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家長為何讓孩子學打棒球
教練:能提高孩子靈敏度和專注度,還能培養禮儀和團隊精神
孩子們在比賽完鞠躬敬禮。範韡提供圖片
範韡教練在教孩子擊球。陳學東 攝
杭十三中棒球隊參加比賽。(校方提供資料照片)
「棒球運動是90%的心理,10%的身體」。在美國、日本等一些發達國家,棒球被譽為「國球」,火爆程度不亞桌球之於中國,許多中小學生甚至還把參加全國高中棒球聯賽當做人生夢想。但在我國,由於棒球運動規則相對複雜,又受到場地限制,沒有傳統的土壤,所以校園開展並不普及。
近日, 2018-19全國青少年體育夏冬令營(浙江站)暨黃龍體育中心青少年棒球&橄欖球冬令營在浙江黃龍體育中心遊泳跳水館落幕,共有近100名孩子完成了棒球運動的基礎學習。相比籃球、足球、羽毛球等常見的主流項目,這些家長們為何會選擇讓孩子學習較為小眾的棒球,這項運動究竟能給孩子們帶來什麼?
上課走神的孩子
注意力集中了
「一壘接球,跑,好球!」錢報記者剛一走進黃龍跳水館就看見:穿著藍黑相間鴨舌帽搭配黑色衛衣的棒球教練範韡,正帶著學員們進行棒球友誼賽。20多名孩子一個個輪流著擊球和跑壘,玩得不亦樂乎。
「這批參加冬令營的學員,大多1至4年級,最小的才幼兒園大班,其中不少都是我平時棒球培訓班的。」29歲的範韡是內蒙古人,畢業於北京體育大學。本是練田徑的他,大學時迷上了棒球,曾入選國家棒球青年隊,之後自學考取了教練證。2017年來杭,目前是黃龍魔方運動俱樂部的一員,負責棒球運動的教學與推廣。半年前,他每周都會去杭州九蓮小學、文三街小學、行知小學、崇文小學,以及建蘭中學等上棒球培訓課,帶著學生們一起玩。
據範韡介紹,棒球進校園現在仍處於起步階段,主要原因還是沒有標準的扇形棒球場。隨著國家對棒球運動進校園的扶持,越來越多的學校把棒球項目引進了校園。「像我現在每周在學校上課,場地一般只需要半個足球場那麼大。然後將學生根據年齡分開,低年級的普及投球、打擊等基礎動作,高年級的則循序漸進地學規則或者練習集體配合。」
「其實棒球並沒有過多的身體接觸,而且運動量不大。除增強體質之外,對提高孩子的身體靈敏度,增強團隊意識也很有好處。另外,現在不少低年級的學生上課時易出現走神、坐不住的情況,多接觸棒球,能培養他們集中注意力,有利於成長。」範韡說。
「棒球賽可以說是象徵困難的人生。當打擊手上場時,他就面臨九個敵人,這九個人靜待著要使他受挫折,要使他失敗。所以如果這打擊手能打出安打,他可說是克服了人生困境,他是一位英雄。」這是國外棒球文化中的精神實質。範韡認為,棒球運動可以培養孩子們直面困境、勇敢而上的意志品質,這也是中國式教育所欠缺的。
打球學禮儀
待人接物更像小紳士
雖說只是一場友誼賽,但看著孩子們在場內揮棒擊球,來回奔跑上壘,許多場外家長們也忍不住支起了招:「兒子,別停,快跑去二壘!」、「對,就是這樣!」……看著場上已經停止奔跑腳步的兒子王俊懿,30出頭的父親王濱反覆揮手做提示,指揮兒子跑到二壘後才舒了一口氣。
今年7歲的王俊懿在行知小學讀二年級,自上個學期接觸棒球之後便對這項運動特別喜歡。「幾個禮拜前他聽說此次棒球冬令營名額快滿了,還急得哭了起來,叫我趕緊報名。」王濱告訴錢報記者,主要是孩子覺得棒球挺新鮮的,能擊球,能滑步上壘,能和一大幫孩子玩,還有趣味比賽,很熱鬧。
「就開銷來講,兒子學棒球的裝備花費並不大,一個球隊裡只需一兩個球棒,目前自己每個人要準備的就是一副手套,差不多兩三百塊錢。在校每周培訓一次,一學期15次,90元一次,一共1350元。這次冬令營是國家基金項目,一共5次,都是免費的。」王濱介紹說,學棒球,不僅增強了孩子的投擲能力和奔跑速度,還可以增加家庭的親子時間。棒球培訓教練把我們所有學生的家長都拉在一個微信群裡,時常交流。有時幾個家長興致來了,還會自發「約局」,帶著孩子一起打棒球,和孩子之間的關係自然就更親密了。
問起兒子學棒球之後最大的變化是什麼,王濱感觸最深的還是在禮儀方面:「因為棒球是一個特別注重禮儀的項目,每次比賽結束之後,每位隊員都要和對手親密擁抱,然後感謝教練,感謝臺下所有來觀戰的家長。」
這個場景錢報記者就在現場看到了,比賽結束,孩子們在教練的帶領下排成兩排,非常鄭重地致禮,一絲不苟。「這種固定式的教育,能讓孩子們在平時無論做事還是接人待物都能像個小淑女,小紳士。」行知小學一年級棒球初學者「考拉」的媽媽告訴記者,雖說大多家長並沒有讓孩子走專業路的想法,但對孩子們禮儀方面培養的期盼是一致的。
抗壓能力增強
促進逆境中成長
這種以棒球理念育人的教育方法,不是在近幾年才萌芽的。早在20年多前,杭州就有學校進行了有益的嘗試,杭州市十三中就是比較典型的例子。
作為浙江省棒球體育特色項目學校,杭州市十三中教育集團的校棒球隊成立於1996年,並在2001年成立了我省第一支少年棒球隊,首次代表浙江省參加了在日本福井舉辦的「中日俄少年棒球賽」。而後,校隊又多次出徵韓國、俄羅斯參加各種青少年棒球比賽,收穫頗豐。時至今日,學校的操場外草地上依然矗立著一個金燦燦的棒球小子雕像,以此記錄這段輝煌的歷史。
「學校棒球隊主要以社團的形式招募新人,所有人數大約在20人。」杭十三中教育集團總校長屈強,在生活中同樣是名棒球愛好者,幾乎每年都會陪著學生們參加比賽,親身體驗了棒球運動對當代初中學生教育的多重意義。
在屈強的記憶裡,共有幾件事讓他至今印象深刻:那是在2010年7月十三中承辦的第六屆國際青少年棒球邀請賽上。在一場俄羅斯與日本的比賽中,俄羅斯隊輸了,俄羅斯教練要求滿臉失落的所有隊員背上全部裝備,在烈日下大操場上跑五圈,這種獨特的教育方式讓在場的很多老師備感震撼。
「現在有些孩子的心理承受力比較弱,可能一次失敗就會留下烙印。大部分孩子都要經歷中考、高考的過程,這種挫折式教育能讓他們在困境中提高抗壓能力。」屈強說。
而韓國的棒球教育方式同樣值得我們借鑑,屈強介紹,在每場比賽的開始以及中場休息時,韓國的所有替補隊員都會自覺地為主力隊員整理好球棒手套等裝備,還經常會小跑著為主力隊員送水和毛巾,「這個細節雖看似不起眼,但背後卻有更深遠的意義,你們從中學到了什麼?」這是屈強平時與學生做互動時說得最多的幾句話。
由此可見,家長和老師們支持孩子們去學棒球,並非只是衝著提高某一方面的能力,主要還是意在提高孩子們的全局觀和綜合能力,嘗試教育與體育的融合培養。
[來源:錢江晚報 編輯:格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