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彈指一揮間
五年,有足夠多的事物發生變遷、更迭
過去的五年
隨著崇明撤縣設區
上海進入「無縣時代」
隨著老靜安與老閘北撤二建一
「閘北」的身影漸行漸遠
新靜安橫跨蘇州河南北
在中心城區耀眼登場
上海各區都在努力尋找與培育新的著力點增長點,有的短短幾年就大放異彩,有的一直在左衝右突中調整航向;
當市中心幾個區為遭遇土地「天花板」而艱難騰挪時,郊區發揮優勢乘勢而上;
當郊區做大做強感覺良好時,中心城區快馬加鞭推進舊改,騰出黃金地塊為下一輪發展蓄力……
放眼歷史長河,形勢的劇烈變動往往是格局重塑、優勢再造的機會,比拼的是眼光、智慧與能力。
2020年的最後一個月,上觀新聞推出「品區·五年」系列,上海16個區每個區送上一個「關鍵詞」,還有精彩海報,讓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浦東·關鍵詞
新局
人生猶如爬坡,不管何人,總是能達到一定的高度,領略從未見過的風景。但有些人,在爬上一座高峰後,還要去衝擊第二座,乃至第三座、第四座高峰,見識山外之山的魅力。必須承認,這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但這恰是浦東要去面對的挑戰。
2020年是個重要節點,浦東迎來開發開放30周年。放眼歷史長河,從1990年到2050年,整整一個甲子,而立浦東如今正處於這段旅程的中段。中流擊水,最終是浪遏飛舟,還是長風破浪,關鍵要看現在的人們如何去做,如何去開創新的歷史。所謂新局,就是用新的視野,新的理念,新的舉措,去開創新的局面,新的氣象和新的業績,需要在繼承過往優勢的基礎上,又不依賴傳統路徑,要守成更要創新,要創造帶有全局性的變革,整體性的示範,要胸懷「兩個大局」去謀劃、去攻堅。
閔行·關鍵詞
聚力
在上海16個區裡,閔行的區級財政收入長年穩坐第二把交椅(第一位是浦東新區)。不過,此前,每到年終盤點時,大家都有點困惑,很難找到一個最具代表性的「年度詞」來概括,大家都說不出全區最突出的亮點在哪兒。說好聽點是「樣樣好」,但潛臺詞也可能是「重點不突出」,缺乏一根引領發展的主線。
到了「十三五」期末,大家發現,閔行已經把「樣樣好」聚焦到了「解決一個主要矛盾」上,那就是——以「深度產城融合」為引領,重點圍繞職住平衡、公共服務、民生保障、城市治理等方面補短板、提品質、強內涵。
不管是明確「一南一北」兩大發展戰略,還是以虹橋、莘莊兩大城市副中心來輻射帶動全區城市功能提升,抑或是以問題為導向全方位補短板,似乎都在闡釋一個邏輯:收縮戰線,聚焦發力,重點突破。
長寧·關鍵詞
反轉
「反轉」代表意外,也有危中尋機之意。用「反轉」概括長寧這五年,一方面有高島屋百貨這個現成的「反轉梗」,另一方面,過去五年在長寧的發展歷程中很不平凡。
「十三五」開局,長寧區將「網際網路+生活性服務業」、航空服務業、時尚創意產業定為區域三大重點產業。而20年前「十五」期間,長寧區在上海就確立「數字長寧」戰略、大力發展信息服務業。
從2000年的「數字長寧」,到2015年開始呈現規模化群聚效應的網際網路產業,再到今天的發展在線新經濟和全面推進城市數位化轉型,在數位化領域每一個風口,長寧都抓住了。
站在風口浪尖,比別人早試驗、早改革,能早一步享受紅利,也可能早一步遇到波折。
當下,上海正全面推進城市數位化轉型。可以說,誰佔據數位化轉型的先機,誰就掌握未來發展的戰略主動。長寧能否在此輪轉型中扛起「大旗」,走在前列甚至首位,令人期待!
金山·關鍵詞
重塑
改變外界刻板印象,從邊緣走向中心,形成自己獨特的地區競爭力,是金山區一直以來「掙扎」努力的方向。
回望過去的五年,金山已悄然撕掉了過去一個個舊標籤,「偏遠郊區」、「農業大區」、「化工大區」等前綴詞悄然隱去,取而代之的是:全球最大樂高樂園選址金山,宣布「高品質生活」的到來,與此同時,阿里巴巴全球信息樞紐落戶,一個個百億級大項目紛至沓來,又開啟了地區高質量發展的大幕……金山,已經不是原來的金山了。
一個地區的發展,是一個找到「自我」、成就「自我」的故事。這些年來的金山,一度迷茫,一直尋找,逐步發現,悄然重塑……這個「重塑」,包括生態環境的重塑、資源優勢的重塑、化工在內的產業體系的重塑,乃至地區城市品牌和核心競爭力的重塑。
徐匯·關鍵詞
氣場
從「網紅中的網紅」武康大樓,到徐匯濱江950萬平方米的開發體量,以及人工智慧「雙子塔」裡微軟、華為、阿里等一串龍頭企業,徐匯有上海最深厚的海派文化積澱,又永遠不缺最前沿的產業科技與最時髦的打卡地標。
資源稟賦得天獨厚,城區面積尤其是待開發土地規模在中心城區相當可觀,這樣的徐匯做什麼都是有底氣的。即便面上會有起伏,但骨子裡一直保持著淡定從容。
這是一個城區的氣場。老洋房、梧桐樹只是這份氣場裡的修飾,不斷為自己創造新的可能、塑造新的氣場,比如果斷選擇發展人工智慧產業,才是徐匯真正「霸氣側漏」的地方。如果能在「十四五」解決一些問題,比如南部崛起提速,西岸金融城、徐家匯中心等重磅項目「出效果、出成績」,那麼徐匯未來的氣場將會更加強大。
普陀·關鍵詞
蝶變
一隻繭要羽化成蝶,經歷的過程往往是漫長而痛苦的。正如現在的普陀,正經歷著一場艱難的、關鍵的自我重塑。
普陀的過去5年,甚至10年,逃不過一個「拆」字。表面看拆的是房子,是經年累月形成的與城市新功能、新定位極不匹配的舊形態。但歸根結底,普陀區「拆」的是自己。從拆解自己作為上海傳統工業重地的舊身份開始,普陀要蝶變,要實現破舊立新,要在上海各區的你追我趕中找到自己的那條路,重新走到臺前來。
從左突右衝騰空間,到咬牙轉型鋪綠,今天的普陀全區愈發瀰漫著一股時不我待的緊迫感。把握住地處市中心城區、轉型騰出大量土地的資源優勢,普陀拿出氣魄,拿出幹勁,正奮力破繭成蝶。
靜安·關鍵詞
合璧
「合璧」,意為事物湊到一塊兒配合得宜。過去5年,正是老靜安與老閘北撤併後成立新靜安的首個5年。
合併前的老靜安與老閘北,一個是「白富美」,一個是「鳳凰男」,最集中的差別體現在城區面貌上:前者高端、洋氣、精細,後者粗獷、老舊。
「合璧」,不意味著合在一起的兩者一定要完全相同;相反,有差別,合在一起後,才能相互補充、發揮優勢。「合璧」,讓老閘北添了幾分精緻範,讓老靜安的幹部增了「奈伊夯特」的果敢勁。原來分立於蘇州河兩岸的城區有了「接續與融合」,靜安南北部的城區面貌有了融合與提升,如今是妥妥一個「高富帥」。
黃浦·關鍵詞
粢飯糰
「粢飯糰」,是上海人鍾愛的早餐「四大金剛」之一:在蒸熟的糯米飯上放入油條、榨菜、肉鬆,然後將這些食材包裹在糯米飯裡。
黃浦,是市中心的市中心,經濟密度超過紐約。區位與稟賦都決定,黃浦註定要做上海的城市內核。而成為內核的關鍵,就在於人口、資源、資本等各類要素的高度「集聚」,就像製作「粢飯糰」的手勢——捏得要足夠緊實,吃上去才有厚重感。
過去5年,黃浦就是在捏「粢飯糰」:大力推動舊改、推動商業調整、吸引金融總部……
在有限的老土地上卯足勁「翻花頭」,都在為「集聚」蓄力。厚積薄發,必有大放異彩的一天。
虹口·關鍵詞
出道
過去五年,是北外灘逐漸走入人們視野、C位出道的過程,也是虹口乾部不斷解放思想的過程。正是有了這種不斷的蓄勢、積累,才迎來今年北外灘大開發的啟動。
作為目前上海中心城區唯一一塊可以成片規劃、深度開發的黃金地段,北外灘被選中不是偶然。它歷史底蘊豐厚,亦處於與外灘、陸家嘴黃金三角中的一角,更是全區幹部真抓實幹、努力進取的結果。
那麼,被寄予厚望的北外灘,未來究竟能給人們帶來怎樣的驚喜?某種程度上,只有城區功能真正與頂級中央活動區相匹配;幹部能真正做到敢闖敢試、血性出徵;營商環境能真正與最高能級企業相適應,北外灘才是真正意義上的C位出道。
楊浦·關鍵詞
破圈
五年前,楊浦在一片老工業城區的版圖上畫了一個「創新圈」,破圈之旅由此起步。老城區產業轉型升級在破圈,空間更新在破圈,知識創新力輻射在破圈……兩年前,楊浦人又畫了一個「朋友圈」,範圍聯動長三角,跨越太平洋。
然而圈層的擴大,就意味著圓的周長在不斷延展,所接觸到圈外的未知面就越廣泛。自「三區聯動」合作協議籤訂那一刻起,隨之而來的是區、校、企如何持續產生「化學作用」的考題。自濱江成為網紅地標開始,建設者就開始思考如何深挖其文化內涵和產業價值,讓「打卡地」變為區域發展的「點睛之筆」。
所有的破圈,最終都是吸納的過程。未來五年,楊浦需要找到大於自身能量的圈子進行連接,在更新迭代中持續突破。
寶山·關鍵詞
後浪
過去5年乃至更長的一段歷史時期,寶山孜孜以求探索轉型——經濟轉型、城區轉型、管理轉型。當下,怎樣用好老工業區原有資源,踩準時機引入新興資源,乘著一波波「後浪」勇立潮頭,是寶山面對的一道考題。
「十三五」末,寶山區「打造上海科創中心主陣地」的最新定位正式亮相。這其實是寶山的「華山一條道」。只有這樣,寶山這隻「小齒輪」才能掛上國家戰略的「大齒輪」,區域的「小端點」才有望躍升為全局的「大節點」,將對產業結構、人口結構乃至整個城市格局產生深遠影響。
寶山,依循了從「遠郊小城鎮—獨立工礦區—產業基地—獨立新城—中心城拓展區」的發展軌跡,如今作為上海「南北轉型」的重要一極,打造科創中心主陣地,或將助推寶山「後浪」澎湃。
奉賢·關鍵詞
無界
無界,幾乎是根植在奉賢近些年發展過程中核心的基因。
有關東方美谷的大量廣告投放中,文字介紹幾乎為零,只有「東方美谷」四個大字赫然眼前。問及東方美谷「是啥」「在哪」的人越來越多。但奉賢方面的回答則玄之又玄:整個奉賢都是東方美谷。
因為無界,奉賢得以利用全區的優勢資源、閒置資源,建設東方美谷各種形態的園區、產業空間。
因為無界,奉賢頗有遠見地規劃建設了一個又一個超前的文化空間載體、鄉村與產業跨界融合的綜合體。
這些都是奉賢留給城市未來發展的驚喜,也恰恰透露出「無界」奉賢的真正內涵:志之所趨,無遠弗屆。
嘉定·關鍵詞
節點
節點,一方面是資源、信息、人才等各類要素的連接點、再分發點,另一方面則是城市能級的「增能點」和「功率放大點」。嘉定的「十三五」,是在各方面鑄造「節點」的五年。
汽車產業方面,嘉定往「新四化」方向發展,成效顯著,打造更長的產業鏈群;城市功能方面,嘉定致力於提升新城的功能,通過導入合適的產業、構建直連高效的對外交通系統,致力於成為上海大都市圈和長三角城市群的關鍵節點;創新驅動方面,嘉定通過「科交會」等平臺不斷擴大長三角科創「朋友圈」,成為創新技術策源地、創新成果轉化地和創新要素集散地。
足球場上的「節點」,是中場;籃球場上的「節點」,是控衛——都需要開闊的視野,對變化做出快速回應,有極強的策動能力。一座城市乃至城市群的「節點」,同樣應有這樣的特質。嘉定正通過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大步邁向功能複合多元的長三角綜合性節點城市。
松江·關鍵詞
樞紐
樞紐,既是指事物相互聯繫的中心環節,也指事物關鍵之處。
2016年,松江區提出建設G60科創走廊的戰略構想,融入長三角經濟內循環,跳出原有城市格局開拓新的空間,提升影響力、輻射力。另外,松江區近年來的進出口總額和出口總額始終保持全市第二。
可以說,憑藉突出的策源、串聯、集成能力,松江區是擁有全球資源配置能力,區域經濟內循環和對外開放的樞紐之一,亦有望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中心節點和戰略連結。
今年,滬蘇湖鐵路開工建設,松江南站將升級為成為功能多元的一體的綜合交通樞紐,松江由此多一個真正物理意義上的「樞紐」。而當不同形態的「樞紐」在一個地區建成和發揮作用時,這個地區勢必是活力迸發,前景廣闊的。
青浦·關鍵詞
躍遷
躍遷,是指微觀粒子從低能態到高能態的過程。粒子吸收能量後原地激發,原有軌道再也困不住它,沒有拖拉猶豫,搶抓機遇一躍而起,直接切換到更高能級的軌道上運行——這很像是「十三五」時期的青浦。
青浦是上海「史之源」、「水之源」乃至「食之源」,同時是上海對內對外開放的樞紐門戶,近年來更是有了兩大國家戰略加持,區位優勢和生態優勢日益凸顯,已脫胎換骨,從「上海之源」邁向了「上海之門」。上海這間「世界會客廳」,需要青浦這扇「上海之門」。
這幾年,青浦「踩點」特別準,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進博會等重大發展機遇上都提前踏準了節奏,這源於對大局以及自身資源稟賦有深刻理解和把握,把自身發展階段、上海發展格局、全國乃至世界發展大勢看得格外透徹。
青浦在全市「兩翼齊飛」的發展格局中與浦東並駕齊驅,打造對內對外開放樞紐當仁不讓。和浦東這一翼相比,青浦這一翼如何進一步提升創新驅動力,如何讓城市功能和不斷湧入的高端人才進一步匹配,是今後要思考的問題。
崇明·關鍵詞
老白酒
世界級生態島建設和崇明老白酒一樣,後勁十足。「十三五」期間,崇明實現撤縣設區,從「現代化生態島」邁向「世界級生態島」,眼界高了、格局大了,「粗放型生態」也變成了「精緻型生態」。生態立島,一張藍圖「繪到底」之後又「幹到底」,生態紅利如經典的崇明老白酒般,逐漸散發出愈發醇厚悠遠的香氣。
如今的崇明,早已從孤島變成城市之島、從上海的「後花園」變成長三角城市群的「大花園」和「中央公園」、從上海遠郊變成長江經濟帶和沿海大通道交匯的中樞,承載著服務國家戰略、監測長江經濟帶生態發展「晴雨表」、守住上海未來發展戰略空間的使命。
2021年5月,崇明將開啟第十屆中國花博會的大幕,屆時將春意盎然、花團錦簇、錦繡華章,上海遠郊這片美麗土地,將承載更多人的「詩和遠方」。
上海16個區的關鍵詞
哪個最貼切?來投票吧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原創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黃尖尖 王志彥 茅冠雋 黃勇娣 唐燁 周楠 舒抒 杜晨薇 李成東
微信編輯:皮小姐
校對:泰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