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個人的體內都有生物鐘,但是因為疲勞、疾病、衰老的關係,我們的生物鐘可能會出現功能失調?
晚上睡不著?早上起不來?去鍛鍊吧,因為運動可能會調節你的生物鐘功能結構。南京大學的專家通過小鼠實驗發現,鍛鍊可以改善小鼠的生物鐘節律,並通過一系列的對比實驗,來研究鍛鍊如何影響體內的生物鐘,結果表明,如果選擇在午後進行鍛鍊,對改善小鼠的生物鐘節律效果更好。
疾病、衰老
影響人體生物鐘
南京大學模式動物研究所的徐瓔教授,其研究的方向是時鐘生物學,這門學科也是國際生物學領域的熱門課題。
我們知道,動植物都有著獨特的生物節律——生物鐘來調節自身的作息時間。我們人類生物鐘的時間是24小時為一個周期,進行作息。人們身體裡許多信號的變化都和生物鐘有關係,比如體溫、血壓、脈搏甚至腦電波、心電波的變化等等,有著晝夜變化的周期性調整。
生物鐘和人類的生活、健康是密切相關的,廣泛影響我們的神經系統、免疫系統、而人體的生物鐘並不是一成不變的,人造光源、周邊環境、生活的狀態都可能改變我們的生物鐘,除此以外,疾病和衰老也可能會令生物鐘失調,而另外一方面,生物鐘一旦失調,就容易衰老更快,身體更容易出現病態,比如糖尿病、肥胖、記憶力衰退,甚至是腫瘤,這是一個雙向的互動關係。
下午鍛鍊
更能調節小鼠生物鐘
徐瓔教授培養了一批模式小鼠,研究它們的生物鐘,專家在完全清潔的實驗室環境中,讓一批小鼠在清晨的6點至7點鍛鍊,早晨8點左右開燈,另一批小鼠在下午4點至5點鐘鍛鍊,而實驗室在晚上8點左右關燈,結果發現,鍛鍊過的小鼠其生物鐘節律要優於不鍛鍊的,而下午鍛鍊的小鼠生物鐘功能調節又要優於上午鍛鍊的小鼠。
同樣,美國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California)洛杉磯腦研究所的精神病學教授克里斯多福·科爾韋爾(Christopher Colwell)也領導了一系列「運動生物鐘」試驗,他們收集了若干類型的小鼠,大多數動物年輕健康,但其中一些被培育出功能失調的內源性生物鐘,它也叫集群管理器,這是大腦中的一團細胞,「它的工作就是匯報一天中的時間。」
科學家讓不能產生關鍵內源性時鐘蛋白質的小鼠去跑步鍛鍊,從這些動物內源性時鐘發出的信號幾乎無法到達身體其他部位。經過幾周的跑步後,這些動物的內源性時鐘變強大了。相比一直坐著不動的小鼠,經過運動訓練的小鼠,其內源性時鐘信息能更頻繁地傳遞到心臟和肝臟。
而在下午運動的小鼠,這種有益的作用尤其明顯。科爾韋爾博士認為,這一發現「相當令人驚喜」。他和他的同事本指望看到晨練有更好的效果,因為這是許多運動員更常用的運動時間。
但是,與晨練的動物相比,下午運動的動物產生更多的時鐘蛋白,並能將這種蛋白質更有效地泵到身體其他部分。
人類最佳運動生物鐘
還需研究
煅煉能調節小鼠生物鐘,而且下午4點至5點進行鍛鍊,對生物鐘功能調節的作用更佳,那是否意味著我們人體也在下午4點至5點的時候鍛鍊是最佳的「生物鐘」時間。
對此,徐瓔教授表示,現在還說不清楚人體鍛鍊的最佳生物鐘時間,這是因為小鼠的生物鐘和人類是有差別的,我們人類是白天活動夜晚休息,而小老鼠卻恰恰相反,它們是夜行的動物,和人的行為模式和自然節律上本身有差異。但是從目前關於人類的生物鐘研究來看,下午鍛鍊的效果也是優於清晨的,這是因為晨起之時,人在剛剛睡醒的時候,各種機能的反應都比較弱,還不能迅速適應鍛鍊。
生物鐘能否
像鐘錶一樣調整?
許多熬夜一族,因人為的行為已經形成了生物鐘的紊亂,人們都在問,未來我們能否找到生物鐘的調控開關,到時能像調整鐘錶一樣調整我們的生物鐘。
記者了解到,時鐘生物學的基礎研究就是尋找與生物節律相關聯的器官以及基因,並且確定它們的功能。而在南京大學的動物模式研究所也有上千隻小鼠在倒時差,希望找出能夠調控生物鐘周期的小鼠模型,而這些研究的最終的目標就是想實現對人體生物鐘的調控。(記者 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