盔犀鳥的生活習性與繁殖方式

2021-01-18 鳥哥傳說

點上方"藍色字"關注

 

  盔犀鳥(學名:Rhinoplax vigil,英文名:Helmeted Hornbill)盔犀鳥屬的鳥類。是所有犀鳥科鳥類中體型最大的,體長110-120釐米,雄鳥體重3.1千克,雌鳥體重2.6-2.8千克。頭骨像頭盔,套在突出的喙上面。頭盔凹凸變化,突與顱骨相關聯,與其他犀鳥不同,頭骨內部為實心,構成近10%的鳥的總重量。頭部、頸部、背部、翅上覆羽、胸部和上腹部羽毛呈深棕色,具金屬光澤;翅膀的邊緣及尾羽為白色,並有黑色寬條紋。下腹部白色。

盔犀鳥

  通常成對或小群生活,繁殖特性如同多數犀鳥科鳥類一樣,築巢於樹洞,雌鳥產卵其中,雄鳥以泥封洞口,僅留一小孔自外餵食,雛鳥孵化至羽毛接近長全時,雌鳥才破洞飛出。主要棲息於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和山腳常綠闊葉林中。主要以無花果等植物的果實和種子為食,也吃蝸牛、蠕蟲、昆蟲、鼠類和蛇等。產於緬甸南部、泰國南部、馬來半島、婆羅州和蘇門答臘等地。

  盔犀鳥因其頭骨因其頭胄為實心,外紅內黃,製成的各種工藝品被廣為收藏,被稱為鶴頂紅。是華盛頓公約(CITES)一級保護物種(極其瀕危,禁止其國際貿易)。

歷史記載

  犀盔鳥應該在元代之後。史料中,最早出現「鶴頂」一詞,是元末汪大淵的《島夷志略》。所記出產國有丹馬令、吉蘭丹、蘇洛鬲、龍牙犀角、須文答剌等。但沒有說其以此為貢物。

  而鶴頂作為貢物入中國的,最早可能在至元間。據《元史》世祖本 紀記載:「(二十八年冬十月)癸未,羅斛國王遣使上表,以金書字,仍貢黃金、象齒、丹頂鶴、五色鸚鵡、翠毛、犀角、篤縟、龍腦等物。」《島夷志略》有羅斛國,沒有說它在哪裡,只是說:「其田平衍而多稼,暹人仰之。氣候常暖如春。」並且羅斛國所貢多為東南亞土產,故應位於南洋,多數學者認為在今泰國湄南河下遊。羅斛國所貢的「丹頂鶴」很可能就是鶴頂,因為丹頂鶴產於亞洲東北,足跡罕至南亞,即使偶有迷鳥也非常少,不可能作為貢品。

  而對它大量接觸則在鄭和下西洋之後,鄭和隨員鞏珍 的《西洋番國志》、 馬歡的《瀛涯勝覽》,以及費信的《星槎勝覽》等書中,都或繁或簡地提到這種奇特的鳥類。正因為其頭胄的特殊,出產國常作為貢品以入中國。

  據《明史》記載,曾進貢過鶴頂的國家,只有浡泥、滿剌加、榜葛剌三個而已。又說文郎馬神產鶴頂,但沒有說它曾貢。《明史》擇要而記,不可能把所有的事詳細記錄。徵之《明會典》,則曾以此為盔犀鳥的型態。

  鶴頂作為貢物以入中國,明載《會典》自無可疑,但各出產國自宣德以後貢者日稀。其最後入貢時,據《明史》爪哇、浡泥在嘉靖九年、滿剌加在正德三年、蘇門答剌在成化二十二年。且其進貢都不是經常性的。

外形特徵

  盔犀鳥是所有犀鳥科鳥類中體型最大的,體長110-120釐米,兩根中央細長尾羽長度可達50釐米;雄鳥體重3.1千克,雌鳥體重2.6-2.8千克。具圓形頭盔,頭盔凹凸變化,突與顱骨相關聯,與其他犀鳥不同,內部為實心,構成近10%的鳥的總重量。頂部和側面是強烈的紅色。像其他的犀鳥,從嘴的基部直至盔突先端的1/2或1/3處。嘴峰佔頭部大小的一半以上,呈紅色。頭盔中後部外表鮮紅,前部與喙為黃色。雌鳥體型略小,鳥頸為淡藍色,頭盔小,顏色亦較淡,而無長尾羽。

  盔犀鳥的頭部、頸部、背部、翅上覆羽、胸部和上腹部羽毛呈深棕色,具金屬光澤;翅膀的邊緣及尾羽為白色,並有黑色寬條紋。頭頸肌膚裸露,雄鳥臉部和頸部的羽毛紅橙色,頦部、喉部、上胸部和腋羽為黑色,其餘下體為白色。雌鳥的羽色和雄鳥基本相似,喉部藍色,但體形稍小。

眼睛大而美麗,虹膜為紅褐色,眼周的裸露皮膚雄鳥為紅色。

地理分布

原產地:汶萊達魯薩蘭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緬甸和泰國。

區域性滅絕:新加坡。

生活習性

主要棲息於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和山腳常綠闊葉林中。一般喜歡選擇在密林深處的參天大樹(如熱帶雨林茂密的樹)上生活。

通常成對或小群生活,除繁殖期外常成群活動。多在樹上棲息和活動,有時也到地面上覓食。叫聲為「嘎克、嘎克、嘎克」,非常洪亮。飛翔時頭部和頸部向前伸直,兩翅平展。

主要以水果、無花果等植物的果實和種子為食,也吃蝸牛、蠕蟲、昆蟲、鼠類和蛇等。吃食的時候,常常先將食物拋在空中,然後用嘴準確無誤地一口叼住,再吞咽下去。消化不了的果核、獸骨等食物殘渣,則從胃中反吐出。

繁殖特性如同多數犀鳥科鳥類一樣,築巢於樹洞,雌鳥產卵其中,雄鳥以泥封洞口,僅留一小孔自外餵食,雛鳥孵化至羽毛接近長全時,雌鳥才破洞飛出。

繁殖方式

繁殖期為1-3月或5-11月。營巢於懸崖絕壁上的石洞、石縫或者樹洞的底部,有的巢可以連續幾年使用。石洞距離地面的高度為60米左右,洞口的直徑為60釐米左右,巢中鋪墊有松樹葉、雜草、羽毛等。巢的直徑為27釐米,深度為13釐米。每窩產卵2-3枚。由雌鳥在洞口封閉的巢中孵卵。

盔犀鳥和其他犀鳥的繁殖習性相同,雌鳥選好巢址後,在洞底鋪一層碎木屑,就在洞內產卵。產卵後蹲在巢內不再外出,將自己的排洩物混著種子、朽木等堆在洞口。雄鳥則從巢外頻頻送來溼泥、果實殘渣,幫助雌鳥將樹洞封住。封樹洞的物質滲有雌鳥粘性的胃液,因而非常牢固。最後在洞口留下一個垂直的裂隙,供雌鳥伸出嘴尖接近雄鳥的餵食。雌鳥幽囚洞中達數月之久,直到雛鳥快出飛時才破洞而出。在此期間,全靠雄鳥餵食。雄鳥能將胃壁的最內層脫落吐出,呈一薄膜狀,用以貯存果實,以供雌鳥和雛鳥食用。雌鳥出洞時已全身換上新羽,立即負責餵雛。雌鳥在封閉的洞穴內,還不時地清掃糞便等汙物,它直接用嘴拋出洞外,它自己排便時,將肛門對著洞口直接噴射出,這種奇特的生活方式,也許是防衛天敵的傷害,及與惡劣的自然環境作鬥爭所形成的適應。孵卵期28-40天。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5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近危(NT)。

素材來源:網絡

微信編輯:鳥哥傳說,平臺微信號:ngcs1314。

合作QQ2246114349。轉載需註明以上信息!

關注說明:讀完每篇文章後點左下角閱讀原文/再點藍色字鳥哥傳說/接著點進入公眾號就關注了;或長按二維碼/識別圖中二維碼/進入公眾號同樣可以關注。以後每天免費收閱健康、美圖、搞笑以及哥對各種鳥的講解!

編輯不易,隨手分享和點讚!!

下一篇更精彩

相關焦點

  • 亟待保護的盔犀鳥
    盔犀鳥的盔突是實心的 來自網絡 對於盔犀鳥來說,其盔突是種內鬥爭的武器。在求偶時,雄性盔犀鳥會利用沉重的「頭槌」互相攻擊。配上黑白相間的羽毛,盔犀鳥看起來異常威武。 盔犀鳥盔突的重量,能夠達到其體重的11%。一般的犀鳥都是頭重腳輕的,更何況是盔犀鳥。這使得它們的飛行能力不怎麼強。但適應於以果實為食,又生活在熱帶,它們本來就不需要太強的飛行能力。它的個頭大,小型捕食者對它們無可奈何,這種鳥的適應性本不差。
  • 珠頸斑鳩的生活習性和繁殖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珠頸斑鳩的生活習性和繁殖。1、珠頸斑鳩主要是以植物的種子為食的,一般主要是農作物的種子,比如 有稻穀,玉米,小麥,豌豆, 黃豆, 菜豆,油菜,芝麻,高粱以及綠豆等等。2、珠頸斑鳩是常見的留鳥。喜歡在村落以及農田的附近來進行活動。每年的5月至7月他們就會開始繁殖了。
  • 盔犀鳥的滅頂之災:我的頭骨究竟有多值錢?
    因此,我們可以預見到,在這個惡性循環的驅動下,盔犀鳥數量的減少只會繼續加劇對盔犀鳥的捕獵活動,盔犀鳥的數量自然而然會變的更為稀少。如果我們無法有效的阻止盔犀鳥數量的減少和盔犀鳥捕殺活動的加劇,那麼盔犀鳥的處境會越來越危險。
  • 敢於魚類的生長繁殖、繁殖方式、繁殖習性,你都了解過嗎?
    魚類的繁殖掌握魚類的繁殖規律,對飼養觀賞魚有重要的實際意義。魚類中的絕大多數是雌維異體,只有少數種類雌雄同體,既有卵巢,又有睪丸,但是這一類魚往往卵巢和睪丸泮不同時性成熟,所以多數也不是自體進行受精,而是形成生殖群體,先成熟睪丸的擔任「雄體群」,先成熟卵巢的擔任「雌體群」,輪流進行。
  • 珊瑚樹,它的形態習性和繁殖方式,一起來看一下
    文/南徵【原創首發,禁止複製抄襲,違者必究】珊瑚樹,它的形態習性和繁殖方式,一起來看一下今天給大家要講的是珊瑚樹,珊瑚樹根系發達生性強健,樹態健壯莖幹挺立,枝條斜出秀葉扶疏樹冠橢圓;花朵繁茂盛開時,玉白色的鐘狀小花綴滿枝頭,芳香四溢好似瑞雪壓枝。珊瑚紅果絢麗可愛,珊瑚樹適應性強,在規則式的園林、公園,可修整為綠牆、綠門、綠廊。
  • 熊貓的生活習性 熊貓的生活習性有哪些
    那大熊貓的生活習性是怎樣的呢?1、食物習性雜食性。在野外,大熊貓在每兩次進食的中間睡2~4個小時,平躺、側躺、俯臥,伸展或蜷成一團都是它們喜好的睡覺方式。在動物園裡面,飼養員每天兩次定時給它們餵食,所以大熊貓其他的時間都用來休息。
  • 椰子蟹的生活習性是怎樣的?椰子蟹生活習性介紹
    那麼,椰子蟹的生活習性是怎樣的呢?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椰子蟹的生活習性介紹  椰子肉是椰子蟹的最佳鉺料,椰子蟹由於雙螯非常有力,所以能輕而易舉地爬上高樹剪下椰子,並鑿殼吃椰子肉。它食性很雜,幾乎任何有機物都吃,不論是植物的果實葉子,腐敗的動物屍體,甚至小於自己的同類,所以有「強盜蟹」的綽號。
  • 【名優新品種】淡水鯊魚生活習性生長習性介紹
    【名優新品種】淡水鯊魚生活習性生長習性介紹2015-02-28 11:33: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海洋與漁業》        瀏覽量: 29685 次 我要評論   ■&nbsp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畜牧獸醫水產局&nbsp賴春濤/文圖  淡水鯊魚屬圓腹屬,是蘇氏圓腹的俗稱,因體型似鯊而被稱為「淡水鯊魚」,其實和鯊魚並無親緣關係
  • 切葉蜂有哪些生活習性?
    切葉蜂是切葉蜂屬的一類蜜蜂,切葉蜂外形酷似蜜蜂,但卻有明顯的不同,切葉蜂腹部省油一簇金黃色的短毛,因喜從植物的葉片上切下半圓形的小葉片而得名,那麼切葉蜂的生活習性是怎樣的呢,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下吧!習性一:築巢切葉蜂一般是獨棲的昆蟲,交尾後的雌蜂會利用比自身體型稍大的天然孔洞(大約直徑7毫米左右)作為棲息的巢穴,如:樹洞、建築物上面的洞或者縫隙,又或者其他蜂種(壁蜂、木蜂或其他切葉蜂等)之前使用的空巢,而有的品種會利用材質腳軟、有木髓的植物枝幹作為巢穴,也有的在地面中築巢的。
  • 曼氏無針烏賊的攝食習性、棲息與生長習性、繁殖習性,漲知識了
    每年春秋季由深海區向淺海區域生殖洄遊,常在外海島嶼的周圍繁殖。2.攝食習性曼氏無針烏賊為近海灑遊種類,肉食性,喜攝食活餌,而且攝食量大,對食物沒有明顯的選擇性,能主動掠食各種中層、上層和底層甲殼類、小魚及其他遊泳動物。
  • 水綿的生活習性及對淡水小龍蝦的危害性
    水綿的生活習性及對淡水小龍蝦的危害性鍾詩群[吉山花瑤自媒體網絡首發]青苔又名青泥苔,是部分絲狀綠藻的俗稱,其中主要種類是水綿。水綿經常在淡水小龍蝦養殖水體中,特別是養殖稻田中大量生長,嚴重影響小龍蝦的養殖產量和養成規格,甚至引發小龍蝦大量死亡。
  • 《盔犀鳥和它的「大嘴巴」》——劉鈺
    雖然上天為這種鳥類設計了如此巧妙的武器,但不要忘了有句老話叫「虎為皮亡」,盔犀鳥的滅絕也是從這「大嘴巴」開始的。盔犀鳥主要生存在馬來西亞和印尼等地,在古代這些地方的人開化程度不高,大多捉來這種大鳥作為食物。後來有人發現了它們腦袋的特殊結構,便當做飾品戴在身上。這種「飾品」後來也隨著明朝隆慶時代的「海運開關」流入了中原地區!
  • 大象不長象牙後,人類盯上了盔犀鳥的頭骨,它的價值堪比黃金
    就人類看來,大象的牙齒除了用來防禦敵人以外沒有過多的作用,而且,笨重的牙齒還會阻礙它們的生活,但這也不過是人類一廂情願的看法罷了,如果沒有象牙,大象非但不能保護自己,而且就連獲取食物都會變得異常困難。而除了大象以外,有一種野生動物被商人盯上,而此次他們的行為更加過分,因為商人取走的是鳥類的頭骨,可怕的是,人們採取的是「活取」的方式,過程極為殘忍。
  • 霓虹燈魚的性格,及其生活習性
    飲食習性薄片。幹的。小的冷凍或活的食物。原產地南美洲,這種魚喜歡生活在開闊且有可以隱蔽的水域的淺灘中。價格人工培育品種的價格相對較低,如何區分雌雄體雄魚細長,維魚體形更固一些。水族箱要求與普通魚混養。水族箱最小規格60×30×30(釐米)。水質要求弱酸性的軟水對長期的健康是極為重要的,儘管水族箱裡適應硬水的魚可以存活,但它們的平均壽命都很短。
  • 白鷺[候鳥] - 生活習性
    白鷺[候鳥] - 生活習性 2012年09月21日14:23來源:移動用戶發送HNZB到10658000,訂閱河南手機報。早報+晚報,每天一角錢。  白鷺屬鸛形目,鸛科,全世界只有幾種。大多數白鷺有白色的羽毛,到了繁殖季節,枕部便生出了兩條狹長而柔軟的矛狀羽毛,長達10餘釐米,輕盈的飄垂著,猶如兩條辮子。 白鷺喜歡在湖泊、沼澤地和潮溼的森林中生活,屬於涉禽類。 主要以小型魚類、哺乳動物、爬行動物、兩棲動物和淺水中的甲殼動物為食。它們把大而不大講究的窩築在樹上、灌木叢或者地上。 牛背白鷺產於非洲、南非和西南亞等地。
  • 天牛生活習性有哪些?
    天牛的生活習性都有哪些?下面和三農苑說一起了解下吧。天牛吃什麼天牛這種昆蟲三農苑說記憶中是在核桃樹上見到過,個頭也不算小,成年的天牛基本和知了不相上下,而且身披甲殼,頭上有兩個長長的觸鬚,嘴巴像兩把合攏的鐮刀,一看這身板就不是善茬,哈哈……,跑題了,天牛這種蟲子它的食物只要是花粉、嫩枝葉、樹皮、樹的汁液和果實,有時還會進食一些菌類,比如樹上長出的類似於蘑菇的菌類東西。
  • 海魚的生活習性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在這樣的環境中,魚類形成了獨特的生活習性。它們在海水中攝食營養物質,繁育後代。為了躲避天敵,有的魚類成為偽裝大師,有的魚類成為用毒高手,還有的魚類能夠發光發電呢!魚類的食譜海洋中有多種多樣的生物,為魚類提供了豐富的食材。根據海洋魚類的口味特點,它們分為草食性魚類、肉食性魚類、雜食性魚類。
  • 企鵝的種類 數量 生活習性
    這7種企鵝都在南極輻合帶以南繁殖後代,其中前4種在南極大陸上繁殖,後3種在亞南極的島嶼上繁殖。南極企鵝的種類並不多,但數量相當可觀。據鳥類學家長期觀察和估算,南極地區現有企鵝近1.2億隻,佔世界企鵝總數的87%,佔南極海鳥總數的90%。數量最多的是阿德雷企鵝,約有5000萬隻,其次是帽帶企鵝,約300萬隻,數量最少的是帝企鵝,約57萬隻。
  • 孔雀的生活習性及生態特點有哪些?
    孔雀的生活習性及生態特點有哪些?一、生活習性孔雀是熱帶、亞熱帶地區的林棲雉雞類,常棲居在海拔2000m以下的開闊地帶;有些也喜歡棲居在富有灌木叢、竹叢、針葉或闊葉等樹木比較開闊的高原地帶,特別喜歡在河谷地帶或林中較空曠地區進行活動。
  • 文玩界的「鶴頂紅」——盔犀鳥頭骨,請不要傷害它
    盔犀鳥,主要棲息於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和山腳常綠闊葉林中,產於緬甸南部、泰國南部、馬來半島、婆羅洲和蘇門答臘等地。屬於極其瀕危,禁止其國際貿易的一級保護物種。盔犀鳥目前已瀕臨絕種,其他鳥頭都是空心的,只有這種鳥頭是實心的,而鶴頂紅是公鳥獨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