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鯨,世界上最大的動物,目前已經最大的一隻藍鯨,身長33米,重達239噸,光是它的舌頭,就能站大約50個成年人。在20世紀初時,幾乎世界上每一片海域中,都有大量藍鯨存在,然而在短短40年後,藍鯨竟然瀕臨滅絕,造成這一切的,便是「捕鯨者」。
根據英國《衛報》報導,僅僅在2018年的夏季,日本就在南冰洋累計捕殺333頭小鬚鯨,其中122頭為懷孕母鯨,另有114頭為幼鯨。而這些數據,不過是日本捕鯨業的冰山一角,其實早在1982年,國際捕鯨委員會就通過了「全面暫停商業捕鯨決定」,要求包括日本在內的國家停止自己的捕鯨行為。
然而令人萬萬沒想到的是,僅僅5年後,日本就重啟了捕鯨業,並直接退出國際捕鯨委員會,光明正大地捕殺鯨魚,日本的行為,遭到世界各國的強烈批評和質疑,然而他們卻不為所動。那麼日本到底為何多年執意捕鯨?真的只是為了吃肉嗎?答案顯然不是。
第1個原因:吃肉
眾所周知,日本是一個資源極度匱乏的國家,肉類對於他們來說更是無比珍貴,故而缺乏肉類的日本人,開始嘗試捕鯨,食用鯨魚肉,等到二戰結束後,日本更是掀起了新一輪捕鯨熱潮,根據資料顯示,1947年日本人民食用動物蛋白總量的47%來自鯨肉,由此可見,以前的日本人確實很依賴鯨魚肉。
但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日本已經可以完全不靠鯨魚肉來維持日常蛋白所需,根據2019年的最新調查顯示,如今日本人群中還吃鯨魚肉的,僅佔4%,由此可見,吃肉絕對不是他們的主要目的(同理,獲取魚肝油、鯨魚皮等也不是主要目的)。
第2個原因:文化影響
關於日本的捕鯨行為,最早可以追溯回800多年前,甚至在日本人眼裡,他們通過捕鯨而產生了信仰,民謠、舞蹈、傳統工藝等眾多的捕鯨文化得到了傳承,最關鍵的是,通過捕鯨,徵服比人類龐大那麼多的動物,讓日本人感到了深深的民族自豪感,正是這種「自豪感」,驅使他們不斷捕殺鯨魚,「證明」自己的能力。
第3個原因:科研目的
這是日本多年以來,擺在明面上的理由,根據資料顯示,日本政府每年給予「科研捕鯨」的補貼額度高達31億日元(約1.8億人民幣),除此之外,日本漁業局也會主動補貼他們數十億日元,希望他們可以「振興日本漁業」。
但很顯然,這並非一個讓人信服的理由,上文中寫到,日本僅僅在2018年夏季,就捕殺了333頭小鬚鯨,請問是怎樣的「科學研究」,需要一次性捕殺那麼多鯨魚?對此,日本表示,他們的行為完全符合《國際捕鯨管制公約》的規定。
與此同時,日本經常「為了捕鯨」,而大老遠跑去南極或公海,並且一待就是4個多月,且每艘捕鯨船上都有大批科研人員,他們的目的,不言而喻。
其實無論是吃肉、民族信仰還是科學研究,這些都不能成為日本濫殺鯨魚、導致多種鯨類瀕臨滅絕的藉口,如今越來越多國家加入了反對日本捕殺鯨魚的行列,只有保護好動物,保護好大自然,人類才能長久生存於世間,在此惟願日本人能早日醒悟,停止自己的惡劣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