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宇航局克卜勒任務數據的最新估計,在銀河系中,每五個像太陽一樣的恆星中可能有多達一個像地球一樣的行星。
要被視為類似地球的行星,行星必須是巖石,大致地球大小且繞太陽運行(G型)的恆星。它也必須在恆星的可居住區域內軌道運行-距恆星的距離範圍,在此範圍內,巖石行星可以在其表面上容納液態水,並可能存在生命。
UBC研究人員說:「我的計算將每顆G型恆星的類地行星上限設為0.18個。」 「估算不同恆星周圍不同種類的行星有多常見,這可能對行星形成和演化理論提供重要的限制,並有助於優化未來致力於尋找系外行星的任務。」
根據UBC天文學家Jaymie Matthews的說法:「我們的銀河系擁有多達4000億顆恆星,其中7%是G型恆星。這意味著在我們的銀河系中可能只有不到60億顆恆星具有類地球的行星。」
以前對類地行星頻率的估計範圍從每個類太陽恆星大約0.02個潛在可居住的行星到每個類太陽恆星超過一個。
通常,像地球這樣的行星比其他類型的行星更容易被行星搜尋遺漏,因為它們是如此之小,並且離恆星如此遙遠。這意味著行星目錄僅代表實際上在搜索的恆星周圍的軌道中的一小部分行星。一種稱為「正向建模」的技術用來克服這些挑戰。
她解釋說:「我首先模擬了克卜勒搜尋的恆星周圍的系外行星總數。」 「根據我的行星搜索算法找到它們的可能性,我將每個行星都標記為「檢測到」或「缺失」。然後,我將檢測到的行星與我的實際行星目錄進行了比較。如果模擬結果非常接近,那麼最初的數量很可能很好地代表了繞這些恆星運行的行星的實際數量。」
研究還為當今系外行星科學中最突出的問題之一提供了更多的啟示:行星的「半徑間隙」。半徑間隙表明,軌道周期小於100天的行星的大小在地球的1.5到2倍之間並不常見。她發現半徑間隙存在於比以前認為的狹窄得多的軌道周期範圍內。她的觀察結果可以為解釋半徑間隙特徵的行星演化模型提供約束。
此前,Kunimoto曾從20萬顆NASA克卜勒任務中搜尋檔案數據。她除了恢復成千上萬個已知行星外,還發現了太陽系以外的17個新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