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北京六環邊的花莊地鐵站出來,步行走過一片工地,再打車往東南方向。當計價器金額顯示接近七十時,才終於來到目的地。
這裡是北京,卻又不是大家印象中的北京。
強棒天使棒球基地,就坐落在這裡。
基地的孩子們進行日常訓練。李霈韻 攝
在這個基地裡,有68個棒球少年——最小的6歲,最大的15歲。幾乎每個人的背後,都有一段辛酸的過往。
因為棒球,這些曾經頑劣的少年,有了自己描繪人生軌跡的機會。
一個星期之後,以他們為主角的紀錄片《棒!少年》將登陸院線。幾場點映過後,目前《棒!少年》豆瓣評分高達8.8分。
這裡的孩子們和其他孩子一樣,愛玩愛鬧。
「心想我伯父可能是把我賣了」
小雙今年14歲。2015年基地剛成立不久,他就來到了這裡。
在小雙還沒出生的時候,爸爸就去世了。媽媽把他的雙胞胎哥哥送了人,之後就再也不見了蹤影。
小雙只能跟著大伯生活。五歲時,大伯去世了,他便跟著二伯生活。
整齊排放的臉盆。王昊 攝
「剛過來的時候,心想伯父可能把我賣了,不要我了。當時我不想跟孫教練走,可他們把我抱上車,我一邊踹門一邊哭。」
小雙所說的孫教練,是基地的創始人孫嶺峰。他曾是棒球國手,參加過北京奧運會。2015年,孫嶺峰創建了這個基地,開始接收原生家庭有殘缺的孩子。
儘管開始百般不願,但小雙最後還是留了下來。時間一長,又有其他孩子作伴,他慢慢習慣了在基地裡的生活。不過也許是因為經歷,小雙比其他孩子內向得多。
可內向的人,也有發火的時候。
「他罵了我爸,說我爸在牆上掛著。我心裡不高興,就打起來了。」小雙說。
小虎(左)和小雙。王昊 攝
和小雙打架的人,叫小虎。2017年,12歲的小虎來到基地,沒多久就和小雙動起了拳腳。
第一次看到小虎的時候,孫嶺峰直拍腦門兒。「他來的時候就是一『流氓』。家裡沒人管,天天在馬路上晃蕩。」
小虎剛出生3個月,媽媽就被爸爸打跑了。在他成長的過程中,爸爸常年在外務工,奶奶眼睛不好,沒有謀生手段,小虎便遊蕩街頭。
《棒!少年》的導演許慧晶,曾講過這樣一件事:有一次回家,小虎爸爸帶回了一個女人和一個小弟弟。之後第二天,爸爸騎著摩託車帶著倆人出去玩,而小虎一個人在家餓了一天。
基地裡有專人照顧孩子們的飲食起居。李霈韻 攝
剛來基地時,小虎基本不識字。孫嶺峰問他一加二等於幾?小虎回答,等於三。孫嶺峰又問,二加一呢?他搖搖頭,說不知道。
小虎來到基地後闖禍不斷,開始並不受歡迎。言語激怒小雙,只是其中之一。
「棒球這破玩意就是哄小孩的」
由於原生家庭的缺陷,這些孩子在來到基地前,性格大都比較頑劣。
有一次小虎欺負了別的同學,學生家長抽了他一頓,他就把人家的車胎放了氣。課堂上,小虎也是極鬧騰的一個:「老師講著課,我拿打火機點了炮仗往教室裡扔。」
基地會議室牆上掛著孩子們的照片。王昊 攝
說起以前的「輝煌事跡」,小男孩們「不服輸」的個性不合時宜地冒了出來。小雙說,「你這都不行,我上人家房頂上,拿一塊布,把人家煙囪堵了。」
「我以前老廢了,真的是沒出息。」
現在的小雙,除了見陌生人時會顯得拘謹,一旦打開了話匣子,愛開玩笑,皮得很。
大家都在成長,小虎也在努力收斂自己身上的「匪氣」。談到棒球,他會和青春期的大部分男孩兒一樣,心氣兒很高。
孩子們的球衣。李霈韻 攝
「一開始,我以為棒球這破玩意就是哄小孩的東西。後來看他們打比賽,特別激烈,玩了命一樣。還有一部電影,也讓我改變了對棒球的看法。」
小虎說的電影是《42號傳奇》,講述的是美職棒大聯盟歷史上首位黑人球員,頂著種族歧視的壓力證明自己的故事。
2018年,由基地裡孩子們所組成的球隊,作為亞太區唯一一支代表,受邀參加了PONY世界大賽U11 Bronco組決賽。小虎和小雙都隨隊去了美國,這是他們第一次出國。
日常訓練
「咱們來的時候是白天,怎麼到這還是白天?」對於小雙和其他孩子,不熟悉的一切都很新奇。
但很遺憾,小虎由於超齡沒能上場,而胳膊有傷的小雙出現了關鍵失誤,他們最終輸掉了比賽。
日常訓練。李霈韻 攝
小雙在比賽後哭得站不起來,一旁的小虎用各種方式安慰。
那時的他們,已經從缺乏管教的「野孩子」,成長為想獲得勝利的棒球手。
「身邊朋友反正讓我坑一溜遍」
去年春節,因為訓練比賽的壓力,以及惦記親人,小雙自己跑回了家,不想再去基地了。為了能把小雙帶回來,孫嶺峰去了他家裡8趟,「我知道早晚得給他弄回來,在社會上他就廢了。」
女隊訓練。
基地裡一共68個孩子,像小雙這樣讓孫嶺峰操心的又何止一兩個。孫嶺峰說,他想把這些孩子以前缺的東西,加倍補回來。
現在基地裡的孩子們,每天上午上文化課,下午練棒球,大多數活動都在基地。
女生宿舍。李霈韻 攝
男生宿舍和女生宿舍中間隔著圖書館。宿舍裡都是統一的上下鋪,衣櫃和桌子也都是一樣的。不過,女生的被褥有小碎花,男生的則是更素的灰色條紋。女生宿舍的儲物櫃裡還多了毛絨玩具,牆上貼了卡通牆貼。
中午的時候,孩子們一起在食堂吃飯,自己刷碗筷。見到客人,他們也都會有禮貌地點頭問好。
孩子們正在上課。李霈韻 攝
孫嶺峰自己計算,從把孩子接到基地,一直到他們進入社會,每個孩子平均要花費幾十萬。基地本身也不是一成不變,因為拆遷等原因,基地已經搬了四次家。
基地眼下能接到外界的捐贈,但沒有固定的資金贊助。「(資金來源)比如說我自己,身邊的朋友。我身邊朋友讓我『坑』一溜遍。」他笑著說。
前兩天,小雙終於又回到了基地。一回來,他發現自己的同齡人都比自己高了,技術也更好了。小虎已經開始幫助教練訓練小隊員,他表情嚴肅地下達指令,偶爾出聲督促偷懶的隊員,很像那麼回事。
小虎帶領年紀小的孩子們訓練。李霈韻 攝
不過小雙並不慌,他覺得自己很快就能跟上大家的步伐。」我想通過自己的努力,改善家人的生活,畢竟他們是我的家人,最親的人。」
小雙停頓了一下,又說:「可能他們趕不上我成年之後的輝煌。但是如果趕上了,我一定會管的。」(文中部分人物為化名)
(作者 王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