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政府長期以來都是自民黨的天下,自民黨的基礎在農村、在漁民。為了黨利和選票,自民黨一直給農民、漁民提供各種高額補貼。政客和官僚的相互勾結,造成捕鯨活動一直延續至今。」
《環球》雜誌記者/馬瓊
日本官員1月24日說,日方考慮「升級」捕鯨船「日新丸」。西方媒體解讀,這一動向意味著日方將不顧國際社會反對繼續推進捕鯨活動。
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捕鯨、食鯨國。早在1986年,國際捕鯨委員會就通過了《全球禁止捕鯨公約》,禁止商業捕鯨,但是允許科研捕鯨。此後,日本便以「科研」名義繼續在南極捕鯨,數量之大令人咋舌。
在國際社會強烈的反捕鯨聲討中,海牙國際法庭2014年裁定日本在南極的捕鯨活動並非出於科研目的。但日本卻不顧禁令,於2015年強行恢復捕鯨。日本政府給出的理由是,堅持捕鯨是基於日本固有的飲食文化傳統以及繼續科研捕鯨的需要。但真相卻遠非如此。
全身是寶
在日本,商業捕鯨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尤其在二戰後食物資源極其匱乏時期,鯨肉是日本人重要的蛋白質來源,甚至可以說是日本人的「救命肉」。魚市上鯨肉銷售一度非常火爆。
隨著二戰後日本經濟起飛,日本人食物選擇不斷豐富,加上鯨肉肉質粗糙,冷凍後口感不佳,當前日本餐桌上的鯨肉消費已大不如前,人均年消費鯨肉僅為30~40克。
但是,日本國內的鯨肉需求並未因日本人食用鯨肉顯著下降而減少。近年來,日本除出動大型捕鯨船南下捕鯨,還從冰島、挪威進口大量鯨肉。據報導,2014年5月,日本從冰島進口2000噸鯨肉。根據綠色和平組織的測算,2000噸鯨肉相當於日本此前6年從冰島進口鯨肉的總和。
事實上,鯨肉除了可以供人食用,還可研磨成粗粉,製成飼料和寵物食品、加工成人造纖維等。此外,日本還在偷偷出口鯨肉。2009年,洛杉磯一家餐廳和首爾一家餐廳被發現非法出售鯨肉菜餚,經DNA配對實驗檢測,這兩家餐廳的鯨肉均來自日本。
除了鯨肉,鯨身上的其他部位也大有用處,可謂渾身是寶。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日本研究所副研究員劉雲告訴《環球》雜誌記者,「鯨脂含有大量甘油,可用來製造肥皂、化妝品、鞋油、畫筆和蠟燭,還可用來當作某些精密儀器的潤滑油;須板可做成鞋拔子、小提琴和工藝品;鯨的皮和胃可加工成奢侈品;其腦垂體和甲狀腺可製成激素類藥物;肝可做魚肝油;牙齒可做印章;骨頭可加工成鈣片、肥料和味精原料;軟骨則做成骨膠、明膠、膠片和膠囊;脆骨則可用於製作羽毛球拍。」
而日本大量捕撈同屬鯨目的海豚,其主要原因是海豚的眼珠富含DHA,而DHA是大腦和視網膜的重要構成成分,對胎兒、嬰兒的智力和視力發育至關重要。日本通過先進科技對海豚眼珠中含有的DHA進行提純,然後將其做成適合兒童喝的碳酸飲料,目前這樣的飲料在日本隨處可見。
政治需要
不過,日本對捕鯨的執著絕非只是圖其經濟上的好處,還與該國政治密切相關。
2017年8月,加拿大著名動物保護者保羅·沃森在海洋守護者協會網站上發布聲明稱,將放棄在南太平洋阻攔日本捕鯨船,因為「日本採用軍事偵察技術,依靠衛星實時監控海洋守護者協會的反捕鯨船,輕易地躲避我們……日本捕鯨者不僅得到了政府提供的資源和資金,還有強大的政治支持。」
有報導稱,此前在日本政府高官的一次內部座談上,一名高官坦言,當前鯨肉的商業價值不是很高,在南極海域捕鯨也非日本文化的一部分,並嚴重損害日本國際形象,「但現在很難終止,主要是出於政治方面的考慮。」
旅日學者凌慶成認為,「日本政府長期以來都是自民黨的天下,自民黨的基礎在農村、在漁民。至今,日本在太平洋海域共有捕鯨船1000餘艘,捕鯨漁民及相關產業工人達10萬人。為了黨利和選票,自民黨一直給農民、漁民提供各種高額補貼。政客和官僚的相互勾結,造成捕鯨活動一直延續至今。」
為迎合民間情緒,給自己撈選票,日本政客在捕鯨問題上不乏各種作秀。國際法庭2014年判定日本南極捕鯨違反國際公約後,自民黨捕鯨議員聯盟隨即召開緊急會議,一起食用鯨肉咖喱飯,表達不滿。在自民黨總務會長二階俊博的提議下,自民黨總部食堂當年還出現了鯨肉餐,並把每周五定為「鯨日」。
另據媒體披露,受日本政府委託進行「科研捕鯨」的兩家單位——日本鯨類研究所和共同船舶株式會社實則是捕鯨的宣傳機構和日本鯨肉的主要銷售商。日本市場上流通的鯨肉中,70%由共同船舶株式會社銷售,價格也由其制定,以回收科研經費的名義,每年銷售額約為45億~50億日元。而隨著日本鯨肉消費量的不斷下降,「科研捕鯨」2005年後陷入赤字,而填補赤字的錢來自國民繳納的稅金。據粗略統計,2005年後的10年間,日本政府向日本鯨類研究所提供了約80億日元稅金。
此外,上述兩家機構與其主管部門日本農林水產省也存在「旋轉門」之嫌。日本鯨類研究所最近幾年的人事變動情況顯示,其多名成員是前農林水產省水產廳官員,他們的年收入高達上千萬日元。而共同船舶株式會社97%的股份由農林水產省主管的5個財團法人所有,很多成員早先也供職於農林水產省。
資源之爭
除了直接的經濟和政治利益,日本堅持捕鯨還與其作為島國,陸地資源匱乏,害怕失去海洋資源控制權的心理有關。
國際捕鯨委員會成員克拉彭說:「日本捕鯨業和其他海洋資源控制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作為一個極度依賴海洋資源的島國,在日本看來,一旦離開捕鯨業,日本的漁業政策就得不到保障,捕鯨更像是一場海洋資源的戰爭。」
以日餐中的高級食材藍鰭金槍魚為例。根據國際大西洋金槍魚保護委員會2007年的一份獨立審查報告,當年日本進口了3.2萬噸藍鰭金槍魚,而大西洋全年可供捕撈的藍鰭金槍魚只有2.95萬噸,前者高於後者8.5%。
由於長年過度捕撈,且自身生長緩慢,近年來全球具有繁殖能力的藍鰭金槍魚數量已顯著下降。而鯨是藍鰭金槍魚的主要捕食者之一,因此,在日本看來,禁止捕鯨,放任其數量增長,無疑會對該國藍鰭金槍魚的供應安全造成影響。2001年,在國際捕鯨委員會(IWC)的一次會議上,日本農林水產省水產廳官員森下丈二就據此向對禁止捕撈南極小鬚鯨的管理政策提出反對。
來源:2018年2月7日出版的《環球》雜誌 第3期
《環球》雜誌授權使用,其他媒體如需轉載,請與本刊聯繫
本期更多文章敬請關注《環球》雜誌微博、微信客戶端:「環球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