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一種瀕臨滅絕的鳥類,它們生存的地方四季如春,氣候宜人,鮮有天敵,而且140公分的體長讓它們在島嶼上佔據著絕對的生存地位。但是近幾百年卻活成了「瀕危」物種,這全歸功於它們不同尋常的「大嘴巴」!
這種鳥屬於「犀鳥」的一種,不過它是種群中獨特的存在。它們不僅擁有龐大的身軀,同時還擁有一副「巨大」的喙,一隻成年公鳥其體長140公分,那麼嘴巴至少要佔據40公分的長度!並且這個鳥喙內部不同於它們的同族是中空的,而是由角質蛋白填充,光嘴的重量就佔據了身體總重的10%,鳥類學家稱這種巨大的喙稱為「盔突」。
其實這種「特殊」的構造其實是為了適應生存環境的一種進化手段,首先其可以增加日常覓食的種類,二則是由角質蛋白形成的大「盔突」可以用作爭鬥和自保的武器。公鳥常用這種盔突來「敲擊」敵人,在求偶中這紅黃鮮豔的盔突也是其彰顯雄性本色的利器之一。雖然上天為這種鳥類設計了如此巧妙的武器,但不要忘了有句老話叫「虎為皮亡」,盔犀鳥的滅絕也是從這「大嘴巴」開始的。
盔犀鳥主要生存在馬來西亞和印尼等地,在古代這些地方的人開化程度不高,大多捉來這種大鳥作為食物。後來有人發現了它們腦袋的特殊結構,便當做飾品戴在身上。這種「飾品」後來也隨著明朝隆慶時代的「海運開關」流入了中原地區!國人對這種新奇的東西充滿好奇,尤其是各路雕刻名家更是對這種「頭盔」愛不釋手!因為這種角質蛋白結構的喙遠比象牙那種羥質磷灰石要好下刀的多,可以在上面洋洋灑灑地發揮雕刻家們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同時這種頭盔顏色紅黃分明,在我國古代以紅為貴黃為尊的年代寓意十分「吉祥」。這種盔犀鳥一時間成為各類王公貴族的手中摯愛!人們也為其命名為「鶴頂」。
如此以來這種鳥喙便有了很大的「市場」,當地居民也為了銀錢而大量捕殺這種鳥類,短短的百年時間盔犀鳥就走入了滅絕的邊緣,但清朝乾隆年間實行了「禁海」政策,這一政策也讓盔犀鳥有了喘息的餘地,否則如今我們只能在教科書上來緬懷它們了。
隨著清朝的衰敗,一直到祖國統一,再到我國實力逐漸強大,這種盔犀鳥仿佛被遺忘了一般,很少有人再去捕殺它們,也給了它們很長的恢復期,但是好景不長,在2014年文玩熱潮來臨之時又有商販想起了它們!於是大量的捕殺和走私開始了,盔犀鳥們在短短的幾年內數量驟縮,又再次走向了滅絕!
雖然我國也在大力扼制這種售賣野生動物製品的行為,但仍有許多雕刻大師用這「鳥頭」去雕刻成漫天神佛。更有「跟風」之人將其奉為至寶戴在身上,甚至拿去開光圖個「吉祥」!各種營銷帳號甚至將其列入了佛教「七寶」之一!據統計每年遭到捕殺的盔犀鳥在7000隻以上,自然人們在「藝術品」面前會選擇性忽視掉這一串串血淋淋的數字!
不過作為一個具有獨立思想的物種,人類應當給予其他同種生命相應的「尊重」,血淋淋的戰利品並不能作為炫耀的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