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 量子測量技術發展與關鍵問題剖析

2020-12-05 騰訊網

文 |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技術與標準研究所工程師 張萌

隨著物聯網、車聯網、遠程醫療等新興技術研究的持續升溫,超高精度低成本的傳感器、生物探針、導航器件等關鍵器件的需求量迅速增長。量子測量基於量子特性,具有超高的測量精度,甚至可以突破經典測量的極限,其中某些領域有望進一步集成化、晶片化,受到學術界以及產業界的廣泛關注。

一、應用領域豐富多樣,兩大特徵標識量子測量

量子測量涵蓋電磁場、重力應力、方向旋轉、溫度壓力等物理量,應用範圍涉及基礎科研、空間探測、材料分析、慣性制導、地質勘測、災害預防等諸多領域。通過對不同種類量子系統中獨特的量子特性進行控制與檢測,可以實現量子定位導航、量子目標識別、量子重力測量、量子磁場測量、量子時間基準五大領域的精密測量。

高精度是量子測量的核心優勢。比如傳統機電式陀螺儀的精度約為10e-6°/h,而量子陀螺的理論精度可達10e-12°/h;又如傳統時間同步技術最高精度是100ps,而量子時間同步協議的精度可達到皮秒量級。

小型化和集成化是未來發展的趨勢。美國麻省理工學院2019年首次報導了在矽晶片上製造量子傳感器,實現對磁場的精密測量,器件結構緊湊,功耗較低,在量子傳感器和CMOS技術的結合方面邁出了關鍵的一步。中科大2019年首次實現50納米空間解析度的高精度多功能量子傳感,為高空間解析度非破壞電磁場檢測和實用化的量子傳感打下了基礎,可用於微納米尺度電磁場及光電子晶片的檢測。

對於量子測量的定義,一直存在著爭議和疑問。量子測量到底是不是「量子的」?到底什麼測量技術可以歸屬於量子測量?筆者認為,量子測量可以定義為利用量子特性來獲得比經典測量系統更高的解析度或靈敏度的測量技術的總稱。量子測量技術應具有兩大基本特徵:一是操控觀測對象是微觀粒子系統,二是與待測物理量相互作用導致量子態變化。具備以上兩點特徵的測量技術都可以納入量子測量的範疇。

按照對量子特性的應用,量子測量又可以分為三個基本類別,即:基於量子能級、基於量子相干性、基於量子糾纏的三種量子測量技術。三種類別原理差異較大,技術成熟度也不盡相同

二、基於量子能級和相干性測量技術相對成熟,逐步產品化

基於量子能級的測量技術通過待測物理量與量子體系相互作用,改變量子體系的能級結構,通過對輻射譜的直接或間接探測實現對待測物理量的精密測量。技術相對成熟,已實現產業化,從20世紀50年代就逐步在原子鐘等領域開始應用。但部分領域應用對實驗條件要求比較嚴苛,依賴於對量子態的操控技術。

基於量子相干性的測量技術主要利用量子的物質波特性,通過幹涉法進行外部物理量的測量。技術相對成熟,精度較高,廣泛應用於陀螺儀、重力儀、重力梯度儀等領域,但是系統體積通常較大,難以集成化。

上述兩種測量技術沒有充分利用量子的糾纏、壓縮等獨特性質,目前技術較成熟,涉及面寬,涵蓋了大部分量子測量場景,部分領域已經實現產品化。

三、基於量子糾纏測量精度突破經典極限,核心技術有待突破

基於量子糾纏的測量技術條件最為嚴苛,同時也最接近量子的本質,測量精度理論上可以突破經典測量技術的散粒噪聲極限,達到自然物理原理所能達到的最根本限制——量子力學的海森堡極限,實現超高精度的測量。但是基於量子糾纏的量子測量技術研究還比較少,受制於量子糾纏態的製備和操控等關鍵技術的限制,目前僅停留在實驗室研究階段,距離產業化和實用化較遠。

四、歐美國家量子測量產業發展迅速,我國逐步發展、穩步推進

鑑於量子測量技術涉及軍事、民生、科研諸多領域,戰略意義突出,各國競相布局。歐美國家量子測量領域多為高校、研究機構、企業、軍隊、政府多方聯合助力,共同推進技術發展和產業推廣,實現研究成果落地和產品化。目前量子時鐘源、量子磁力計、量子雷達、量子重力儀、量子陀螺、量子加速度計等領域均有成熟商用產品,用於軍事、航天航空、醫療、能源、通信等領域。國內的研究多集中於高校和科研機構。從科研機構數量、科研投入、論文數量來看基本與歐美國家持平。從科研成果來看,部分領域與歐美國家仍有數量級上的差距,總體穩步推進。但是,與歐美國家相比,國內研究機構和行業企業之間的合作交流十分有限,缺乏溝通合作的平臺與機制,成果轉化和智慧財產權開發較為困難。目前國內已經產業化的領域多集中在原子鐘領域。少數企業致力於量子雷達、量子態操控與讀取等領域。

從產業分析來看,量子測量產業市場收入將穩步增長。根據BCC Research的統計分析,全球量子測量市場收入由2018年的1.46億美元增長到2019年的1.61億美元,並預測未來5年年複合增長率將在13%左右。歐美國家,特別是北美地區量子測量產業收入最高,預計將繼續主導收入份額。北美地區是先進技術的領導者和推動者,量子測量產業必將在此地區快速地紮根和發展。而亞太地區,特別是中國,有望為量子測量產業提供巨大的市場潛力。隨著國內對車聯網、物聯網、遠程醫療等技術的興起,超高精度低成本的傳感器、生物探針、導航器件等關鍵器件的需求量會呈指數增長,為量子測量產業提供了廣闊的市場。

五、我國量子測量領域發展仍需持續投入,多方助力

量子測量領域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和廣闊的市場前景,但是我國量子測量領域發展中還存在一些關鍵問題需要解決。首先,我國量子測量技術研究仍處於跟隨階段,與世界先進水平仍有數量級的差距,自主創新成果與歐美國家相比較少。部分關鍵器件的研發製造或性能指標尚未突破,仍依賴進口,如超穩窄線寬雷射器、高性能光電檢測器件等。建議增大這部分研發投入,儘快追趕歐美國家先進水平,鼓勵自主創新。其次量子測量領域分支眾多,不同領域技術方案多樣且發展水平不均衡。建議梳理整個測量領域的發展現狀,繪製整個領域的發展路線圖和時間表,有重點、分階段地持續進行投入,避免盲目重複投資和不良競爭。政府還需要提供公平透明的科技扶持政策和環境,實事求是,優勝劣汰。最後,量子測量在實際應用中,不同的應用場景對性能指標的要求不盡相同,需要完備的指標體系,不是簡單地追求某一個性能參數的不斷提升。理論研究應與實際應用、產業發展緊密結合,在追求性能指標提升的基礎上,更加關注集成化、實用化。更重要的是產學研用多方助力,建立溝通合作的平臺與機制,促進科研成果落地和智慧財產權開發。總之,廣闊的市場前景必然會推動技術研究和產業市場的發展,但基於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先進技術支撐至關重要。

(來源:中國信通院)

相關焦點

  • 中國信通院量子信息技術發展與應用研究報告(2020年)
    以量子計算、量子通信和量子測量為代表的量子信息技術的研究和應用探索,未來有望突破計算處理能力、信息安全保障和測量精度極限等方面的難題和瓶頸,成為推動基礎科學研究探索、信息通信技術演進和數字經濟產業發展的新動能。
  • 中國信通院發布《量子信息技術發展與應用研究報告(2020年)》
    以量子計算、量子通信和量子測量為代表的量子信息技術作為量子科技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將為推動基礎科學研究探索、信息通信技術演進和數字經濟產業發展注入新動能。我國量子信息技術領域具備良好的研究與應用實踐基礎,三大領域總體發展態勢良好,未來有望進一步取得更多技術研究與應用探索的新成果。
  • 雲南量子通信關鍵技術取得新進展
    本報訊 記者冉光雯報導 近年來,量子科技發展突飛猛進,成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前沿領域。如何在這場「量子較量」中把握先機,成為各國學者爭相搶佔的科研製高點。日前,好消息傳來,雲南大學量子信息研究團隊在量子通信領域取得新進展,關鍵技術指標達到了預期目標,將有力促進保密通信技術的探索與研究,同時有望在無人駕駛、醫學影像、雷射雷達等領域開展廣泛應用。
  • 中國科學家研究量子精密測量獲重要進展
    新華社合肥10月19日電(記者徐海濤)高質量的光子源是量子技術的關鍵器件,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陸朝陽等人與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等機構的學者合作,在同時具備高純度、高效率的單光子源器件上觀察到強度壓縮,為實現基於單光子源的量子精密測量奠定了基礎。
  • 雲南探索量子通信關鍵技術取得新進展
    近年來,量子科技發展突飛猛進如何在這場「量子較量」中把握先機,成為各國學者爭相搶佔的科研製高點。日前,好消息傳來,雲南大學量子信息研究團隊在量子通信領域取得新進展,關鍵技術指標達到了預期目標,將有力促進保密通信技術的探索與研究,同時有望在無人駕駛、醫學影像、雷射雷達等領域開展廣泛應用。
  • Velodyne LiDAR高級工程師剖析:混合固態雷射雷達的關鍵技術 |...
    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休斯航空公司實驗室的研究員西奧多·梅曼等人就研製成功世界上第一臺雷射雷達,雷射作為一種全新的測量工具開始受到極大的關注。上世紀七十年代,阿波羅15號使用雷射雷達測量月球表面,此時雷射雷達因其高精度而為世人所知。九十年代,以雷射雷達三位掃描儀為代表的雷射雷達真正實現商業化,從此進入一個高速發展期。
  • 全球量子技術發展迅猛
    全球量子技術發展迅猛,已取得突破性進展。世界大多數國家和組織正在研發量子通信衛星,使衛星能準確確定運動的量子信息。量子通信成本降低了近一半,但採用量子基金會開發的量子操作軟體,成本能夠降低20%。1月28日,量子衛星「墨子號」量子衛星升空。
  • 我國科學家研究量子精密測量 獲重要進展
    新華社合肥10月19日電 (記者徐海濤) 高質量的光子源是量子技術的關鍵器件,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陸朝陽等人與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等機構的學者合作,在同時具備高純度、高效率的單光子源器件上觀察到強度壓縮
  • 我國科學家 研究量子精密測量獲重要進展
    高質量的光子源是量子技術的關鍵器件,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陸朝陽等人與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等機構的學者合作,在同時具備高純度、高效率的單光子源器件上觀察到強度壓縮,為實現基於單光子源的量子精密測量奠定了基礎。
  • 國防科技大學在量子弱測量到強測量過渡的物理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量子測量問題不僅是量子力學的基本問題,而且在量子操控和量子精密測量領域中佔有重要的地位。長久以來,量子弱測量和強測量的理論與實驗研究都得到了長足發展,但有一個問題一直沒得到回答:隨著耦合作用強度的變化,量子弱測量是如何逐漸過渡到強測量的,其物理規律是什麼?
  • 浙工大一位院長發布了最新的量子精密測量研究成果
    「很高興有人問到這個問題。科學研究其實很多時候都是在黑暗中探索,見到光明的時間並不是太多,而科學精神就是面對未知依然保持探索的勇氣。在重力測量領域,國內曾經高度依賴進口儀器,中美發生「貿易戰」後,儀器進口、技術交流全面受限,對國產精密測量儀器的需求迫在眉睫。
  • 我國科學家研究量子精密測量取得重要進展
    本報合肥10月19日電 記者常河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潘建偉、陸朝陽等與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馬蘭·史高麗、德國維爾茲堡大學斯文·霍夫林等合作,在同時具備高純度、高效率的單光子源器件上觀察到強度壓縮,為基於單光子源的量子精密測量奠定了基礎
  • 中科大科研團隊研究量子精密測量獲重要進展
    高質量的光子源是量子技術的關鍵器件,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陸朝陽等人與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等機構的學者合作,在同時具備高純度、高效率的單光子源器件上觀察到強度壓縮,為實現基於單光子源的量子精密測量奠定了基礎。
  • 專注量子計算和量子精密測量技術,「國儀量子」獲高瓴領投數億元B...
    作者:李子月編輯:石亞瓊**36氪獲悉,量子精密測量儀器公司國儀量子完成B輪融資數億元,高瓴創投領投,同創偉業、基石資本、招商證券跟投。本輪融資用於量子計算和量子精密測量技術的研發和自主高端科學儀器的行業應用。國儀量子成立於2016年,致力於以量子精密測量和量子計算為核心技術,打造先進儀器產業集群。
  • 潘建偉團隊量子精密測量獲重要進展:發展高品質單光子源
    潘建偉團隊量子精密測量獲重要進展:發展高品質單光子源 高質量的光子源是量子技術的關鍵器件,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陸朝陽等人與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等機構的學者合作,在同時具備高純度、高效率的單光子源器件上觀察到強度壓縮
  • 測量精度提高13.27分貝!我國科學家研究量子精密測量獲重要進展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李傳鋒、項國勇研究組與香港中文大學袁海東教授合作,近期在量子精密測量實驗中同時實現3個參數達到海森堡極限精度的測量,測量精度比經典方法提高13.27分貝。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科學·進展》日前發表了該成果。
  • 什麼是量子通訊技術?量子通訊技術對未來發展有什麼影響?
    所謂量子通信是指利用量子糾纏效應進行信息傳遞的一種新型的通訊方式,是近二十年發展起來的新型交叉學科,是量子論和資訊理論相結合的新的研究領域。光量子通信主要基於量子糾纏態的理論,使用量子隱形傳態(傳輸)的方式實現信息傳遞。
  • 全國量子計算與測量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揭牌 將制定國家標準
    齊魯網8月5日訊(記者 何則偉)全國量子計算與測量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籌)揭牌暨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新址啟用活動今天在濟南舉行。2018年7月10日,由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承擔秘書處工作的全國量子計算與測量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獲批籌建,開啟了量子計算與測量領域相關標準化研究的新徵程。按照要求,承建部門將在6個月內如下工作:(一)徵集委員。
  • 機器學習技術應用於量子力學基礎研究
    原標題:機器學習技術應用於量子力學基礎研究中科大郭光燦院士團隊李傳鋒、許金時等人與合作者最近將機器學習技術應用於研究量子力學基礎問題,首次實驗實現了基於機器學習算法的多重非經典關聯的同時分類。1935年,愛因斯坦、波多爾斯基和羅森發表了著名的質疑量子力學完備性的文章,後來被稱為EPR佯謬。隨著薛丁格和貝爾等眾多科學家對EPR佯謬的深入研究,人們逐漸理解愛因斯坦所指的「幽靈般的超距作用」來源於量子世界的非定域關聯,並且它還可以進一步細分為量子糾纏、量子導引、貝爾非定域性等層次。
  • 量子計算技術產業發展現狀與應用分析
    在此背景下,各大科技巨頭、初創公司、科研機構和不同領域的行業需求者紛紛開展量子計算相關的研究與應用布局,產業生態得到不斷培育、發展態勢良好。2 量子計算技術發展現狀量子計算技術研究始於20世紀80年代,關鍵技術包含量子處理器的物理實現、量子編碼、量子算法、量子軟體、外圍保障和上層應用等多個環節(見圖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