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踩高蹺的寓意 上元節踩高蹺歷史由來及各地特色

2020-12-05 閩南網

  正月十五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佳節,元宵佳節有很多從古流傳至今的文化習俗,踩高蹺就是其中之一。那么元宵節為什麼要踩高蹺呢?踩高蹺是怎麼來的呢?本篇文章小編就為大家帶來了元宵節踩高蹺的由來以及全國各地踩高蹺的不同特色。(元宵節吃湯圓的意義)

  高蹺就已經走進了中國百姓的生活。元宵節的踩高蹺更是發展成了慶祝元宵節最具代表性的表演活動。高蹺藝術表演源自人類生存的需要。

  踩高蹺是我國民間盛行的一種群眾性技藝表演。高蹺本屬我國古代百戲之一種,早在春秋時已經出現。在漢魏六朝百紅中高蹺稱為「蹺技」,宋代叫「踏橋」。清代以來稱為「高蹺」,用1至3尺長的條木製成,上有木託。

  據古籍中記載,古代的高蹺皆屬木製,在刨好的木棒中部做一支撐點,以便放腳,然後再用繩索縛於腿部。表演者腳踩高蹺,可以作舞劍、劈叉、跳凳、過桌子、扭秧歌等動作。據說踩高蹺這種形式,原來是古代人為了生存需要去採集樹上的野果為食,給自己的腿上綁兩根長棍而發展起來的一種蹺技活動。

  藝術源於生活,在古代更是如此。踩高蹺原本是人類與自然條件鬥爭下的產物。高蹺起源於勞動一說,可依據晉人郭璞的一條注釋:長臂國人在赤水之東,身體像常人,但臂長三丈。「由此聯想到,腳長是綁紮著木蹺,手長是手中拿著長木製作的捕魚工具。這條注釋所描繪的情景類似現今居住在廣西防城「京族三島」的京族漁民的捕獵場景,他們平時捕魚的形象是踩著一根木蹺在淺海中撒網。

  此外,據1930年代《藝風》雜誌記載:「武昌的筷子街和箍籠街,因地位低溼常被水淹,那裡的住民每當水淹時,差不多都踩著高蹺來往。這又是高蹺源於勞動生活記載。

  踩高蹺和高蹺會在元宵節是最吸引老少男女的慶祝活動。

  每到農曆正月,一隊隊高蹺會,在腰鼓、小鐋鑼、大小釵的打擊樂中穿街而過。一個高蹺表演隊伍的人數一般十幾人。高蹺表演者都是傳統古代文化中的家喻戶曉的人物和戲裝打扮。

  踩高蹺的隊伍一出現,就會吸引大批的男女老少來觀看,尤其是在春節期間的正月十五,人們會主動來到往年的高蹺會和踩高蹺的表演地點來觀看,詼諧有趣、粗獷喜人、聲情並茂的踩高蹺表演深受各個年齡斷人們喜愛。

  高蹺會一般由群眾自發串連組織起來的。正月十一、十二開始踩街,告知人們正月的慶祝活動的高潮即將到來!尤其是在十五元宵節這天,沿途的大公司、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都會放鞭炮道來表道謝辛苦,表示慰勞,也有很多給一些數量的紅包。接到紅包後,高蹺隊會在此逗留進行表演,進行答謝。

  高蹺的隊列在街頭行進中,一般採用一字長蛇陣的單列,在繁華擁擠地段採用雙人並列隊形。步子變換為走八字。在表演時有小旋風、花膀子、鷂子翻身、大劈叉等難險動作。

  高蹺藝術在一些農村冬閒時,仍有組織排練的。在北京城各處遊園會、廟會中時有可見。

  南北方踩高蹺的角色和表演形式具有差異性。

  高蹺表演者通常都以長木縛於足行走,還能進行跳躍和舞劍的表演。高蹺分高蹺、中蹺和跑蹺三種,最高者一丈多。表演的人將雙腳分別綁在木棍上,化裝成各種人物,一人或多人來往逗舞,由嗩吶伴奏,表演有趣的動作或故事。

  據古籍中記載,古代的高蹺皆屬木製,在刨好的木棒中部做一支撐點,以便放腳,然後再用繩索縛於腿部。表演者腳踩高蹺,可以作舞劍、劈叉、跳凳、過桌子、扭秧歌等動作。

  北方的高蹺秧歌中,扮演的人物有漁翁、媒婆、傻公子、小二哥、道姑、和尚等。表演者扮相滑稽,能喚起觀眾的極大興趣。

  南方的高蹺,扮演的多是戲曲中的角色,關公、張飛、呂洞賓、何仙姑、張生、紅娘、濟公、神仙、小丑皆有。他們邊演邊唱,生動活潑,逗笑取樂,如履平地。

  我國各地踩高蹺的形式豐富多彩,表演百花齊放。

  我國各地正月十五鬧元宵的高蹺豐富多彩,表演也百花齊放,並且都已形成鮮明的地域風格與民族色彩。

  高蹺在山西的延傳歷史悠久,在晉中一帶榆社縣出土的北魏石棺上也可看到高蹺、雜技的圖畫,雖然高蹺無文字記載,但最遲也應從北魏開始了。在山西表演高蹺的行列中,分成文高蹺和武高蹺兩種。文高蹺重於扭和踩,武高蹺以表演特技為主。

  山西省境內,高蹺表演形式多種多樣,五花八門,不拘一格。這些高蹺的表演時間,一般都在農曆正月十五左右的鬧「紅火」活動中,高蹺是整個活動中的一種表演形式。這種活動內容機動性大,行動比較自如,可以在大場中表演,也可走街串巷。

  山東高蹺常疊起三層扮演戲曲人物,上層人踩在下層人的肩上照常行進。

  京津一帶的高蹺,演員常表演「單腳跳」、「劈叉」、「過障礙」等高難技巧;有的則用單腳表演從四張高桌上一躍而下等絕技。其中北京的稱為「高蹺會」。黃河流域則稱「扎高腳」,有文蹺、武蹺之分。文蹺主要表演走唱,有簡單的舞蹈動作。武蹺則表演倒立、跳高桌、疊羅漢、劈叉等動作。

  東北地區盛行高蹺,並以「遼南高蹺」最負盛名,其形式完整,表演規範,開始時先要「搭象」唱秧歌,寓意「太平有象」,既而跑大場變換隊形圖案,然後分組表演雙人對舞、「撲蝴蝶」、「漁翁釣魚」以及扮演民間小戲等。

  少數民族的高蹺,演員均著本民族的服飾,表演別具一格。例如:布依族既有雙蹺、又有單蹺,兩手都持蹺端,製作方便,其獨木蹺尤為兒童所喜愛;白族的「高蹺耍馬」,演員也是踩著木蹺,身著馬形道具表演;維吾爾族「雙人高蹺」,則把民間對舞融入其中,令人耳目一新。

原標題:元宵節為什麼要踩高蹺?元宵節踩高蹺的由來及各地踩高蹺的不同特色

責任編輯:林歆剛

相關焦點

  • 元宵節是否源自佛教?張燈的寓意是什麼?有哪些習俗是你沒聽過的
    而元宵佳節從兩千年開始就有了,我們會想到這一天,家人一起開開心心的團聚,一起吃元宵(吃湯圓),張燈結彩,猜燈謎,耍龍燈,踩高蹺,舞獅,逐鼠,送燈等習俗活動,(送燈又稱送花燈)。我國民間每年元宵節是有張燈習俗的。但是,你們知道元宵節為何張燈?知道張燈的寓意是什麼嗎?
  • 元宵節手抄報內容資料大全 元宵節的由來猜燈謎的來歷介紹
    元宵節手抄報內容資料大全 元宵節的由來猜燈謎的來歷介紹時間:2020-02-08 16:32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元宵節手抄報內容資料大全 元宵節的由來猜燈謎的來歷介紹 元宵節手抄報內容資料大全 元宵史話 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
  • 北方農村元宵節烤百靈火寓意祛病延年,很多專家卻建議取消
    一轉眼這個春節已經接近尾聲,明天就是一年一度的元宵節了。一般來說過了正月十五元宵節,基本上這個年就算過完了,大家也都開始回歸到日常的工作,開始新的一年的生活。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為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是中國春節年俗中最後一個重要節令。元宵節習俗自古以來就以熱烈喜慶的觀燈習俗為主。傳統習俗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拉兔子燈等。
  • 龍燈人形燈荷花燈慶元宵,元宵節你知多少?
    元宵節是中國傳統文化,一說到元宵節就會想到看花燈猜燈謎吃湯圓。簡單介紹下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是中國亦是漢字文化圈的地區和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門燈火夜似晝」。 歷代文人墨客讚美元宵花燈的詩句數不勝數,如今讀來仍趣味無窮。最好笑的燈謎 謎面:臭豆腐(打一歌手)謎底:莫文蔚最短的燈謎 謎面:不著一字。(打一中草藥名。)
  • 爆笑物理模擬碰撞遊戲《高蹺男Stilt Fella》專題上線
    點擊進入遊俠網《Stilt Fella》專題站遊戲介紹   《Stilt Fella》是一款基於物理原理、極具挑戰性的街機遊戲,玩家需在遊戲中踩高蹺並克服障礙  特點:  設有40個關卡,踩高蹺挑戰的難度不斷增加!  自定義高蹺小子,展現你的獨特風格!  與其他玩家在在線排行榜上一較高下!  在本地多人熱座模式中與好友較量!
  • 元宵節英語怎麼說?120個中國傳統文化名詞英文表達
    又是一年元宵節!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大家知道哪些與元宵節習俗相關的英語知識呢?快來了解一下吧~元宵節用英語怎麼說?元宵節:Lantern Festival;Festival of Lanterns元宵、湯圓用英語怎麼說?
  • 元宵節猜燈謎,這10個字謎大部分人只能猜出5個
    元宵節猜燈謎,這10個字謎大部分人只能猜出5個時間:2020-02-06 11:14   來源:今日頭條 知識堂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元宵節猜燈謎,這10個字謎大部分人只能猜出5個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每年元宵佳節到來,各地都會舉辦比如有賞花燈、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舞龍舞獅、吃元宵、猜燈謎等活動
  • 中國僅有的海洋民族,獨弦琴無人能比,高蹺捕魚更是難如登天
    中國是56個民族所組成的一個大家庭,不論是逐水草而遷徙的蒙古族,還是先主是蚩尤部落的苗族,再或者是信仰伊斯蘭教的回族,又或者是有著彩色大門的維族等等,他們都有著各自的特色,並且給人非常深刻的印象,而以此構造成了博大精深而又非常燦爛的中華文化,而在中國眾多的民族中,只有一個民族是海洋民族
  • 俗語「元宵節割三不割四」,說的是什麼意思 ?
    俗語「元宵節割三不割四」,說的是什麼意思 ?時間:2020-02-08 11:36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俗語元宵節割三不割四,說的是什麼意思 ? 元宵節有一個習俗就是吃湯圓,吃著湯圓又代表著一家團圓的意思,除了吃湯圓外,還有一個習俗,叫做元宵節割三不割四,這是什麼意思呢?
  • 69歲大學老師網絡走紅,物理課上躺鐵釘玩火踩高蹺
    那麼彈簧單高蹺是怎麼回事? 教授解釋說:「我現在說的是自由落體,也就是說唯一作用於你的力是重力。當你嘗試站在主題公園中的鐵塔中下墜時,處於自由落體狀態;或者乘坐過山車、或者圍繞著地球旋轉時,只有重力在起作用,可以說你處於失重狀態。」他補充說:「愛因斯坦說自由落體和失重是一樣的,就其影響而言,因為你們都在下落。
  • 元宵節燈謎大全及答案——上元節猜燈謎的歷史由來
    古代,每屆元宵節,人們總要分曹射覆,引為笑樂。燈謎最早是由謎語發展而來的,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它是一種富有譏諫、規戒、詼諧、笑謔的文藝遊戲。謎語懸之於燈,供人猜射,開始於南宋。《武林舊事·燈品》記載:以絹燈剪寫詩詞,時寓譏笑,及畫人物,藏頭隱語,及舊京諢語,戲弄行人。
  • 古代元宵節怎麼過?
    [摘要]到了明代,元宵節放燈從正月初八到十八,延長為十天。明末人張岱在《陶庵夢憶》中記載了當時燈節耍獅子、放煙火、鼓吹彈唱,擠擠雜雜,大街小巷,通宵以樂。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又叫「上元節」。《歲時雜記》說,這是沿道教陳規。
  • 中元節和上元節有什麼區別?中元節是什麼意思起源介紹
    其中,上元祭天官, 中元祭地官, 下元祭水官, 各地奉祀三官大帝的寺廟都會舉辦盛大的慶賀活動。  三官的誕生日分別為農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這三天被稱為「上元節」「中元節」「下元節」。上元節中元節下元節的起源由來上元節---正月十五  農曆正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正月為元月,古人稱夜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為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
  • 元宵節「加成」大,主要還是好玩
    《紅樓夢》中燈謎環節  元宵燈謎的歷史由來  我國的燈謎文化源遠流長,在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時代融合著當地的文化魅力,更是別具一番特色。  後來,在歷朝歷代中,元宵節這一節日都頗受達官顯貴和平民百姓的喜愛,其狂歡的內容逐步增加和豐富起來,包括賞花燈、耍龍燈、踩高蹺、舞龍獅、扭秧歌等等,猜燈謎也就是在元宵節不斷延習當中被人們「發明」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