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中國公布了首批禁止出境展覽的64件文物
在這些文物當中有這麼幾件
商朝的司母戊鼎和嵌綠松石象牙杯
西周的利簋、何尊、大盂鼎和大克鼎
當我們把這幾件文物放到一起
仔細看一下就會發現
這些商周時期的文物上都有一個共同的圖案
饕餮紋【taotie】
饕餮紋是在商周時期的青銅器上最常見的紋飾之一
大多數情況下它只有一個巨大而誇張的面部
沒有身體
看起來兇猛莊嚴
透著一種神秘而肅穆的氣氛
非常的有威懾力
為什麼它只有頭部沒有身體呢
關於饕餮
有這麼一個傳說
據說它是一種非常殘暴貪婪的野獸
被人們列為上古四大兇獸之一
因為太貪財貪吃了
見到什麼就吃什麼
最後居然連自己的身體都吃掉了
只剩下了腦袋
這個傳說似乎很好的解釋了
為什麼饕餮紋只有面部而沒有身體
但是事情真的是這樣嗎?
現在我們知道
周鼎屬於禮器
主要用於祭祀和殉葬
禮器上所鑄的圖案都是和主人的身份等級相稱的
如果真如傳說中那樣
饕餮是一種兇獸
古人為何在這些莊嚴而神聖的器具上刻上這麼殘暴的兇獸呢
有一種解釋說
最初人們只是為了警示世人
不要太過貪婪
後來由於饕餮紋莊嚴肅穆的形象
逐漸被帝王貴族逐漸當作了權利、地位和財富的象徵
用來威懾子民
但如果我們認真想一下
就會發現事情並沒有這麼簡單
首先最基本的一個問題是
我們為什麼把這個圖案叫作饕餮紋呢?
在這些青銅器上並沒有刻著饕餮二字
在商周時期的文字記載中我們也並沒有發現任何相關的說明
但是在戰國末期(成書於先秦時期)的《呂氏春秋》中
我們看到了這樣一句話
周鼎著饕餮
有首無身
食人未咽
害及其身
這條記錄向我們透露了兩個重要的信息
第一
周鼎上的有首無身的紋飾就是饕餮
第二
饕餮是一種吃人的惡獸
這條記載正是學術界饕餮紋名字的來源
但是這裡有兩個疑點
一、按年代來說
這個記載算是後人對前人行為的解釋了
我們到現在也沒有找到與之佐證的文物或其他記載
所以這裡面有多少的主觀臆斷
可信度又有多少?
二、由此可見在戰國時期人們認為饕餮是一種吃人的兇獸
也就是說商周以前和商周以後
饕餮都是兇獸
偏偏在商周時期饕餮是作為權利和地位的象徵
這似乎也說不過去
所以
按照常理推斷
這兩條重要的信息至少有一條是很可疑的
如果說饕餮是一種惡獸
那麼周鼎上的獸紋很有可能就不是饕餮
如果周鼎上的獸紋是饕餮
那饕餮最初可能並不是一種兇獸
而是神獸
《呂氏春秋》中關於饕餮吃人的記載很有可能是主觀臆斷
那這些獸紋到底是什麼
饕餮又是什麼呢
帶著這些問題
我們來追溯一下饕餮最初的樣子
2016年張藝謀導演執導了一部電影名字叫《長城》
電影就是一個圍繞饕餮展開的故事
講的是長城以北饕餮這種野獸泛濫
人們奮勇抵抗
擊退猛獸的故事
如果我們翻看一下古籍中關於饕餮的記載
就能發現
影片中張藝謀導演盡力還原了古人描述的饕餮的樣子
饕餮
獸名
身如羊
人面
目在腋下
食人
這是《神異經》中對饕餮的描述
《神異經》是一本模仿《山海經》的書
所以我們可以肯定這一描述
就是來源於《山海經》
在山海經的鉤吾山上我們也看到過一種叫狍鴞的異獸
山海經對它的描述是
其狀如羊身人面
其目在腋下
虎齒人爪
其音如嬰兒
名曰狍鴞
是食人
這個描述基本與《神異經》中相同
但是它的本名叫狍鴞
為啥變成了饕餮呢?
這就要問問史上《山海經》第一評論員了
他就是東晉的郭璞
它在注釋狍鴞的時候寫道
為物貪惏
食人未盡
還害其身
像在夏鼎
《左傳》所謂饕餮是也
郭璞這麼說有什麼根據嗎
在我看來是沒有的
郭璞只是開了個腦洞就將饕餮和狍鴞畫上了等號
但是他這一條注釋卻給了饕餮一個肉身
由此而形成了我們現在所熟知的饕餮的形象
這樣
戰國末期(成書於先秦)的《呂氏春秋》將饕餮定義為一種食人的兇獸
東晉的郭璞又將《山海經》中狍鴞直接描述為了饕餮
從神話的角度來講
這是無可厚非
因為神話形象本身就是代代相傳不斷演變的結果
但如果我們非要知道饕餮最初的樣子
郭璞的這個等號就讓我們真的無法接受了
既然叫饕餮
《山海經》中為什麼不直接用饕餮這個名字
還多此一舉的想了另外一個名字
另一點就是郭璞的注釋中
食人未盡,還害其身
這句話並不是出自《左傳》
而是出自《呂氏春秋》
這有什麼區別嗎
區別太大了
我們來看一下《左傳》中是如何描述饕餮的
《左傳》成書於春秋時期
是我們能找到的關於饕餮最早的記載
所以它不受《呂氏春秋》的影響
更不會受郭璞的影響
《左傳》中的描述是這樣的
意思是說
在黃帝時期
有個叫縉雲氏的氏族
族中出了一個不才子
特別貪吃無德
天下人非常的憎惡他
就常常把他和三兇相比
還給他起了個惡名叫饕餮
這裡的三兇分別是
帝鴻氏家的不才子「混沌」
少皞氏家的不才子「窮奇」
顓頊氏家的不才子「檮杌」
不錯
這就是我們所熟知的四大兇獸
所以最初的饕餮其實並不是指一種野獸
而是給氏族不才子的一個惡名
正如《說文》中解釋的
貪財為饕
貪食為餮
可以說我們現在認識的兇獸饕餮
是從《呂氏春秋》之後
文人學士們你一筆我一筆重新塑造的一個形象
既然饕餮不是野獸
那青銅鼎上的紋飾到底是什麼呢
難道是另一種我們尚不知道的神獸嗎?
除了《呂氏春秋》中的描述
我們翻遍商周時期的文字記載
也沒有找到關於這個獸面紋飾直接的描述
但是在更早期的文化中
我們卻找到了些許線索
時間回到1936年
當時西湖博物館的工作人員施昕更
在老和山一帶進行考古工作時
注意到此地的出土器物
和他的家鄉良渚一帶常見的出土器物非常相似
之後經西湖博物館的同意
施昕更於1936年12月至1937年3月間
在良渚一帶進行了三次試挖掘
並逐步發現了多處古文化遺址
正是由於他的這次嘗試
人們拉開了一個新的文化遺址考古的序幕
這就是距今約5300年到4000年的良渚文化遺址
就在去年的7月份
良渚文化遺址還被列為了世界文化遺產
當時由於日軍全面侵華
考古工作曾一度中斷
作為研究良渚文化的先驅
施昕更卻在1938年因患猩紅熱病逝
當時他年僅28歲
後來考古工作仍然陸續進行著
但是直到上世紀70年代
良渚文化的考古工作才有了重大進展
當時在江蘇地區挖掘出了完整的良渚大墓
出土了大量的玉器
其中有33件玉琮
而我們的線索就出現在這些玉琮上
玉琮是良渚玉器中體積最大
工藝最精湛和最具權威性的玉器
是用來敬天的禮器
它的造型是內圓外方的筒形
中空部分被認為是連通天神與地神的通道
所以有通神的功能
考古人員發現
這些玉琮表面都刻有獸面紋
其中有一部分紋飾是人獸合一的形式
最具代表的就是一件於1986年在反山12號墓出土的玉琮
它重達6.5千克
被稱為玉琮王
除了體積和重量最大之外
它也是唯一一件在中間豎槽上刻有紋飾的玉琮
上面的紋飾是良渚文化中一個非常典型的圖案
如果我們只看圖案的下半部分
它是不是像極了商周青銅鼎上的「饕餮紋」
在這樣一件玉綜王上刻下的圖案
對於當時的人來說一定是意義非凡的
因此這個圖案後來被稱為良渚神徽
很明顯圖案的上半部分應該是一位神靈
而下半部分就是神靈駕馭的神獸
由此我們猜測
圖案表達的意思應該是神靈駕著神獸從天而降
而神獸突出的雙眼
以及誇張的面部
呈現出了與「饕餮紋「幾乎相同的神秘與威嚴
我們知道文化是會傳承和相互影響的
除了良渚文化
在其他一些史前文化中
我們也看到了一些類似的圖案
那商周時期的獸面紋飾會不會是這些文化的傳承與融合呢
與周朝之後人們主觀臆想的饕餮相比
我更相信這些不會被篡改的文物
所以這些獸面紋的真身
很有可能是一個神獸
而非兇獸饕餮
《山海經》中青丘九尾狐,曾經是大禹之妻,夏朝被推翻她去了哪裡
《山海經》的驚奇:世界盡頭的深淵——歸墟 發生過驚天故事
世界「第二個古埃及」之全面了解殷墟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