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是宇宙中的一員嗎?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人類,儘管好萊塢已經花了數十年的時間用小綠人和皮毛修剪的雷射來描繪我們的好奇心,但科學家們採取了更為謹慎的方法。為了證明生命(至少據我們所知)存在於其他行星上,而這些行星必須能夠維持生命。現在,新的研究表明,這類行星比以前想像的要多得多。
此類行星被稱為類地行星或海洋世界,其大小必須與地球相似,繞太陽狀恆星運行,並且是巖石(或陸地)行星。它需要將其恆星(稱為G型恆星)繞入一個宜居區域,因此溫度不會太高或太低,並且能夠容納液態水。通常,由於此類行星的大小和距恆星的距離很小,因此很難找到它們,但是由於有了新的研究技術,科學家們現在認為,整個銀河系中可能有大約60億個類似地球的行星。
這項發表在《天文學雜誌》上的研究表明,以前認為每顆G型恆星大約有0.02個類似地球的行星。現在,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克卜勒(Kepler)行星搜尋計劃的數據,為每顆G型恆星建立了多達0.18個類地行星。
根據研究員米歇爾·邦尼託(Michelle Kunimoto)的說法,這些發現可能對尋求生命的太空任務產生重大影響。例如,美國宇航局在訪問諸如木星的月亮歐羅巴之類的海洋世界時進行了設計,以查看生命是否可以在冰冷的地殼下存在。她說:「估計不同種類的行星在不同恆星周圍的共同程度,可以對行星的形成和演化理論提供重要的限制,並有助於優化致力於尋找系外行星的未來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