航空器在夜間或能見度低的情況下起飛、著陸、滑行提供目視引導而設置於機場內規定地段的燈光標誌,對機場和航空器安全運行極為重要,被稱為飛機的「外眼」。為了確保飛機「外眼」安全運維,荊州機場760多套助航燈光和5臺站坪照明設備將統一錄入系統,實現大數據管理。
負責登記「外眼」資料的人,是馬琳濤。
「走啊,下班了!」
「你們先走,我還要再核對一下。」
8月的某天上午10時,工人們已結束了上午的工作,而馬琳濤卻還在太陽下仔細校對參數。
760多套助航燈光,累計數據參數有3000多條,核對一遍就得從站坪走到跑道北端,來回一趟要步行7000多米。在同事們眼裡,這是個枯燥無味的「苦差事」。
但馬琳濤不這麼認為: 「機場是個大項目,我們就像螺絲釘,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只有做好自己的工作,機場才能平安建成、平安運行。」他深知,在機場啟動運營後,一次看似平常數據參數錯誤,可能會造成助航燈光無法正常開啟,嚴重甚至會導致機場臨時關閉。「一定要仔細核對,一個數據都不能錯。」馬琳濤給自己立了個規矩——所有數據登記完一遍,再核對兩遍,再把數據分類保存好。看著繁雜的數據,他說: 「燈光資料收集只是保障航空安全的第一步,我一定要認真負責!」
何春江:「泡」在一線的生產經理
「你要找何經理?」
「他準在工地上!」
按照工友的指引,記者來到了機場場道施工現場,見到了荊州機場場道及附屬工程生產經理何春江。
在工友們眼裡,何春江是「把辦公室搬到工地上」的人。
工友們開玩笑地問他: 「工地上風吹雨淋太陽曬,在辦公室裡吹空調不香?」
何春江卻說: 「只有到了一線,到了工地,心裡才踏實。」
統籌檢查分析場道及各單位分部分項工程完成情況,是何春江的主要工作。荊州梅雨季降水量大,土方含水量高,施工極不容易。對此,何春江就根據天氣制定工程任務表,按實際情況協調機械、建材和人員。雨季前,他帶著工友們加設排水設施,天氣晴好時,他和工友們一起翻曬土方,降低土方含水量,確保場道順利施工。看著如期完工的場道,他感嘆: 「還是『泡』在一線效率高。」
消防工程施工是機場附屬工程建設的重要環節。為加快施工進度,他主創了「周計劃、日落實」的工程推進機制,根據每周具體情況優化施工步驟,讓施工進度細化到日。為了讓工人們安心施工,他還當起「後勤兵」。每逢工人們加班時,他都主動為大家採購食物和飲料。
「『泡』在一線,才能知道工程進度,才能了解工程質量,才能和工友們同心協力。」烈日下,工地上,他露出爽朗的笑容。
李福初:愛較真的技術負責人
「預埋螺栓要重做。」清晨6時,荊州機場航站區監理單位項目技術負責人李福初就來到荊州機場航站樓一樓登機橋位置,驗收昨天剛完成施工的登機橋隱蔽工程項目。
此時,他發現誤差超出了標註範圍1毫米,就此事與師傅們較起勁來,安排大夥重新施工,直到「零誤差」。師傅們說: 「李福初整天拿個尺在工地上轉悠,一毫米誤差都不放過,活怕他!」
航站樓登機橋的鋼筋定位和螺栓預埋都屬隱蔽工程,這意味著施工完成後構件會被覆蓋,看不見實物。 「這考驗著工程師的良心。誤差就是隱患!」李福初一 邊 說 ,一 邊 掏 出 鋼尺,蹲著身軀,一邊記錄 ,一 邊 對 比 標 準 數據、查看結構,烈日下,任憑汗水流淌在黝黑的臉上。
「我 60 多歲了,荊州機場航站樓工程可能是我的收官之作。」這位承接過大大小小几十項國內外大項目、從業近40 年的建築技術工程師,格外珍惜自己來之不易的行業口碑。為了不耽誤工人施工,他總是要比工人師傅早到晚走,為了保證施工質量,他對當天的施工工程進行早晚兩次驗收。他總對師傅們說:「有我李福初在,半毫米誤差也別想有!」而工人師傅們看到他在,施工格外認真。
劉海萍:把工作幹在前面的監理工程師
看著基本完工的飛行區場道,年輕的監理工程師劉海萍內心裡五味陳雜。
他是監理工程師,也是飛行區場道及附屬工程標段長,為了項目不在行業驗收時發現問題,劉海萍制定出「邊施工 、邊驗收 」的 機制。在施工過程中,他就前往工地對各個工序進行巡視 ,對重要工序,他就守在工地上,監督工人施工。
荊州機場飛行區場道施工時恰逢雨季,施工難度大,質量安全隱患突出,為了保證工程質量,劉海萍認真編制專項施工方案並在現場嚴格把控。施工時土方含水量高,氣候環境不利於結構施工,他就在場道及附屬工程混凝土澆築的組織安排、養護等方面動腦筋,尋求解決方案,保證工程順利完工。
「他肯下苦功夫!」同事們說,劉海萍是把工作幹在前面的人。
在每次施工前,他都認真了解設計圖紙有關規定和要求,熟悉合同文件,制定工序報驗程序。為了把工作安排在施工之前,他常常挑燈夜戰。對於這一切,他十分樂觀: 「我是年輕人,多幹點事,不吃虧!」
萬文杰:過家門而不入的生產經理
「要趕工期,不回來了!」8月26日,在荊州機場建設工地上,項目生產經理萬文杰匆匆掛斷了家人電話,又繼續協調材料運輸和工人施工。在航站樓裡,曬得黝黑的萬文杰,忙得喝不上一口水: 「十幾項工程同時開工,只有協調到位,才能讓工程順利進行。」說起萬文杰,同事們都誇: 「機場道路能按時完工,他功不可沒!」
7月,航站樓周邊部分道路剛完工,就進入了雨季。這位土生土長的生產經理深知,一旦雨量增大產生內澇,兩萬多平方米的路基就可能被泡軟。這不僅延誤工期,還會造成數十萬元的損失。
「走!快去採購排水泵!」萬文杰叫上同事,購進一批排水泵。排水泵運到後,他又帶著大夥搭建臨時線纜,疏通排水溝渠,協調施工 程 序 ,做 好 後 勤 保障……經過40多天的奮戰,機場路基安然無恙。
同事們說,萬文杰的家就在沙市,多次外出辦事時都正好路過,而他卻只是望了一眼家的方向,又匆匆趕路。此時,萬文杰內疚的眼神裡充滿堅定: 「家鄉人民『飛』起來的夢想,一刻也不能耽擱!」
徐志彬:守護機場「大腦」的工程師
如果說航站樓是機場的形象,那麼塔臺就是機場的「大腦」。在剛竣工的荊州機場塔臺航管樓弱電機房裡,弱電工程師徐志彬正守在自動監視廣播系統的屏幕前。屏幕上,航跡圖如同毛細血管般展現出來。
機場弱電線管鋪設、軟體調試、航管樓弱電機房運維都是徐志彬的工作。每天,他不僅要監控航跡圖和弱電機房中各類軟硬體的十幾項參數,還要維護地面主機站。面對枯燥而繁雜的數據,這位參與過斯裡蘭卡科倫坡、馬爾地夫維拉納等知名國際機場建設的弱電工程師從容
面對: 「數據繁雜,但也有規律。」他指著航跡圖說,雖然圖上線條交錯,不易辨認,但只需要確定航班號、飛行高度、速度和經緯度這四個參數,就能判斷飛機是否在航道上正常飛行。
他的同事說: 「善於發現規律,善於解決問題,是徐志彬最大的優點。」
有一次,徐志彬在監控中發現一臺硬體設備參數報錯。他就不斷探尋數據之間的聯繫,一遍遍調試,一次又一次改進、分析、迭代驗證,終於解決了關鍵技術問題,確保了弱電系統軟硬體的正常運行。
他說,遇到的問題和困難都是青春的磨礪,在這裡收穫了克難攻堅的勇氣。
李楚溪:運營組裡的「女漢子」
「李楚溪在哪兒?」
「拿著圖紙在航站樓轉悠的那個『女漢子』就是!」
8月下旬,在荊州機場航站樓施工現場,記者見到了大夥口中的「女漢子」李楚溪。穿著一身 T 恤、牛仔的她十分青春,不施粉黛的臉上透出健康的黑、親和的笑: 「我已經在這兒轉了好幾天了,旅客登機流程還得再優化。」
為推進工程進度,荊州機場按照施工運營一體化模式,讓工程建設和運營籌備工作同步推進。前不久,李楚溪從天河機場抽調至荊州機場,成為運營籌備組的一員,承擔地勤工作。
建設中的機場,周邊道路坑窪、快遞不到、外賣不通,每到夜晚,被黑夜籠罩的生活區顯得格外寂靜。這一切,她很快適應了。制定旅客、行李、貨郵、航空器等四大流程,搭建運營團隊組織框架結構,籌備人員招聘,細化辦公用房的設施設備……每一項工作她都參與其中。
「別的機場都是先建設,後啟動運營籌備。但我們是建設運營一體化,我只能對著圖紙,在工地上模擬流程。」在制定旅客登機流程時,她拿著圖紙跑了多次施工現場,把自己想像成旅客,按不同方案登機。反覆數次後,她不僅制定出了旅客登機流程,還提出了許多提升旅客便利度的建議。
中午,忙著寫方案,來不及休息;下午,她又頂著烈日出發了。輕快的步伐裡,看不到一絲她連續工作的疲憊,反而更有精神。同事們都誇她: 「不簡單!」
本期策劃:左小平 李海軍
本期統籌:黃巍薇
本期組稿:黃思明 吳蘭蘭
本期攝影:黃志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