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物理學家組織網16日報導,加拿大科學家在最新一期《天文學雜誌》撰文指出,他們的計算表明,銀河系約有60億顆類似地球的行星。研究人員強調說,估計不同恆星周圍出現不同行星的機率,可以對行星的形成和演化理論提供重要限定,並有助於優化未來將開展的旨在尋找行星的任務。
最新研究合作者、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UBC)的米歇爾·國本解釋說,一顆行星如果要被視為類似地球的行星,則這顆行星必須是巖石行星,大小與地球差不多,圍繞類似太陽的恆星(G型恆星)旋轉。而且,這顆行星必須位於恆星宜居區內,在該區域內,巖石行星的表面可以容納液態水,因此,有潛力適合生命繁衍生息。
國本說:「我的計算表明,每顆G型恆星擁有類地行星的上限為0.18顆。此前,有科學家估算每顆類日恆星擁有潛在宜居行星的數量從0.02顆到超過1顆不等。」
研究另一合作者、UBC天文學家傑米·馬修指出:「銀河系至多擁有4000億顆恆星,其中7%是G型恆星,這意味著在銀河系中可能只有不到60億顆類地行星。」
通常,與其他類型的行星相比,類地行星更容易成為系外行星搜索任務的「漏網之魚」,因為它們太小,而且距恆星很遙遠,這意味著現有系外行星目錄上出現的行星僅僅只是被搜索恆星周圍行星的一小部分。
有鑑於此,國本使用一種名為「正向建模」的技術來克服上述問題。她解釋說:「我首先模擬了克卜勒太空望遠鏡所搜尋恆星周圍系外行星的總數。基於我的行星搜索算法找到它們的可能性,我將每顆行星標記為『已發現』或『未找到』。然後,我將探測到的行星與我的實際行星目錄進行比較。如果模擬結果非常接近,那麼最初的行星數量很可能就是繞這些恆星運行的行星的實際數量。」(記者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