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山海經》相信很朋友都不陌生吧,尤其是魯迅先生曾提到過《山海經》曾是他小時候經常看的書。魯迅先生更是概括的說道了《山海經》是實際上幾千年前的國土資源,包括山脈、河流以及依附於山脈的礦產、花草、樹木、動物等,以及在這些山脈上空,出現的一些天文現象。這些東西都是自然界客觀存在的東西,放在今天講,《山海經》就是自然課本,就是百科全書,就是國土資源資料庫。
很多人之所以喜歡將《山海經》和奇幻聯繫在一起,那是因為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今人的語言習慣,和古人的語言習慣,已經發生了非常的變化,用今天的語言習慣,已經無法讀懂和理解古人記載的本意,於是,今天的人們開始根據自己有限的知識,發揮自己無限的幻想,來解讀《山海經》的林林總總。人類一旦插上幻想的翅膀,就會飛得很遠很遠,於是乎,《山海經》,終於從古人的自然課本,變成了今人的玄幻大餐。
而最讓人們神魂顛倒的,莫過於《山海經》裡的那些神秘的野獸,和各種名字的國家。這些野獸在《山海經》裡,看起來是動物,但卻被記載為神;這些國家,看起來是人組建的,但是卻帶著不可思議的動物的特徵。現在就還原山海經裡怪人神獸的真實身份。
1、帝江
《西山經U天山》載:「有神焉,其狀如黃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渾敦無面目,是識歌舞,實為帝江也。」人們看見黃囊,看見赤火,看見六足,看見四翼,看見無面目,於是發揮想像,帝江,便被幻成了下面這個樣:
那麼,真實的帝江是什麼樣子的呢?
要搞清楚帝江的真身,我們必須要搞清楚一些概念。第一個概念,什麼是黃囊?這裡的黃囊,學名叫卵黃囊,通俗的講就是蛋黃。第二個概念,什麼是丹火?這裡的丹火,應該是紫紅色的火。劉向 《列仙傳?嘯父》:「丹火翼輝,紫煙成蓋。」第三個概念,什麼是歌舞?歌舞的最初來源人們的協同勞作,勞作時的動作稱為舞,勞作時的號子稱為歌。《呂氏春秋》載說:「今夫舉大木者,前呼'邪許',後亦應之,此舉重勸力之歌也。」
那麼,經文翻譯成白話文,就是:有一種神,外形象蛋黃,紅得象丹火,六隻腳四支翅膀,看不清五官,好像懂得歌舞一般,這個神就是帝江。那麼,帝江是什麼呢?答案就是:紫蜣螂。狀如黃囊,指的是糞球象蛋黃 赤如丹火,指的是紫蜣螂顏色是紫紅色 六足四翼,指的是紫蜣螂六條腿四個翅膀 渾敦無而目,指的是紫蜣螂五官看不到 是識歌舞,指兩隻紫蜣螂一前一後協作滾糞球,好像懂得喊著號子一起勞作一樣。
中國古書《爾雅翼》(宋代羅願著)中曾記載:「蜣螂轉丸,一前行以後足曳之,一自後而推致之,乃坎地納九,不數日有小蜣螂自其中出」。
法國布納爾《昆蟲記》載:「從前埃及人想像這個圓球是地球的模型,蜣螂的動作與天上星球的運轉相合。他們以為這種甲蟲具有這樣多的天文學知識,因而是很神聖的,所以他們叫它「神聖的甲蟲」。
2、貫胸國
《山海經·海外南經》:「貫胸國在其東,其為人胸有竅。」人們一看見貫,匈二字,就想到了從胸中間穿過,於是,貫胸國的子民被幻成了這樣:
那麼,這個貫胸國到底是什麼東西東西呢?問題的關鍵 ,就在這個貫字上。貫的本意,是穿錢的繩子。
《說文解字》載:「貫,錢貝之貫也。」《漢書》載:「都內之錢,貫朽而不可挍。」白居易《傷宅》:「廚有臭敗肉,庫有貫朽錢。」
再來看「竅」字,《說文解字》:「竅,穴空也。」竅,就是兩頭相通的洞。這個,意思和錢串子是一樣的。那麼這個貫胸二字,其意思不是從胸口上打個洞貫穿過去,而是胸口有像錢串子一樣的東西。貫胸國的子民,實際上就是今天的月熊。因其胸部有花紋,我們今天叫月牙,古人叫貫,是謂「貫胸國」。
3、相柳
《海外北經》載:「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於九山。相柳之所抵,厥為澤溪。禹殺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樹五穀種。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為眾帝之臺。」《大荒北經》:「共工臣名曰相繇,九首蛇身,自環,食於九土。其所歍所尼,即為源澤,不辛乃苦,百獸莫能處。禹湮洪水,殺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禹湮之,三仞三沮,乃以為池,群帝因是以為臺,在崑崙之北。」
人們看到九首,蛇身,於是,就把相柳(相繇)幻成這樣了:
《海外北經》載:「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於九山。相柳之所抵,厥為澤溪。禹殺相柳, ...
那麼,相柳的真實面目是什麼呢?問題的關鍵,就在這個「九」字上。
古人是比較務實的,這種務實表現在字的應用上,就是通假字。只要大家能看懂、能理解,字形、讀音相近的字,都可以拿來使用。要是放在現在,這通假字,就是錯別字。
九,這裡實際上是通「鳩」,古代鴿子一類的動物。《莊子·天下》:「九雜天下之川。」相柳(相繇)九首,不是說它有九個頭,而是說,「鳩頭」,即這種動物的頭象鴿子頭。相柳(相繇),其真身是今天的眼鏡蛇。
4、蠻蠻
《西山經 崇吾之山》載:「有鳥焉,其狀如鳧,而一翼一目,相得乃飛,名曰蠻蠻,見則天下大水。」人們看到鳧(野鴨),看到一翼一目,看到想得乃飛,就把蠻蠻幻成了這樣:
《西山經 崇吾之山》載:「有鳥焉,其狀如鳧,而一翼一目,相得乃飛,名曰蠻蠻,見則天下大水。 ...
那麼,蠻蠻鳥的真身是什麼呢?其實,蠻蠻這種鳥的真身,上過小學一年級的都學過,之所以大家被誤導,關鍵在於這個「一」字。中國文字,博大精深,比如這個一字,除了表示數量詞外,還能表示整齊的意思,如一統天下,整齊劃一,等等。而「目」字,除了表示眼睛,還能表示看,注視等。那麼,「一翼一目」的意思,不是說這種鳥只有一隻翅膀和一隻眼,而是說,這種鳥的翅膀非常整齊,眼睛朝一個方向看。
然後來看「相得乃飛」,得,獲也,相得,相互獲得,意為結伴而行,互相支持。相得乃飛,即大家要一起結伴而行,互相支持,才會飛翔。最後來看「見則天下大水」,大水,這裡指水源充足,而非我們現在理解的大洪水。《禮記·月令》:「﹝季秋之月﹞鴻鴈來賓,爵入大水為蛤。」 《史記·大宛列傳》:「其人民乘象以戰。其國臨大水焉。」見則天下大水,意即這種鳥出現的地方,一定有充沛的水源。
記得上小學一年級時,最朗朗上口的一段課文是:「一群大雁往南飛,一會排成個人字,一會排成個一字,啊,秋天來了。」蠻蠻,就是今天的大雁。
《山海經》是離奇的幻想、真實的地理,和《易經》《黃帝內經》一起被稱為「上古三大奇書」
《山海經》囊獲文獻、地理、神話、奇幻等的研究價值,還被譽為是華夏文明第一寶典,擁有著破解上古文明歷史的魔力,對我國乃至世界都有深遠影響。每一個華夏子民,都應該讀一讀《山海經》。
可能很多的朋友會有個擔心,擔心在《山海經》裡都是文言文,讀不懂,但是,在這裡這個就可以完全不用擔心了,在這裡特意給大家找到一本彩圖全解的《山海經》。
《山海經》是華夏文明之處最古老的經書,裡面所傳達的文明精神是值得我們大家學習的。
《山海經》不僅可以增加個人的對古文的理解能力,還可以提高文學修養與鑑賞能力。不管是給孩子讀還是給自己讀,都是不錯的選擇。
《山海經》也十分的受專家學者的歡迎,同時在現在的中學語文地理必學的《水經注》中,有數十處引用了《山海經》。
在這本《山海經》中為了幫助讀者理解原著,書中還增設了導讀、注釋、譯文等輔助性欄目,並且對難讀的字詞進行了注音,為讀者掃除了閱讀的障礙。
並且含有五百多幅明清手繪動物、人物圖,二十餘幅《山經》《海經》方位考查古地圖,與文字相輔相成,圖文聯袂,相得益彰,可以給讀者帶來身臨其境的真實的感受。
簡明的體例、精美的圖片、注重傳統文化與現代審美的設計理念,多種視覺要素有機結合,打造出一個彩色的閱讀空間,帶讀者進入中國古老經典中記載的傳奇世界。
在假期的時候,家長可以一起和孩子閱讀,不僅可以增加孩子的知識面,還可以增進親子之間的關係,何樂而不為呢?
這本彩圖全解《山海經》僅需48元,不到一頓飯錢,就可以給你帶來很多的樂趣。
喜歡的朋友可以點擊下方的連結購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