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趣的科學知識

2020-12-05 蘇曼小

竊聽新招雷射竊聽術

竊聽是間諜活動的重要手段之一,無論是外交間諜、軍事間諜還是經濟間諜,都會利用竊聽來獲取有用的情報。近年來,隨著高科技的迅猛發展,一種新的竊聽手段「雷射竊聽術」應運而生,它是間諜們使用的新式武器。雷射竊聽術的原理是這樣的:人們說話發聲就能引起周圍空氣的振動,空氣的振動又能導致某些固體物質的微小振動。如果雷射照射到能反光的振動物體如鏡子、玻璃窗上,被反射回來的雷射束就會夾雜著聲音的信息,經過特殊裝置就可把雷射束所包含的聲音信息分揀出來,再還原為聲音。

可利用的雷射束裝置有氦氖雷射器和半導體雷射器。後者更為厲害,因為它所發出的是紅外波段的雷射,人的眼睛不能感覺,而且不論白天還是黑夜都可使用。在最近的中東海灣戰爭中,美國曾使用了雷射竊聽器。當一輛載著幾位伊拉克高級將領的汽車駛過時,美國的雷射竊聽器從他們的汽車旁的反光鏡上,「捕捉」到車內談話的聲音,美軍從而也就知道了伊軍將領談話的全部內容,竟一個字也沒有漏掉。所以反間諜專家頻頻提醒人們,在召開重要會議時,切記要遮住有「耳朵」的玻璃窗;會上發言時別忘播送音樂,以便讓樂聲「淹沒」那防不勝防的雷射竊聽器。

從響尾蛇到跑尾蛇飛彈

響尾蛇在爬遊時尾巴會發出一種水流動聲,以此引誘一些小動物出來而加以捕捉,由此得名。響尾蛇不僅在白天能機敏地捕捉獵物,而且在伸手不見五指的漆黑夜晚,也能準確地發現和追捕到各種鳥獸等動物,難道它有「夜視眼」嗎?

經過人們長期研究發現響尾蛇確有「夜視眼」,但它並不是通常所理解的眼睛,而是長在它鼻子和眼睛之間的一個漏鬥形頰窩。這個頰窩並不是真的能看見物體,而是能極其靈敏地感受到物體輻射出的紅外線。只要任何物體或動物的溫度比周圍環境溫度高出千分之一度,這個「夜視眼」就立即能加以分辨出來,其反應速度甚至可與眼睛感光一樣靈敏,更有趣的是響尾蛇頭的兩側還生有兩個紅外線接收定位器,在它的「夜視眼」發現獵物的同時,定位器就能把目標的方位和距離測出來,所以無論多黑的夜晚,即使在幾十米外的一隻小老鼠也難逃「厄運」,而被響尾蛇高超的紅外技術搜索到,並成為它的果腹之物。

根據仿生學原理,響尾蛇飛彈就是借鑑響尾蛇的這種特性研製出來的。這種飛彈上裝著一套象響尾蛇那樣的「夜視眼」和定位器一類的紅外裝置,這樣不僅象人與動物這類「熱源」能被它搜索無遺,就象工廠、軍艦煙囪冒出的煙,以及噴氣飛機尾部噴出的熱氣流等,也能被紅外裝置探測出來。而且因為空氣與水都是熱的不良導體,這類熱流往往可持續十幾小時之久,以致進了庫的軍車、飛機和開過火的大炮等,都難以逃脫響尾蛇飛彈上的紅外探測器和定位器的搜索。

飛彈不僅能檢測出這些熱流,還能根據熱流的大小、形狀、溫度、運動情況把所要搜索的目標從其他物體中鑑別出來,利用自動控制裝置不斷調整飛彈的運動方向,進行自動跟蹤,並最後命中目標。近年來日本又將紅外線攝像機安裝在火車前部,它能在夜間攝下列車前方1公裡以內的人、動物、車輛等,只要它們與周圍溫差在0.15℃以上就能被分辨,然後通過電視屏幕顯示給司機。因此即使列車以每小時90公裡的時速行駛,如發現前方1公裡處有障礙物,只要及時採取措施,必能在600米內剎住車,這樣火車的安全行駛就更有保障了。

相關焦點

  • 在生活中流傳的7個有趣冷知識 其實都是錯誤的
    相信無論小時候在學校的課本裡,又或者家長老師的耳濡目染的傳授下,對於一些生活中常常遇到的有趣冷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認知,可是,如果小編要說,你們掌握的這些所謂正確知識,其實很多都是錯誤的,對此相不相信呢?今天就來聊聊在生活中流傳的7個有趣冷知識 但其實全都是錯誤的!
  • 8個有趣的科學冷知識,令人大開眼界!
    世界上有很多的有趣事物存在,有的知識我們能在書本上學到,但有一些在書上是學不到的。下面小編和大家分享一些有趣的科學小時,這些都是書上沒有的哦!1、人類第一次從太空中拍攝地球的照片,是在1946年,美國通過V-2火箭搭載的攝像機拍攝到了第一張太空中的地球照片!
  • 科技館小達人高能演繹生活中的科學知識
    昨天下午,在浙江省科技館,經歷了滿滿七天科學知識浸潤的科技館小達人們,迎來了畢業匯報演出的高光時刻。  20名科技館小達人化身真正的「科普工作者」,用一個個有趣的科學小實驗和生動詼諧的科普劇表演,面向社會公眾科普起生活中蘊含的科學知識。
  • 18個冷知識:或許在生活中多次出現過,卻沒有留意到的有趣事實
    18個或許在生活中多次出現,卻沒有留意到的有趣冷知識。目前還沒有任何科學證據可以證明,看手機或者看電視距離過近等類似行為會直接損害視力。腳印據估算,地球共計生活過在較暗的環境中眼睛無法識別顏色,是因為識別顏色神經需要更多的光子才能激活。
  • 生活中的科學
    在我們的生活中,如果留心,你會發現許許多多點點滴滴有趣的科學小知識。
  • 雲科普課堂揭秘生活中的科學知識
    為讓更多科普知識得到傳播,提高青少年的科學素養和科技實踐能力,近期,惠州科技館聯合小惠同學、一城學習部落開展惠州市2020年「全國科技活動周」暨「廣東省科技活動進步月」系列活動「惠州科技館雲科普進校園」活動,活動創新地設計了一套「雲科普」網絡科普形式。
  • 關於螢火蟲的14個有趣的科學小知識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6月28日報導,有什麼比夏夜裡的螢火蟲發出的光更神奇的呢?螢火蟲在天黑時才開始發光,雖然螢火蟲發出的只是小小的光芒,在黑暗中卻讓人覺得非常明亮,你一定聽說過古人在螢火蟲下讀書的故事吧!
  • 14個冷知識:看起來不大科學,但卻真實存在著的有趣知識
    14個看起來不大科學,但卻真實存在著的有趣冷知識。 山珍海味 七·山珍海味具體指的是上八珍、中八珍和下八珍,共有24種食物。
  • 生活中十二條科學的養生知識
    生活中的12條科學養生知識,多吃新鮮食物和有機食品,少吃加工食品、速食品和清涼飲料,因為其中含有較多防腐劑、色素。1、科學地洗臉每天清晨起床後和下班回家後,是兩個潔面的最佳時間。
  • 10個或許可以顛覆人們世界觀的科學有趣冷知識
    在人類不斷的追求中,你或許每一年都能夠看到科學界的新思想誕生,發現了讓人感到驚訝的新的知識,這些科學知識不但影響了我們的生活,也顛覆了原有思維裡對世界的一些認知,這可能就是科學的魅力,永遠不會是故步自封一成不變的,所以我們的思維也需要不斷的提升,那麼小編今天來聊聊,10個或許可以顛覆人們世界觀的科學有趣冷知識
  • 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孩子的科學素養
    大概與童書作者的知識結構有關吧。科普繪本創作需要作者有科學素養,還要有把科學知識有效地融入到童書創作的技能。因此,讀到吉林兒童文學作家竇晶創作的「萌小芽科普繪本」系列時,有耳目一新之感。這是一套和一般幼兒讀物相近的開本,風格也相似的童書,它的裝幀設計談不上精緻,但很適合家庭親子閱讀。這套繪本有三個主要特點:第一,書中的故事貼近幼兒生活。
  • 8個有趣的科學小知識,令人大開眼界!
    世界上有很多的有趣事物存在,有的知識我們能在書本上學到,但有一些在書上是學不到的。下面小編和大家分享一些有趣的科學小時,這些都是書上沒有的哦!1、人類第一次從太空中拍攝地球的照片,是在1946年,美國通過V-2火箭搭載的攝像機拍攝到了第一張太空中的地球照片!
  • 關於螢火蟲的14個有趣的科學小知識(圖)
    螢火蟲在天黑時才開始發光,雖然螢火蟲發出的只是小小的光芒,在黑暗中卻讓人覺得非常明亮,你一定聽說過古人在螢火蟲下讀書的故事吧!國外一家網站近日為我們盤點了關於螢火蟲的14個有趣的科學小知識,其中包括螢火蟲的光是世界上最高效率的光、美國西部螢火蟲不發光、常見螢火蟲的光色有黃色、綠色和橙色等,讓我們現在來一一了解:  (1)全世界有2000餘種螢火蟲。
  • 海澱居民在日常生活中獲取科學健康知識
    提升居民健康素養水平是創建國家衛生區創建工作中的一項重要內容。三年來,我區以創建國家衛生區為契機,全面推進健康教育,讓居民在日常健身中、社區生活中等多種情境中,獲取科學的健康知識,不斷提升自身的健康素養。
  • 你可能從未在學校裡見過的9個有趣的科學小知識
    因為獲取知識的方便程度,如今的人們似乎越來越喜歡在閒暇之時觀看手機裡的各種信息,這其中包含一些有趣的冷知識。畢竟,即便偏離於我們常規認識,但這個世界依然存在著諸多有趣的信息。例如,你知道太陽光到達我們地球需要多長時間嗎?這個世界上人均身高最矮的國家又屬於哪個國家呢?
  • 有趣的人和有趣的生活
    不過,曙光就在眼前,我們今天先來看看這個有趣的人的一生吧。「我」給你們講一個有趣的人的故事吧,在國外他被稱作「最有趣的人」!這個最有趣的傢伙,名叫Peter Elfred Freuchen。這個傢伙1886年在丹麥出生,身高大概接近兩米,極其健碩了,還留著維京人那種大鬍子,而這位老兄一生的經歷完全就是一個傳奇戰士,聽我說完他這輩子都幹了什麼事,也許你就會理解,為什麼人們說他是「最有趣的人」。Freuchen早年的生活看起來還比較正常,在他商人老爹的要求下,去哥本哈根大學讀醫學。但沒過多久,Freuchen就發現,他根本不想學醫科,他想出去浪,想去探險!
  • VIN交易所生活,生活中的科學日常小知識
    VIN交易所生活資訊,VIN交易所生活發現人們在平時生活中難免各種各樣的小問題,VIN交易所生活假如不及時處理的話,將會影響人們的生活質量。其實生活中的很多問題解決起來都不難,只是大家缺乏相應的科學常識,那麼生活中的科學小常識有哪些呢?下面小編將就這些問題和大家做個分享,期待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們。
  • 徐海:發現生活中的科學之美
    實際上,我們生活中處處離不開化學,而且化學也並非普通公眾刻板印象中的那種樣子,它是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而如何讓普通公眾真正地走近化學,理解化學,消除對化學的疑慮和恐懼,發現生活中的科學之美,則是從事化學科普的科研人員一直在努力的方向。
  • 徐海:發現生活中的科學之美
    實際上,我們生活中處處離不開化學,而且化學也並非普通公眾刻板印象中的那種樣子,它是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而如何讓普通公眾真正地走近化學,理解化學,消除對化學的疑慮和恐懼,發現生活中的科學之美,則是從事化學科普的科研人員一直在努力的方向。
  • 科學網—科學知識比生活常識重要得多
    於是,有網友感嘆「科學永遠幹不過『偽科學』」。 這提醒我們,國人的科學素養亟待提高。 2018年9月,中國科協公布的第十次《中國公民科學素養調查》結果顯示,我國具備科學素質的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例僅為8.47%。這一數據儘管相對於2015年第九次調查的結果6.20%提高了2.27%,但也意味著2018年我國超過90%的人口並不具備基本的科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