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無巨細!Core i7-3770K超詳盡權威評測

2021-01-08 網易手機

有關Intel下一代處理器Ivy Bridge的各種渠道評測我們已經見了很多,而權威大站AnandTech今天也忍不住放出了他們對頂級型號Core i7-3770K的超詳盡測試文章,並且開篇就特別強調說,這只是一次預覽性的考察,且與Intel沒有任何關係,並未得到其認可或者支持。如此偷跑行為對AnandTech來說確實罕見。

由於未公布CPU-Z截圖,我們也無法確認這裡測試的Core i7-3770K是什麼步進版本,但至少應該已經非常接近最終零售版。事實上,Intel已經在上月底開始向合作夥伴出貨成品的Ivy Bridge,並且會在四月底開始正式發布。

Ivy Bridge將會延續Intel Tick-Tock的交替發展策略,而且屬於其中的Tick部分,也就是基本架構不變、製造工藝升級。自從2006年開始,這已經是Intel Tick-Tock的第六站了,明年還會看到下一個Tock Haswell。

Core i7-3770K將是Ivy Bridge家族中的旗艦型號,22nm工藝製造,LGA1155封裝接口,四核心八線程,原始主頻3.5GHz,動態加速最高3.9GHz,三級緩存8MB,整合圖形核心HD Graphics 4000,熱設計功耗77W,預計售價332美元,將會取代Core i7-2700K。

其它廢話就不多說了,直接進入正題。

測試平臺配置如下:

處理器:

Core i7-3960X
Core i7-3930K
Core i7-3820
Core i7-3770K
Core i7-2600K
Core i5-2500K
FX-8150
A8-3870K
Phenom II X6 1100T
Phenom II X4 975BE

主板:

華碩P8Z68-V Pro (Intel Z68)
華碩Crosshair V Formula (AMD 990FX)
Intel DX79SI (Intel X79)
Intel Z77

硬碟:

Intel X25-M SSD 80GB
Crucial RealSSD C300
OCZ Agility 3 240GB

內存:G.Skill Ripjaws X DDR3-1600 4GB×4 9-9-9-20

顯卡:

AMD Radeon HD 5870 (用於獨顯測試部分)
AMD APU處理器圖形核心
Intel處理器圖形核心

作業系統:Windows 7 x64

再次提醒:這只是一次預覽性質的測試,所用處理器和主板都是工程樣品,驅動程序也是早期版本,不代表零售產品的最終表現,僅供參考。

【綜合性能】

SYSMark算不上最優秀的系統綜合性能測試工具,特別是最新的2012版存在一些爭議(Intel優化質疑),但也能充分反映出系統在輕負載狀況下的總體表現。

由於SYSMark對多線程不太敏感,六核心的Sandy Bridge-E優勢不大,Core i7-3770K則超越了Sandy Bridge家族的其它所有成員,領先幅度5-20%不等,在輕線程和浮點密集型測試中尤為明顯。考慮到Ivy Bridge架構上的增強,這也在預料之中。

【內容創建性能】 

Adobe Photoshop CS4:按說是支持多線程的,但是SNB-E的六核心十二線程並沒有完全發揮出來,3770K成功取得第一,也是有史以來該項測試中成績最好的,平均領先Core i7-2600K 9%。 

3ds max 9:浮點密集型應用,3770K再次奪魁,不過相比i7-3960K的優勢微乎其微,領先2600K也僅僅8.5%。 

CineBench R11.5:單線程無敵,領先2600K 9%,多線程更是達到11%,而且超過了同樣四核心八線程的SNB-E Core i7-3820。

【視頻轉碼性能】 

x264 HD Benchmark:兩個循環中分別領先2600K 9%、14%,表現正常,但是2500K在第一循環中比較怪異,竟然比2600K還快。

【軟體開發性能】 

Visual Studio 2008 Chromium:是比2600K快一些,但還不夠明顯。

【文件壓縮性能】 

7-Zip:對於文件壓縮、解壓操作來說,磁碟IO很重要,處理器性能也很關鍵。3770K這裡領先2600K達到了15%

【加解密性能】

TrueCrypt:這個項目對頻率更敏感。3770K雖然在加速幅度上和SNB差不多,但可能是保持在高頻率上的時候更多,成績也更好一些。

【獨顯遊戲性能】 

啥也不用說了,3770K這貨簡直就是高端遊戲玩家們的不二之選,除了《文明5》這樣的極少數特殊遊戲之外菜掉什麼六核SNB-E也完全不在話下。

【HD Graphics 4000集顯遊戲性能】

《Crysis Warhead》:在較高的主流畫質下幀率達到了32FPS的基本流暢水準,比2600K HD Graphics 3000快了足足一半,進步神速,但是還趕不上GeForce GT 440這種獨顯或者頂級APU A8-3870K Radeon HD 6550D。

略微降低畫質後速度更快了,1680×1050解析度下也超過了50FPS,對比HD Graphics 3000優勢也有41%之多,不過落後Radeon HD 6550D還是有三分之一。 

《地鐵3033》:這次基本達到了GeForce GT 440的水平,可以在DX9、低畫質獲得30FPS的較流暢速度,只是解析度提高後明顯比獨顯更吃力,這也是很自然的。Radeon HD 6550D的領先優勢縮水到13-25%。

相比HD Graphics 3000進步了30-40%,令人滿意,而且Intel終於也有DX11了,實際表現也不賴。 

《塵埃3》:又一款DX11遊戲,順利搞定,HD Graphics 3000則只能跑在DX9模式。結果也和之前差不多,比上代進步30-40%,Radeon HD 6550D則能領先27%。 

《星際爭霸2》:HD Graphics 4000這一次進步的幅度小了不少,只比HD Graphics 3000提升了20%左右,Radeon HD 6550D也因此再次超出40-50%。 

《上古捲軸5:天際》:1680×1050解析度下依然能超過30FPS,領先HD Graphics 3000幾乎有50%,Radeon HD 6550D也只不過勝出10-20%。HD Graphics 4000這次非常驚豔。

【各向異性過濾質量】

Intel在去年秋天的舊金山IDF上保證說Ivy Bridge的各向異性過濾會比Sandy Bridge有明顯進步。這種保證我們見多了,一向不怎麼靠譜,不過隨著集顯性能的提升,畫質方面Intel也必須重視起來。 

實際測試也不幸證明了我們的擔心,Ivy Bridge的各向異性過濾似乎完全沒有變化,Sandy Bridge算法中的怪異輻射線依然存在,只是淡了一些。

也許這是早期驅動的緣故,但從歷史看實在對後續的改進沒什麼信心。Intel在畫質方面要做的還太多太多。

【DX11並行計算性能】

Ivy Bridge終於支持DX11了,因此也能執行一些DX11並行計算工作,比如說最常見的計算著色器流體模擬:

結果確實令人眼前一亮!HD Graphics 4000的速度相比HD Graphics 3000加快了2.3倍之多,而且一舉超過了A8-3870K Radeon HD 6550D,勢必會給AMD大力倡導的融聚加速概念造成不小的壓力。

AnandTech表示,這只是開胃小菜,稍後會對Ivy Bridge的並行計算性能做深入挖掘分析。

【Quick Sync視頻轉碼性能】

Ivy Bridge、Sandy Bridge的圖形核心都支持Quick Sync視頻轉碼加速技術,但改進之處並不多,Intel也很少提及。這裡利用ArcSoft Media Converter 7.5將一段3GB AVC main profile轉碼成720p 3Mbps YouTube HD profile。 

相比當代超過40%的進步值得肯定,不過現在還不確定究竟是什麼帶來了這麼大的進步,只能猜測和視頻解碼器的改進有關。或許Intel會在正式發布後公布更多細節。

【功耗測試】 

雖然用了22nm新工藝,但在待機情況下都有電源柵極(Power Gate),所以Ivy Bridge、Sandy Bridge的差異非常小。筆記本上應該使用DDR3L低壓內存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滿載之後就不一樣了,3770K相比2600K減少了27W之多,甚至比i5-2400還省電。PS:推土機又亮了。

【結語】

測試表明,Ivy Bridge的性能和我們預估的差不多,其中處理器方面在同等價位下相比Sandy Bridge可以提升5-15%。看起來不是很大,但現代處理器的IPC其實並不容易大幅提高,特別是Intel這些年本質上都在使用Core酷睿架構,產品卻是幾乎一年一代的更新升級,更何況Ivy Bridge只屬於重點改進工藝的Tick步驟,而不是強化架構和性能的Tock步驟。簡單地說很像是當年的Penryn比之Conroe。

GPU圖形核心的進步更閃耀。雖然沒有Sandy Bridge的提升那麼快,但是Ivy Bridge終於讓Intel集顯能夠滿足那些入門級遊戲玩家的需要了,很多時候都可以媲美GeForce GT 440這樣的獨立顯卡,1366×768、1680×1050這樣的解析度下也能取得30FPS以上的幀率,偶爾甚至能超過50FPS,只是畫質方面需要不小的妥協。簡而言之,HD Graphics 4000到來之後,399元以及更低端的獨顯就沒必要存在了。

DX11、OpenCL的支持都讓Ivy Bridge有了更多看點,而初步測試證明其並行計算能力似乎還真不錯,有了更多叫板AMD APU的實力。

說起APU,HD Graphics 4000的差距還是很大的,在A8系列面前基本是一敗塗地,面對中端的A6系列倒是可能還有些機會,不過AMD的第二代Trinity APU也快發布了,進步幅度同樣會非常大,而且高端還將增加A10系列,Ivy Bridge自然要被甩得更遠了,明年的Haswell即使保持這樣的進步速度也不成。

22nm新工藝帶來的低功耗和節能效果非常明顯,這一點從熱設計功耗95W降至77W就能看出來。在繁重處理器負載下,典型桌面系統功耗可以節約30W左右。如果放在筆記本上,繁重任務下的電池續航時間無疑會更長一些,但日常情況下可能不會有太大差別。 

本文來源:cnbeta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Core i7-3770K開蓋前後溫度對比
    Core i7-3770K開蓋前後溫度對比 出處:快科技 2012-04-28 11:48:12     作者:上方文Q 編輯:上方文Q[爆料] 收藏文章 內容導航:第[01]頁:[Core i7-3770K:掀起你的頂蓋來]第[02
  • 完美接班SNB 新酷睿i7-3770K詳細測試(全文)_Intel 酷睿i7 3770K...
    2i7-3770K規格解析◇ i7-3770K規格解析  我們手上的這顆基於Ivy Bridge核心的處理器型號是Core i7-3770K,看到K字相信大家都能明白這顆處理器的定位了,從目前已知的報價來看
  • 酷睿i7 3770K的外殼溫度是多少
    酷睿i7 3770K的外殼溫度是67.4°C。   酷睿i7 3770K是2012年英特爾發布的基於22納米工藝的處理器產品之一。酷睿 i7 3770K是Intel面向主流市場的最高型號處理器,名字帶「K」後綴表明該產品採用不鎖倍頻設計,允許玩家自由超頻。  酷睿i7 3770K採用22nm 3-D電晶體工藝,CPU部分為原生四核八線程,主頻3.5-3.9GHz;核心顯卡部分集成的是HD4000,默認頻率為650-1150MHz,與CPU共享8MB三級緩存。
  • Core i7-3770K繼續開蓋!不同矽脂溫度對比
    Core i7-3770K繼續開蓋!現在,PCEVA論壇管理員royalk又回來了,通過新的測試方案、更換不同矽脂來進一步對比Core i7-3770K開蓋前後的溫度變化。測試分為六組進行,其中既有酷冷博Liquid Ultra這樣的高檔液態金屬矽脂,也有貓頭鷹NT-H1這樣的中檔高質量矽脂,還有星牌DRG33這種五塊錢一桶的廉價白色矽脂。上次用的採融矽脂用完了,故沒有加入。
  • 全新22nm架構:Intel四代i5/i7權威評測
    這兩項測試中Haswell架構Core i5-4670K、Core i7-4770K得分略勝Ivy Bridge架構Core i5-3570K、Core i7-3770K,但升級幅度不大。WinRAR測試項目上i7-4770K與i7-3770K得分差距不大,但PhotoShop測試裡Haswell架構的進步幅度更大一些。
  • 工藝提升功耗下降 IVB-E Core i7-4960X評測
    工藝提升功耗下降 IVB-E Core i7-4960X評測 前言2011年11月,Intel發布了X79晶片組和LGA 2011接口的Sandy Bridge-E處理器,至今依然是民用級別頂級性能的代表。
  • 酷睿i7 3770支持AES新指令嗎
    酷睿i7 3770支持AES新指令。   酷睿i7 3770採用了全新的LGA1155的接口設計,接口採用防呆設計以免和其他相近接口混淆,由於採用LGA 1155接口,兼容性非常好。酷睿i7 3770採用了Intel HD Graphic 4000,顯示核心頻率為650MHz,最大動態頻率為1.15GHz,值得一提的是,其工作功率設計為77W,功耗控制得非常優秀,真正的低耗高能。  酷睿i7 3770處理器採用了Ivy Bridge核心、22nm 3-D電晶體工藝,CPU部分為原生四核八線程,主頻高達3.4GHz,最高睿頻可達3.9GHz。
  • 4GHz起跑惡魔降臨 Intel i7-4790K測評
    【IT168 評測】前段時間Intel Z97/H97主板的陸續上市為後續的Haswell Refresh處理器鋪好了墊腳石。在6月的臺北,Haswell Refresh處理器最強型號Intel core i7-4790K如期而至,這款核心代號為「Devil's Canyon」的解鎖倍頻處理器也是本年度core i7「K系」處理器的最終旗艦版本,由於改善了供電和散熱材質,這讓它的默認主頻高達4GHz,最大睿頻加速4.4GHz。
  • Intel八代酷睿i7-8700K/i5-8600K最詳盡評測
    這次評測其實發的相當倉促,原本應該是十一期間發的,不過中間出了狀況也只能提前。目前可以直接對比的對象也僅有i7-7700K和i5-7600K,R5 1600X和R7 1700實在來不及做了。這個部分八代i5和i7相比7700K提升都超過30%。比較有意思的是8600K跟8700K相當接近。
  • Skylake完全評測!i7-6700K決戰i7-4790K-Intel,Skylake,i7-6700K...
    Skylake完全評測!i7-6700K決戰i7-4790K 2015-07-22 18:07:04  出處:快科技 作者:上方文Q 編輯:上方文Q     評論()
  • i7 9700K比8700K貴了1K,性能對比又如何
    如今,英特爾酷睿九代已經發布,不少用戶表示酷睿九代表現平平,特別是i7 9700K,不僅砍了超線程,更為關鍵的是售價還提高了1000元。目前有渠道表示i9 9900K的售價為4999元,i7 9700K的售價為3999元,i5 9600K的售價為2399元,也許有用戶會慶幸,英特爾這樣擠牙膏也好,不用入手i7 9700K了,還省了1000元。那麼i7 9700K相比i7 8700K性能提升到底有多大。
  • i7-4790大戰i7-4770K:怎麼會提升45%?
    i7-4790大戰i7-4770K:怎麼會提升45%?今天,他們又放出了對Core i7-4790的詳盡測試,並加入了其他大量型號做對比。看了國內同行的測試之後,再看看國外同行得到了什麼樣的結果吧。
  • Core i7-8700K/i5-8600K全球首發評測:4核變6核,Intel覺醒了?
    【PConline 首發評測】 法國拿破崙曾經稱讚中國是一頭沉睡的雄獅,一旦醒來就會震驚世界。後來有人也考證過,這句名言是謬傳,拿破崙本人沒有說過這樣的話。 ● Intel八代酷睿處理器架構及工藝  Intel的八代處理器早前有各種曝光,時至今日已經沒多少秘密可言了,直接來說它的架構是基於今年的Kaby Lake,可以說是Kaby Lake Refresh,不同之處在於核心數量,7代Kaby Lake的Core i7
  • 8代酷睿處理器:Core i7-8700K/i5-8600K溫度測試
    [PConline 評測]為了更好地發揮CPU的性能,我們採用的散熱器是來自超頻三的最頂級風、液混合型散熱器——超頻三 凌凍雙擎,採用液冷+水冷雙重混合散熱方案,是非常有創新性的設計了。從前面功耗增加的情況來看,八代酷睿處理器的發熱也一定會增大,所以Core i7-8700K處理器的拷機溫度達到了76°C,比Core i7-7700K高了13°C,Core i5-8600K也比Core i5-8600K高了12°C,從這一點上來說想要升級八代處理器的玩家需要衡量下散熱器的效能,如果之前使用的是比較高端的風冷或者水冷散熱器,那麼高負載下的溫度還是可以控制住的,新裝機用戶則要考慮直接入手高端風冷或者一體式水冷散熱器了
  • 還在用i7 8700K的你是否有必要升級i7 9700
    兩年前英特爾第8代酷睿i7-8700k可以問世,第一次將主流CPU從4核拓展到6核,不少人稱其為最強遊戲處理器,自然而然吸引了大量玩家前來選購。而現在它的下一代i7-9700k出現了,那我們消費者是否應該將自己的i7-8700k升級為i7-9700K呢?
  • Intel酷睿i5-10600K天梯榜評測:酷睿i7-8700K再世
    相關閱讀:《酷睿i9-10900K天梯榜首發評測:最強遊戲處理器之新王上位》《酷睿i7-10700K處理器天梯榜評測:朋友你的9900K掉價了》《酷睿i5-10500處理器天梯榜評測:溫度與功耗表現更好的酷睿i7-8700》酷睿i5-10600K是個6核12線程處理器,基礎頻率4.1GHz
  • i7-8086k處理器測評
    很多小夥伴說i7-8086k只是i7-8700k的體制增強版,這麼說其實是不準確的,兩款處理器雖然在物理核心、線程數量、三級緩存等等方面都一致,但i7-8086k主頻為4.0GHz而i7-8700k默頻為3.7GHz,i7-8086k睿頻為5.0GHz而i7-8700k睿頻為4.7GHz,不管是默頻還是睿頻,i7-8700k都與i7-8086k有著0.3GHz的差距,而熱設計功耗方面兩款處理器同為
  • 酷睿i7-10700K處理器天梯榜評測:朋友你的9900K掉價了
    相關閱讀:《酷睿i9-10900K天梯榜首發評測:最強遊戲處理器之新王上位》酷睿i7-10700K的擁有8核16線程,基礎頻率3.8GHz,全核睿頻4.7GHz,在Turbo Boost MAX 3.0技術加持下可以把兩個核心睿頻至5.1GHz,L3緩存16MB,TDP 125W,整合UHD 630核顯。
  • 7代酷睿i7-7700K評測:可能是Intel史上最無懸念的換代
    【PConline 評測】兩年前Intel曾經為跳票的五代酷睿來救場,推出了一款默認4.0GHz高頻的Core i7-4790K,雖然是Refresh版不過卻被譽為高頻「大殺器」。此時的Tick-Tock節奏已是名存實亡,隨後Intel無奈宣布Tick-Tock實在走不動,需要進一步的「優化」。
  • i7 7700K溫度過高原因:Intel散熱減料
    一批洩露出來的i7-7700K正式版散片日前在網上開賣,無論是從頂蓋銘文還是CPU-Z檢測,都驗明正身,民間尤其是淘寶賣家實力偷跑。隨後,不少媒體也送上了i7-7700K的搶先評測,除了這一代超頻比較強力外,性能提升真的是相當有限,而且有一個非常致命的問題,溫度較高(比如Toms Hardware的測試,平均比6700K高20度,OC更是高30度,頻率才提升了0.2GHz啊還是最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