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野草般生長的困境少年,用棒球叫板命運治癒人生

2020-12-05 第一財經

在棒球產業尚處於起步階段的中國,紀錄片《棒!少年》裡的孩子們已經成為這一運動領域的佼佼者。

這支名為強棒天使隊的棒球隊成立於2015年,去年參加五次全國性的賽事,獲得四次冠軍、一次亞軍。球隊創始人孫嶺峰曾是中國棒球國家隊的隊長和主力,2008年,他帶領國家隊參加奧運會獲得第八名,那是中國棒球隊一次歷史性的突破。負責球隊訓練的是孫嶺峰的師傅張錦新,他一生摯愛棒球,從事棒球培訓40多年,為國家隊輸送了60餘名國手。

這支擁有全國頂尖教練的隊伍,選拔隊員的標準卻不是過人的體能。這些孩子來自天南海北的邊遠村落,從寧夏西海固到四川大涼山,身後都有一個破碎的家庭和一段令人揪心的過往。他們是孤兒、留守兒童、服刑人員子女……那些沒有辦法在原生家庭健康長大的孩子,都有進入這支隊伍的可能。

從最開始的十餘人發展至今近60人,起初只有男孩,現在也吸納了一批女孩。數年訓練之後,他們中的一些核心成員已經達到一流水準,「他們是國內數一數二的球員」。孫嶺峰很自豪,他的目標是將他們培養成世界棒球界頂級的球員。

過去三年,紀錄片導演許慧晶幾乎將全部精力投注在愛心棒球基地的這群孩子身上,記錄他們的成長。一年半跟拍,一年半剪輯,700多個小時的影像凝結成108分鐘的《棒!少年》。該片獲得第14屆FIRST青年電影展最佳紀錄長片獎和觀眾選擇榮譽獎,組委會頒獎詞寫道:「流暢的剪輯、超越線性的時間敘事與完備的電影技術的高水平融合,在動人又誠摯的成長故事中,彰顯了人性的溫存與希望。」近兩個周末,影片通過大象點映在全國各地舉行首映禮。12月11日,影片將正式公映。

這些十來歲少年青澀稚嫩的笑容、心碎的淚水,令人動容,也賦予人們希望和力量。據了解,《棒!少年》電影版之外,還將製作六集的劇集版,明年上半年將在愛奇藝上線。

漂泊的童年

2017年10月,一直關注鄉村議題的紀錄片導演許慧晶走進了當時位於北京昌平的愛心棒球基地,坐在角落裡的小雙吸引了他。「訓練結束之後,很多小朋友圍著教練玩,他一個人坐在休息區的破沙發裡,玩著一個黃色的小恐龍。」那種憂鬱和傷感的眼神打動了許慧晶,他開始跟拍小雙、大寶、海鑫這些基地的孩子。

許慧晶第三次去基地的時候,隊裡來了一位新成員馬虎。因為他特別想當「老大」,攝製組都叫他「虎哥」。

這個來自寧夏的孩子和小雙有著截然相反的個性。他肆意張揚,時常對著鏡頭突然表演起來。他的到來,活躍了整個基地的氣氛,也給教練和隊友不斷帶來新的麻煩。一個內斂沉靜,一個活潑奔放,小雙和馬虎的故事構成了影片的主線,二人也從最初的敵對成為後來的兄弟。

一次激烈的爭執之後,馬虎從管理他們生活學習的老師郭忠健那裡得知了小雙的身世,他的一句「你爸爸掛在那」引發了小雙的憤怒,因為父親在他出生前就突發腦溢血去世了,母親在他出生幾天後也離家再也沒有回來。

小雙剛出生的時候非常瘦小,還有一個雙胞胎哥哥。在勉強活下來之後,親人迫於經濟壓力想把小雙送人,但人家看到他長得太小了,就把哥哥領養走了。小雙先是由大伯撫養,他很喜歡大伯,大伯去世後由姑姑接著養,沒過幾年姑姑也去世了,最後交給二伯,二伯還撫養著一個火車站垃圾堆裡撿來的養女。

2015年,孫嶺峰去河北淶源接小雙的時候,他哭著不願意離開,以為二伯拋棄了他。在電影裡,小雙講述自己故事的時候,就好像在講述別人的,他似乎對身世看得很淡,幾乎是笑著說:「差點兒被埋了」。

在拍攝這群孩子的過程中,許慧晶覺得自己真正領悟了一名父親的責任,他也慢慢理解了這些孩子內心深處的創傷,缺失親情與陪伴的童年,在他們身上投下了不同的陰影。許慧晶欣賞馬虎身上的張揚和包容,也懂得他「刺兒頭」背後的脆弱。「他的內心有柔軟的部分,柔軟變成脆弱,他要像刺蝟一樣把自己包裹起來。」他在接受第一財經專訪時表示。

2019年,棒球隊在美國比賽失利,作為主力投手,小雙哭得很傷心。回國後半年,他從基地偷跑回了老家,令所有人困惑。許慧晶想到小雙不斷被親人接管、與親人告別的童年,也理解了他突然離開基地的選擇。

「小雙的童年太過坎坷。這麼小的年紀是最需要關愛的時候,他所承受的可能是普通人一輩子都不會經歷的。」在許慧晶看來,這或許是孩子的一種自我調節的方式,去釋放內心長久以來積累的情感和壓力。「小雙可能就是想逃避一下,回到他熟悉的地方。他能去哪裡呢?回到他的家,他的秘密基地,那裡有他喜歡的石頭、喜歡爬的樹,喜歡抓的魚,還有可以一起玩的小朋友。」

15歲前一直生活在農村的許慧晶,一直關注著農村各個面向的問題。「無論是這些小朋友還是我們,都在不停地跟親人在告別,從鄉村到城市,不停地從一個城市到另外一個城市,你會發現鄉村可能離你越來越遠了。」許慧晶希望,人們可以像以前一樣,好幾代人生活在一個地方,「農村裡已經沒有多少家庭,能夠長期生活在一起了,所以有這麼多留守兒童」。

棒球治癒人生

自創立以來,愛心棒球基地實際上一直遭遇著外界的質疑和信任危機。「大家都不相信會有人願意做這麼一個費力不討好的事,也不相信你會無償培育孩子。」孫嶺峰說。隨著孩子們陸續入隊,他們又面臨資金短缺、場地搬遷問題,然而一次次都挺了過來。

孫嶺峰覺得,這件事沒有辦法半途放棄。「孩子進入基地以後,我們等於給了他們一個家,承諾要把他們培育成人。但如果你告訴他不行了,要把他們都送回去,孩子們可能會認為世界上都是騙子。這種事我們承擔不起,只能扛著。」今年,基地在一位企業家的資助下搬至通州,孩子們的生活和訓練條件比過去有了顯著提升,馬虎成了一個各項能力拔尖的運動員,而小雙也順利歸隊,回到日常訓練當中。

關於球隊和孩子的未來,孫嶺峰有更宏大的目標。在他看來,這些孩子的起跑慢一點,但他相信,有一天他們能超過絕大多數人,甚至向世界證明中國棒球的實力。「他們會變成有能力創造價值的人,變得有信心,有夢想。不管未來是不是打棒球,或者到任何領域,他們都有爭勝的欲望和對美好生活的渴望」。

在中國,棒球運動還處在小眾狀態。產業太小、受眾太少,是棒球產業和紀錄片產業面臨的相似困境。拓展棒球的群眾基礎,吸納更多的人群參與,在不久的將來意味著產業壯大,首先能夠增加這些孩子就業的可能性。

相似的發展路徑,曾經在棒球史上有過成功案例。1968年8月,一支由中國臺東偏遠山區學童組成的紅葉少年棒球隊,以兩戰全勝的戰績擊敗一支來自日本的少年棒球隊,使得臺灣各地掀起少年棒球的熱潮。這些孩子是當地的原住民,喜歡戶外活動和打獵,於是學校和政府幫助他們成立了一支棒球隊,自此開啟傳奇般的紅葉旋風。

假如沒有棒球和社會援助,這些孩子的人生或許會走上另外一條道路。許慧晶覺得,儘管任何一個機構都不能代替家庭彌補親情的陪伴,但愛心棒球基地從生存到職業發展,給孩子們的未來提供了更多可能,而運動本身就有治癒的力量,棒球更是如此。

張錦新經常說一句話,「棒球比賽,勝利不是常態,失敗才是。」在許慧晶看來,這群孩子未來真正走向社會,會面臨各種各樣的困難。「棒球可以幫助這些孩子獲得自信、勇氣、堅毅和不怕失敗的能力。在這裡,他們可以學會接受失敗,懂得如何自我保護,然後主動拼搏,接納原生家庭的不完美,接納自己。」

許慧晶希望,這部影片能讓更多人理解這群孩子的處境,關照他們的成長,幫助他們真正改變命運。對於孩子們來說,每當他們懷疑和否定自己的時候,能夠想起這部影片,想起曾經為了贏得比賽所做的努力和付出,想起自己的勇敢、堅定和無所畏懼。

在許慧晶的設想中,他想持續跟蹤這群孩子的成長,直到他們長大成人,記錄他們成為專業運動員,成為大學生,或者成為一名棒球教練,抑或從事別的職業,「一直記錄這些小朋友到他們18歲」。

相關焦點

  • 少年》是這兩年對我觸動最大的一部紀錄片,沒有之一!
    少年》卻用最真實的少年成長打開了觀眾們情感的閘口,影片零差評的背後,是它給不同圈層觀影人都能帶來直擊心靈的觸動。 棒球少年「叫板命運」 打球真能改變一個人嗎? 《棒!
  • 輝縣:二中棒壘球協會組織棒球少年觀看,《棒少年》!
    少年》。《棒!少年》是一部高口碑紀錄影片,講述了一群來自全國各地的困境少年,被選進北京市郊一個愛心棒球基地,組成了一支特殊的棒球隊,跟著70歲傳奇教練「師爺」從零開始學習打棒球的故事。少年馬虎以「刺頭」狀態闖進了基地,天天打架幹仗;而「元老球員」小雙心思細膩敏感,對未來滿是懷疑和不確定。
  • 少年》蘭州首映
    少年》定檔12月11日的消息一發布,就被廣大影迷熱情追捧。該片斬獲2020年第14屆FIRST青年影展「最佳紀錄片」和「觀眾選擇榮譽」兩項大獎,並在近日舉行的第3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入圍展映單元且收穫超高口碑。11月29日,這部被譽為「年度口碑之作」的紀錄電影與蘭州的影迷率先見面,《棒!
  • 為中國打比賽的逆風少年們,惹哭了央視:不認命,扭轉命運只是時間問題
    這幫被生活嫌棄,被至親漠視乃至拋棄,成為「事實孤兒」的孩子,因為一個契機,從偏僻的山溝走出來,穿上代表中國隊的棒球服,登上世界少棒的頂級賽場,生命和棒球產生了羈絆,命運的走向也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他們能夠逆著風,朝現實的殘酷揮出漂亮的一棒嗎?
  • 貧困兒童組成的公益棒球隊——讓體育改變孩子的人生
    東方彤坤(北京)體育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曉娟與前國家棒球隊隊長孫嶺峰聯合發起了「青年湖強棒愛心棒球基地」,給目前國內唯一一支由貧困兒童組成的公益棒球隊,也是唯一一支由多民族兒童組成的民族棒球隊「棒球天使隊」提供訓練場地。
  • 為了生存而選擇打棒球,底層孩子們的無奈之選
    少年》,讓一支少年棒球隊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全民關注。其實,這個故事講述的是底層孩子的人生之苦,孩子們打棒球,僅僅是為了生存。2017年,紀錄片導演許慧晶來到京郊的愛心棒球基地,第一次見到這群棒球少年。如果不知道他們悲慘的身世,大家肯定會以為這是一群練習棒球的富家子弟們。
  • 捧不紅的棒球,是少年們唯一的出路|湃客Talk
    棒球在中國是一個相對小眾的運動項目,雖然小眾,背後其實有很多可以挖掘的故事。紀錄片導演許慧晶花了一年半的時間,在北京近郊的一個愛心棒球基地,記錄下一群特殊的棒球少年,他們在運動場上揮灑汗水,最終遠徵美國。這些棒球少年大多來自中國不同地區的貧困鄉村,他們有著各自的困境:他們中有些人的父母已經不在人世了,有些是留守兒童,有些家庭沒有辦法負擔他們的吃穿用度。
  • 從頑劣小子,到棒球少年
    強棒天使棒球基地,就坐落在這裡。基地的孩子們進行日常訓練。李霈韻 攝在這個基地裡,有68個棒球少年——最小的6歲,最大的15歲。幾乎每個人的背後,都有一段辛酸的過往。因為棒球,這些曾經頑劣的少年,有了自己描繪人生軌跡的機會。
  • 少年》的背後故事:從頑劣小子,到棒球少年
    強棒天使棒球基地,就坐落在這裡。基地的孩子們進行日常訓練。李霈韻 攝  在這個基地裡,有68個棒球少年——最小的6歲,最大的15歲。幾乎每個人的背後,都有一段辛酸的過往。  因為棒球,這些曾經頑劣的少年,有了自己描繪人生軌跡的機會。  一個星期之後,以他們為主角的紀錄片《棒!少年》將登陸院線。幾場點映過後,目前《棒!
  • 無聲世界裡用棒球對話的少年
    因為在美國紐約中央公園看見殘障人士坐在輪椅上打棒球的一幕,曾效力於四川女壘的她決定讓棒球惠及更多群體。桌球、羽毛球……學校裡不乏體育運動。但9人上場、遊戲性質濃厚的棒球仍然引起特殊教育老師的興趣,「軟式棒壘球安全性較高,能調動很多人參加,既能避免激烈的身體衝撞,也能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
  • 【箭廠】中國棒球少年進擊美國大聯盟
    天氣炎熱,加上棒球在中國的受眾圈子窄,觀眾並不算多。他的位置是投手,用伊健的話說,這個位置是隊裡「九個人中的王」。一場比賽能不能贏,百分之七八十要看投手的表現。他最拿手的是滑球,通過巧妙的角度和力量控制,球會畫出一道弧線向打者的外角下墜。那天伊健表現得很好,但他依然緊張,因為美國大聯盟的球探來了。
  • 中國少年棒球隊訓練基地落戶
    本報訊 7月28日上午,中國棒球協會和中山市教育和體育局、東升鎮政府、廣東熊貓體育文化產業有限公司共同籤署「共建中國少年棒球隊」協議,中國棒球協會授權中山為中國少年棒球隊(U12)訓練基地,為國家培養後備人才,代表國家參加本年齡組國際少年各類棒球比賽。
  • 少年》1月12日上線愛奇藝全網獨播
    《棒!少年》由導演許慧晶歷時3年創作。真實呈現了一群來自全國各地的困境少年,由前奧運國手海選到愛心棒球基地,在70歲傳奇教練的帶領下,開始零基礎學習打棒球,直至赴美徵戰的故事。該片集棒球、紀錄片兩個元素於一體,為觀眾奉上了一卷生命力蓬勃的少年群像。影片上線前夕,許慧晶發文稱:「尚未觀影的朋友可選擇在網絡端觀看,期待有更多的朋友通過影片了解到孩子們的故事,有更多的人可以關照他們的成長。《棒!
  • 中日少年棒球俱樂部進行交流比賽(組圖)
    2月3日到7日,來自北京金熊奧森少年棒球俱樂部的30名中小學生選手來到日本,和日本東京都葛飾區少年軟式棒球聯盟的隊員棒球運動在日本十分普及,水平較高,大量青少年參加練習比賽。通過交流,中國小選手們在棒球的技術、意識、文化禮節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收穫。圖為北京金熊奧森少年棒球俱樂部的小隊員在進行擊球練習。新華網記者 鄧敏 攝2月3日到7日,來自北京金熊奧森少年棒球俱樂部的30名中小學生選手來到日本,和日本東京都葛飾區少年軟式棒球聯盟的隊員,進行了交流比賽。
  • 棒球教練孫嶺峰:讓孩子們成為改寫命運的戰鬥天使
    棒球教練孫嶺峰:讓孩子們成為改寫命運的戰鬥天使 央視網消息:「我就想帶領這些孩子,從棒球領域裡做世界老大。」孫嶺峰的語氣堅定有力,就像是在陳述一個既定的事實,而強棒天使隊滿牆的獎盃則成為了這句話無聲的註腳。
  • 家長為何讓孩子學打棒球 提高靈敏度和專注度
    (校方提供資料照片)「棒球運動是90%的心理,10%的身體」。在美國、日本等一些發達國家,棒球被譽為「國球」,火爆程度不亞桌球之於中國,許多中小學生甚至還把參加全國高中棒球聯賽當做人生夢想。但在我國,由於棒球運動規則相對複雜,又受到場地限制,沒有傳統的土壤,所以校園開展並不普及。
  • 增強專注度培養團隊精神 棒球讓小孩子多方面提升
    在美國、日本等一些發達國家,棒球被譽為「國球」,火爆程度不亞桌球之於中國,許多中小學生甚至還把參加全國高中棒球聯賽當做人生夢想。但在我國,由於棒球運動規則相對複雜,又受到場地限制,沒有傳統的土壤,所以校園開展並不普及。
  • 一個「絕不心軟」的棒球手和42個貧苦少年的故事
    但每次遷徙都是一個巨大工程,除了場地翻新、資金支持等困境,一群沒有京籍的孩子如何入學尤為讓人頭疼。在來北京之前,6歲的阿牛每天上學要走4個小時山路,一年級的她可以歪歪扭扭地寫出隊裡10個女孩的名字。一張A4的白紙,被她撕成20多個小紙片,正反兩面都寫滿了字,有一個上面是「子」下面是「木」,這是阿牛筆下的「李」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