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網特稿 可以設想這樣一段對話。觀眾A:「我喜歡《變形金剛》裡的擎天柱。」觀眾B:「擎天柱是誰?是柯博文嗎?」觀眾C:「不是,是無敵鐵牛。」
這樣「雞同鴨講」的對話並非異想天開。事實上,暑期巨無霸大片
《變形金剛4:絕跡重生》除了能夠刷新票房紀錄外(截止今日,內地票房已經突破18億人民幣),還能夠帶動觀眾們的吐槽熱潮。吐槽的焦點除了劇情之外,有關片中角色翻譯名的爭論,甚至上升到兩岸三地文化交流的層面,值得深入探討一番。
這次爭端首起臺灣東森新聞的一篇名為《擎天柱、威震天是哪位?變形金剛差「譯」》的報導。報導中稱:「擎天柱之名雖好威卻也好俗氣。大陸的翻譯很瞎,把帥氣的變形金剛變俗氣了」。
看到這樣的報導,大陸觀眾哪裡坐得住?於是,立馬有專欄作者發表雄文,「翻出舊帳」,聲討在臺灣上映的好萊塢大片的各種「奇葩」翻譯名。首當其衝的,就是著名的「神鬼系列」。在1999年上映的
《木乃伊》被翻譯成《神鬼傳奇》後,如今已經有超過20部各類電影被翻譯成了「神鬼XX」。要說到這種無釐頭的系列命名,其實,大陸也有「總動員系列」。
那麼,好萊塢大片在漂洋過海來到中國後,翻譯名都是誰說了算呢?這些看似奇葩翻譯名稱都是怎麼誕生的?時光網記者多方採訪業內人士,今天,就聊一聊這好萊塢大片「舶來」改名記。(文中涉及片名均以內地公映名為準)
「神鬼」大戰「總動員」 都是跟風惹的禍
如果電影翻譯名能夠申請專利的話,臺灣的「神鬼」系列必須排在第一位。該翻譯名系列最早的一部作品乃是1992年的
《大盜》。這部由奧斯卡影帝羅伯特·雷德福主演的驚悚動作片,在次年臺灣上映時,翻譯成了《神鬼尖兵》。從電影劇情來講,片中兩位主角從同窗好友到彼此為敵,身份上亦正亦邪的變化頗有幾分「神鬼」之味。再加上影片的高科技色彩,取名為「尖兵」也並不意外。
在《神鬼尖兵》誕生後,1997年的
《聖徒》與1998年的
《三角洲部隊》兩部影片在98年登陸臺灣時,也沿用了「神鬼」的翻譯風格,前者稱為《神鬼至尊》、後者成為《神鬼奇兵》,都也符合影片主題。
其實,真正讓「神鬼」系列威名遠揚的,是在1999年由史蒂芬·索莫斯執導的《木乃伊》。該片當年橫空出世,在全球拿下4.1億美金票房。在臺灣上映前,當時負責發行該片的UIP(派拉蒙跟環球在海外成立的聯合發行公司)公司老闆憑著自己從業40年的經驗與直覺,確定了《神鬼傳奇》這個譯名。結果,當年《木乃伊》在臺灣收穫超過1.4億新臺幣票房(數據來源:臺灣電影資料庫),力壓威爾·史密斯主演的
《全民公敵》成為當年票房冠軍。
《木乃伊》的票房大賣或許有《神鬼傳奇》這個名字的因素,不過,在之後,片方視「神鬼」系列譯名為票房保證,這才有了之後跟風而來的一大串「神鬼XX」系列影片。其中著名的要數《神鬼認證》(
《諜影重重》)和《神鬼奇航》(
《加勒比海盜》)
臺灣影評人肥內則在撰文中認為:「神鬼XX」相當於一種類型標籤,讓影片很快就找到它的觀眾。又如「火線」系列總是跟刺殺總統的題材有關,結果這類標籤反而也傳達了題材的分眾化。
同樣的情況放在大陸也有案例,那就是「總動員系列」。在大陸開創此先河的自然是1995年的
《玩具總動員》。不過,直到2003年上映了
《海底總動員》之後,「總動員系列」才成為進口動畫片的「標準」譯名。之後無論是
《超人總動員》、
《賽車總動員》都沿用了這個名字。今年夏天,還有一部《昆蟲總動員》即將上映。
原因也很簡單,曾經在華夏公司負責宣傳發行
《戰鴿總動員》的王女士就表示,發行方在聯想起迪斯尼前幾部以「總動員」為名的動畫片都取得了較好的回報後,就把原本定好的《戰鴿快飛》的名字換掉了。
值得一提的是,《玩具總動員》在香港的譯名則是《反鬥奇兵》。其實,「反鬥」一詞來源於是全球最大的玩具及嬰幼兒用品零售商玩具反鬥城(Toys "R" Us)。由於其標誌(Toys "Я" Us)中字母R為了廣告效果故意相反,因此得名反鬥城。
取個譯名不神秘 臺灣公司為徵名發獎金
給一部好萊塢大片「命名」其實沒有普通觀眾想像中的那麼神秘。當一部電影來到中國發行時,絕大多數情況下,是由發行方「頭腦風暴」提交方案交給片方決定。在這一點上,大陸、香港和臺灣三地間其實並沒有太大差別。
大陸早年有不成文條例,牽涉到所有的外文譯名:人名、地名和片名,都是以新華社的翻譯為標準。在1993年正式引進大片之前,沒有被新華社翻譯的電影,就沒有正式譯名。
對於改編自文學作品的電影,譯名都沿用自文學翻譯作品的譯名。比如被稱作最完美譯名的電影
《廊橋遺夢》,翻譯這個名字的譯者其實就是當時翻譯原著的資中筠先生。相比原名直譯成「麥迪遜大橋」,「廊橋遺夢」給影片平添一份浪漫色彩。相比之下,安東尼·明格拉的作品就沒有這麼好的運氣了,只能老老實實叫做
《英國病人》。
之後,給正式引進的大片命名的任務都交給了擁有發行權的中影和華夏兩家公司的內部人士身上。據一位中影內部人士介紹,引進片片名在送審時都會有明確的英文原名與中文譯名標註。如何確定一部影片的片名有時候會參考港臺地區的譯名,不過,在大多數時候,都會依據大陸觀眾的文化語言習慣,取一個「信達雅」的譯名。
另一位資深發行人士回憶說,曾經
《碟中諜》的譯名,就是中影當時一位宋姓發行經理想出的。這個譯名不僅朗朗上口,而且運用的修辭技巧將影片劇情中的關鍵道具與影片主題完美融合。他表示:「相比於從影片英文名直譯成《不可能的任務》(臺灣地區採用此譯名),現在這個譯名不僅簡單,而且富有漢語的魅力。」其實,不好的譯名也有不少。如果不加以說明,有多少觀眾知道
《逍遙法外》當年在中國的譯名其實是《我知道你是誰》呢?
在臺灣,發行公司在確定譯名的時候,也通常有時候甚至因為確定不了翻譯名稱而開出獎金。曾經擔任UIP發行經理的莊淳淳說:「很多時候,影片快要發行了但是還沒有確定名字,老闆就會開出獎金。在開會頭腦風暴的時候,誰想得名字好,被選用了,桌子上的現金就直接拿走。」
「當然啦,獎金不是很多,一般是2000新臺幣吧。」她說。
《盜夢空間》曾名「奠基」 《阿凡達》開三地統一譯名先例
最為國內觀眾熟知的影片譯名風波要數2010年上映的《盜夢空間》了。在還未確定引進的時候,克里斯多福·諾蘭的作品被國內媒體譯作《奠基》,這個名字很容易令人想起《黑客帝國》的另一個名字《矩陣》。
直到上譯廠接到為影片配音的任務後,媒體才紛紛得得到消息,確認這部「神作」以《盜夢空間》之名引進,並敲定於當年9月21日公映。事實上,相比原譯名「奠基」,「盜夢空間」這個名字在華納內部也引發了討論。當時,他們的擔憂在於影片的類型模糊,儘管影片質量超群,但是定位不明讓市場前景蒙上一層陰影。
等到影片上映後,影片的賣座讓「盜夢空間」這個譯名一同走紅,「盜夢」成為了社會輿論中的熱門話題,甚至有關解讀夢境的相關書籍都一併走紅。
值得一提的還有,卡梅隆執導的劃時代作品《阿凡達》的譯名也很有故事。事實上,這部影片在香港、臺灣、大陸三地公用一個譯名,開創了統一譯名的一個先例。
在確定引進國內時,出品方福斯曾經考慮過「天神下凡」的譯名。後來,考慮到影片在香港及臺灣已經以「阿凡達」的譯名上映(大陸上映時間為2010年1月4日,香港與臺灣分別在2009年12月17日、18日上映)。因此,把大陸片名沿用了「阿凡達」這個譯名,成了少有的三地統一名稱的好萊塢引進大片。
除了以上的情況之外,對於某些翻譯量巨大的作品,有的片方會提供一份官方譯名供內地發行方以及譯製廠參考。《變形金剛》在2007年上映時,就在譯製過程中沿用了廣受好評的上海電視臺的經典翻譯。
在2012年底,《霍比特人:意外之旅》即將開始譯製工作前,華納也把影片中出現的所有角色名稱統一了譯名,讓上映的電影能夠與原著翻譯作品中的角色名相吻合。避免了未來許多不必要的輿論爭議。
「鐵金剛」vs「史瑞克」 固執片方出難題
其實,決定一個電影譯名生殺大權的,還是影片的出品方。在香港,一部外語片要譯成中文片名,發行公司內部就有相關負責部門提交多個譯名,由公司內部同事進行投票,票數多者可獲用。來自香港的影評人列孚就撰文透露,也不乏有「一言堂」的情況出現,比如大陸觀眾熟知的007在香港被翻譯成「鐵金剛」就是一個。不過這麼多年,「鐵金剛」早已成為香港觀眾心中約定俗成的譯名。
香港電影譯名不乏神來之筆,《一樹梨花壓海棠》(《Lolita》)、《這個殺手不太冷》(《Leon》)、《風月俏佳人》(《Pretty Woman》)、《人鬼情未了》(《Ghost》)等都是值得細細品味的好譯名。
不能不提的就是《刺激1995》。據報導,當年提名影片《肖申克的救贖》在奧斯卡典禮上完敗給了《阿甘正傳》,片商一直認為此片沒前景,而其出人意料的結局與1973年羅伯特·雷德福和保羅·紐曼主演、票房口碑都不錯的電影《刺激》(內地名《騙中騙》)非常的一致,搭上「刺激」的順風車也是順理成章,上映那年為1995年,驚世駭俗的《刺激1995》就誕生了。
莊淳淳也回憶說,一般情況下,片方都要求翻譯片名採用音譯方式。這樣的方法顯然對《角鬥士》來說行不通。因為,如果直接音譯,「角鬥士」一詞(gladiator)的譯名將會拗口難記。在臺灣發行方與片方的艱苦斡旋下,終於還是把影片的譯名定為了——《神鬼戰士》。
話說回來,也有片方雷打不動的時候。在《怪物史瑞克》確定翻譯名稱的時候,片方無論如何都堅持要用《史瑞克》的名字在臺灣地區發行。這讓發行人員苦不堪言,她說:「內地的名字好歹在『史瑞克』前加上了『怪物』二字,可是對我們來說,要怎麼樣讓臺灣的小朋友接受一個綠色的,又醜的,還叫『史瑞克』的東西呢?」
結語:從翻譯名差異感受文化多元性
由於兩岸三地文化的差異,每年各自引進的外國影片都會有三種不同的譯名。關於翻譯名的討論從來也不是什麼新鮮事。一般來說,內地譯名多偏向於直譯,而香港譯名則比較市井化,且常常採用粵語方言,臺灣譯名則會直接點明影片主題。其實,時光網在過去曾多次推出港臺譯名海報集萃專題。從這些或奇葩或點睛的譯名中,感受漢語文化裡的多元性的價值,或許比單純吐槽更有價值。
相關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