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目前來說,地球是太陽系唯一一個存在有大量生命體的星球,這是因為地球產生了各種適合人類居住的環境,包括合適的溫度條件。地球的溫度平均在15攝氏度左右,最高也才60度,是一個非常適合生命體生長繁殖的區間。我們再來瞧瞧地球之外的其它星球,平均溫度都是以幾百度計算的,比如金星,常年在475度上下活動,除非能夠適應上這種溫度,否則是完全無法生存的。平均溫度達到幾百度的星球,還只是一群小巫而已,真正的霸主那肯定要數太陽了!
據科學家們了解推算,太陽的中心內部溫度,達到了2000萬攝氏度,太陽的表面溫度只有約6000攝氏度,從萬到千雖然跨距有點大,這個數字呈現出來的效果也非常直觀,但卻不足以讓人感同身受。那下面就舉個例子讓大家親身感受下,6000攝氏度的溫度是一個怎樣的存在呢?
可以說到目前為止,地球上沒有一種材料能夠與太陽的溫度相抗衡。也就是說,在我們的認知範圍內的所有物質,只要靠近太陽表面都會融成渣渣,即使是地球,這個龐然大物放在太陽表面也會直接融化成一攤。這裡再給大家漲一個小知識,地球上擁有熔點最高的物質是五碳化四鉭鉿這種化合物,4215℃的熔點,在太陽表面溫度前仍然只是小弟。正在處於中年期的太陽,正是脾氣最火爆的時候,太陽的內部一直進行著劇烈的核聚變反應,核心處的氫轉變成了氦,一大波一大波的能量爆發,不斷地輸送出去,給地球帶來了大量的能量。
那這就奇怪了,既然地球離太陽這麼的遠,都能給地球帶來溫度熱量,為什麼在地球和太陽之外的宇宙卻是冰冷至極的呢?
想知道其中的奧秘,還需要從了解溫度說起。很多人的潛意識裡面會認為,地球擁有忽高忽低的溫度,不就是因為地球的自轉和圍繞太陽公轉引起的嘛?溫度不就是太陽帶來的嘛?這個解釋稍微用科學一點的角度來看,其實是解釋不通的。地球溫度忽高忽低可不是因為太陽直接帶來了溫度,而是因為在地球之上,在我們的身邊,遍布著大量的分子,這些分子才是真正產生溫度的原因。這些分子又是如何運轉產生溫度的呢?
這是因為這些分子並不是靜止不動的,而是在不斷的運動著,在運動的過程中,產生了大量的熱量,熱量釋放得越多,周圍的溫度也就升得越快。所以正是遍布在我們身邊的分子,在不停地運動中,才帶給我們溫度的。既然是分子帶給我們溫度,那應該跟太陽毫無干係才對啊!可是為什麼一說到溫度就會跟太陽聯繫到一塊呢?
這個問題問得好!這是因為這些分子能夠運動起來,首先要外界給它能量,它才能夠動起來呀!這個帶給它能量的東西,就是太陽提供的。太陽照射到地球上的能量越多,分子所獲得的能量也就越多,動的也就越快,分子間撞擊程度越激烈。特別是被太陽直射的地方,比如赤道兩邊的熱帶地區,這些地區的分子常年受到太陽的滋潤,運動得非常起勁,這裡的環境常就常年高溫乾燥。
愛思考的朋友可能會提出一個疑問,按道理說,處於山頂的分子應該跟太陽離得更近些,獲得的能量也就更多,分子間的撞擊更激烈,那為什麼反而高處不勝寒呢?這是因為分子的密度,並不是平均分布,處處一樣的。分子的密度會隨著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所以越高的地方分子越少,即使能獲得比較多的能量,分子間撞擊的機會卻變少了,所以溫度升不上去。
現在各位應該也能夠大致明白,地球上之所以擁有溫度,是因為分布分子,獲得太陽了能量,分子間通過運動撞擊,不斷向地球釋放能量的過程。這就很好地解釋到了宇宙空間為什麼溫度這麼低的原因了,因為宇宙是處於一個真空的狀態,不存在有分子。而在宇宙中的宇宙飛船,是由最微小的分子物質構成的,所以宇宙飛船靠近太陽也會獲取到能量,進而產生溫度。所以即使是身處在宇宙空間內的宇宙飛船,也是無法靠近太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