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re i7-3770K繼續開蓋!不同矽脂溫度對比

2020-11-25 驅動之家

Core i7-3770K繼續開蓋!不同矽脂溫度對比

出處:快科技 2012-05-16 15:14:16  

   作者:

上方文Q

編輯:上方文Q[

爆料

]

收藏文章

Ivy Bridge處理器的高溫過熱問題已經在玩家群體中爭議了許久,也引發了前所未有的開蓋測試風潮。首先是Overclockers網站打開頂蓋,將問題歸咎於Intel使用的普通矽脂;然後是國內論壇PCEVA管理員royalk、新加坡著名超頻玩家Shamino,他們親測後都發現,CPU內核直接接觸散熱器的效果並不好;最近是日本PCWatch,改用矽脂加雙面膠對處理器進行重新「封裝」,結果大大改善,又證明原有的矽脂確實是瓶頸。

現在,PCEVA論壇管理員royalk又回來了,通過新的測試方案、更換不同矽脂來進一步對比Core i7-3770K開蓋前後的溫度變化。

測試分為六組進行,其中既有酷冷博Liquid Ultra這樣的高檔液態金屬矽脂,也有貓頭鷹NT-H1這樣的中檔高質量矽脂,還有星牌DRG33這種五塊錢一桶的廉價白色矽脂。上次用的採融矽脂用完了,故沒有加入。

測試環境:

處理器:Intel Core i7-3770K
散熱器:貓頭鷹NH-D14
內存:芝奇F3-14900CL9D-8GBSR
主板:微星Z77A-GD65
顯卡:微星R6570 MD1GD3
硬碟:浦科特PX-128M2P
電源:安耐美Revolution 85+ 1050W
室溫:23.8℃左右,空調恆溫

測試依然是跑15分鐘的Prime 95,期間用AIDA64記錄每個核心的平均溫度,CoreTemp記錄最高溫度。

在上次的測試中,28℃室溫下,貓頭鷹NH-D14散熱器,運行Prime 95 15分鐘,AIDA64記錄平均溫度,開蓋前四個內核平均分別為67.1/71.5/76.6/68.0℃,開蓋後內核直接接觸散熱器分別為67.0/71.4/76.3/68.0℃,幾無差別。

準備工作

因為測試項目較多,分開兩天進行。為了讓室溫保持較為恆定的狀態,測試全部在空調房間內進行。室溫探測第一天23.8℃,第二天23.7℃,大約都有±0.5℃的浮動,因此測試結果如相差不超過1℃,可以認為是誤差。 

Ivy Bridge處理器的散熱頂蓋(IHS)與內核(Die)之間原本有封膠,這裡將其刮掉,使得頂蓋四周已經不能直接接觸到PCB,因此頂蓋對內核的壓力完全由內核本身來承擔。

另外,把頂蓋蓋回去後無需拆除Socket插座的護蓋,護蓋兩側會對頂蓋有壓力,務必使壓力支點位於頂蓋中間,這樣才可保證內核到頂蓋的接觸受力均勻。加上散熱器之後,所有的壓力都會集中在內核上,與未開蓋前相比頂蓋對內核的接觸壓力增大,致使導熱層厚℃降低,熱阻也因此變小,對改善散熱是有一定幫助的。 

外層頂蓋到散熱器底座的矽脂統一採用貓頭鷹NT-H1,每次測試完畢把內外層矽脂均擦乾淨重新塗抹。 

第一組:內核->星牌DRG33矽脂->頂蓋->NT-H1->散熱器 (從內到外接觸順序,下同) 

首先上場的是打醬油的星牌DRG33矽脂。照片其實有點過曝,實際上並沒塗多厚,剛好完全覆蓋內核表面而已。 

這是測試完畢後的矽脂分布情況。

徹底坑爹了!開始測試還不到30秒,最高核心溫度就上升到90℃!然後只堅持一分多鐘後就藍屏重啟。反覆幾次試驗均如此,看來五塊錢一桶的玩意就這樣了。同時這也證明,Ivy Bridge超過80℃的「熱牆」之後穩定性會明顯下降。

第二組:內核->NT-H1->頂蓋->NT-H1->散熱器 

接下來上場的是貓頭鷹NT-H1,依然是塗薄薄一層。 

測試完畢後是這個樣子。 

四個核心平均溫度為56.1/60.2/67.0/58.4℃,最高溫度為71℃。與上次的測試相比,扣掉4℃的室溫差距,大約比未開蓋前以及開蓋後使用採融矽脂低了5-6℃。

這就是說,NT-H1比原裝矽脂有一定的改進,但並不是很多。

第三組:內核->Liquid Ultra->頂蓋->NT-H1->散熱器 

再看液態金屬導熱膏酷冷博CoolLaboratory Liquid Ultra,也就是PCWatch測試用Liquid Pro的改進版本應該是公認的最強導熱介質了,導熱係數達到82W/mK以上,接近釺焊材料。價格當然也不菲,這麼一小管就要100元

附件是塗抹工具和清理工具。一塊金屬海綿,可以和液態金屬浸潤,便於清理,但是注意這東西只能像吸水一樣吸液態金屬,不要用它直接用力擦散熱器底座或者頂蓋,更不要直接擦核心,會刮傷這些平整的表面的。

另外還有一包含70%異丙醇的清潔布,擦拭殘留的液態金屬用。這個可以拿來用力擦,但是注意,異丙醇與酒精類似,有一定的毒性,且是易燃物,千萬要小心。

兩個紅色把柄的毛刷是用來塗抹液態金屬的。這個液態金屬表面張力較大,因此塗好之後閒置一會就會趨向於變成一顆顆液滴,有凹凸不平的現象。照片中看上去有點像氣泡,其實不是。  

測試完畢後液態金屬的分布情況。 

平均溫度55.8/61.0/67.5/58.9℃,最高溫度71℃與NT-H1差距在1℃之內,屬於誤差。難道這麼牛X的液態金屬矽脂也沒用?

第四組:內核->Liquid Ultra(多塗)->頂蓋->NT-H1->散熱器 

如果像PCWatch那樣再多塗一點呢?

平均溫度57.5/64.5/70.3/58.8℃,最高溫度為74℃反而高了2-3℃。這說明液態金屬與矽脂類似,塗得越多效果越差,都只要薄薄的一層其實就夠了。

第五組:內核->Liquid Ultra->散熱器 

接下來做兩組拆掉頂蓋的測試。首先是使用內核上多塗的殘留液態金屬直接接觸散熱器底座,看看頂蓋能帶來多大的影響。 

測試完畢後液態金屬分布情況。 

均溫度54.9/61.2/65.4/54.3℃,最高溫度69℃,比之前有頂蓋的情況好了1-2℃,說明頂蓋和表面的NT-H1矽脂對導熱是有一點點影響,不過很輕微。 

順便說一下液態金屬的清理方法:用酒精和紙巾反覆擦拭,不要用蠻力,就可以把液態金屬擦掉大半。散熱器底座與頂蓋上的液態金屬基本能清除乾淨,但是核心上面留有一點痕跡,擦不回光潔的鏡面了,單應該不影響接下來的測試。

第六組:內核->NT-H1->散熱器

最後是使用NT-H1矽脂,同樣是內核直接接觸散熱器。 

測試完畢後矽脂分布情況。 

核心平均溫度59.3/61.4/66.4/58.3℃,最高核心溫度70℃,比同樣去掉頂蓋使用Liquid Ultra高大約1℃,比加上頂蓋使用NT-H1則低1℃左右,與液態金屬有無頂蓋比組類似。

結論:

最後作個圖表,匯總數據。上一次測試的開蓋前後數據已經扣除室溫差值4.2℃,核心平均溫度取AIDA64錄得的四個核心平均溫度的平均值,核心最高溫度取CoreTemp在燒機過程中錄得的最高值。  

分析數據我們可以看到:

1、除去星牌DRG33白矽脂之外,最差表現是開蓋前的默認狀態,最好則表現是去掉頂蓋直接使用Liquid Ultra液態金屬接觸散熱器底座,兩者核心最高溫度相差7℃,核心平均溫度相差7.6℃。

2、PCWatch的測試結果和這裡不符。開蓋前默認狀態與開蓋後使用Liquid Ultra再蓋回頂蓋相比,最高核心溫度相差5℃,平均核心溫度相差5.8℃,並沒有他們所說的20℃之多。

3、無論有無頂蓋的情況下,Liquid Ultra液態金屬導熱介質與NT-H1矽脂差距並不算大,其中有頂蓋的情況下NT-H1矽脂核心平均溫度反而低0.4℃,無頂蓋則高2.4℃。

4、液態金屬跟矽脂一樣塗多了也不好,溫度反而會升高。這麼看來,PCWatch的測試結果也許還有「提升」空間。

5、從Liquid Ultra和NT-H1加上頂蓋與去掉頂蓋後的數據對比來看,溫度差距在2℃之內,說明去掉頂蓋後即使內核與散熱器底座接觸面積小,也不見得會影響散熱。

6、Intel的原裝矽脂並不是很差,不過和導熱較好的介質與釺焊確實還存在一定差距。

7、星牌DRG33這匯總矽脂的導熱能力和好的矽脂真不是一個級別的,這裡不值得省那幾個小錢。

那麼可能影響測試結果準確性的原因有哪些呢?

1、在裸奔內核直接接觸散熱器的時候,無法確保每次安裝散熱器的力度都一樣,因此對這部分測試結果可能有一定影響,但是從測試完畢之後矽脂分布的情況以及相同矽脂、有無頂蓋的測試結果溫差來看,影響是有的,但不會多明顯,這並不是最關鍵的。

2、室溫波動幅度有1℃左右,因此測試結果誤差1℃以內的數據可以看成是正常的誤差範圍。

3、最後使用NT-H1直接接觸內核的測試,在前邊已經儘量把液態金屬清理乾淨,但核心沒有辦法百分之百擦乾淨恢復到鏡面效果,可能會影響表面平整度,但是從數據的結果來看,還比較符合預期的。

折騰了這麼久已經可以確認,Ivy Bridge的核心發熱量高依然是導致高溫的主要因素。即使更換了液態金屬散熱矽脂,在電壓低了0.1V還多、頻率同樣跑4.5GHz、滿載供電輸入功率低了20W左右的情況下,發熱量基本相當於1.3V 4.5GHz Sandy Bridge。可以說,好的散熱條件是能夠改進Ivy Bridge的溫度的,但外因別不過內因,這無法從根本上解決處理器本身發熱大的問題,只能期待Intel改進工藝和技術。

最後預告一下:香港玩家也正在對Core i7-3770K進行「裸奔」試驗,而且用的是液氮。期待儘快看到他們的測試結果。

閱讀更多:英特爾

相關閱讀:

蘋果減產變味?罪魁禍首找到!

AMD萬元神U開蓋:128個框框確認

小米發布304不鏽鋼新品:79元

坦克艙室溫度能高達56度 為何卻沒有空調

過去十年為史上最熱:2019或是第二高溫年

旗艦控溫哪家強?半小時遊戲實測告訴你

相關焦點

  • 矽脂蒙冤?Core i7-3770K開蓋前後溫度對比
    Core i7-3770K開蓋前後溫度對比 出處:快科技 2012-04-28 11:48:12     作者:上方文Q 編輯:上方文Q[爆料] 收藏文章 內容導航:第[01]頁:[Core i7-3770K:掀起你的頂蓋來]第[02
  • 解決矽脂U的煩惱 i7 8700K 開蓋換液金實錄
    1開蓋換液金實錄      i7 8700K 從發布至今已經有大半年時間了,相關的主板型號和BIOS已經相當成熟。        作為i7 8700K 的實際長期使用者,我們結合開蓋前後的實際對比可以總結出i7 8700K 的散熱表現規律如下:        一:不考慮AVX 256 重負載長期轉碼時,原生狀態的i7 8700K 有大概率可以直接以1.3V 左右的電壓日常穩定5GHz運行。
  • Intel良心處理器開蓋超頻:矽脂又拖後腿了
    在新一代的i7-4790K處理器上,Intel號稱採用了「新一代聚合物導熱材料」,但從前幾天的開蓋圖來看所謂的聚合物導熱材料從外觀看上去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那麼實際效果究竟如何呢?具體測試過程中分別記錄了CPU在4GHz以及4.6GHz下使用不同導熱矽脂時的溫度。
  • 酷睿i7 3770K的外殼溫度是多少
    酷睿i7 3770K的外殼溫度是67.4°C。   酷睿i7 3770K是2012年英特爾發布的基於22納米工藝的處理器產品之一。酷睿 i7 3770K是Intel面向主流市場的最高型號處理器,名字帶「K」後綴表明該產品採用不鎖倍頻設計,允許玩家自由超頻。  酷睿i7 3770K採用22nm 3-D電晶體工藝,CPU部分為原生四核八線程,主頻3.5-3.9GHz;核心顯卡部分集成的是HD4000,默認頻率為650-1150MHz,與CPU共享8MB三級緩存。
  • 超能課堂(159):從釺焊到矽脂再到釺焊,英特爾CPU的折騰之路
    酷睿i7-3770K開蓋,開始用矽脂了(圖片來源)這是矽脂導熱的8代酷睿處理器開蓋後的酷睿i9-9900K處理器(圖片來源)這個過程沒什麼可說的了,老玩家應該多少了解一些,過去六年中DIY玩家提到這個問題就滿臉的不滿,一是因為從焊料到矽脂,兩種材質的導熱係數可是天淵之別,矽脂典型的導熱係數是2W/m·K,焊料因為還有多種金屬元素,導熱係數要高得多
  • Core i7-3770K超詳盡權威評測
    有關Intel下一代處理器Ivy Bridge的各種渠道評測我們已經見了很多,而權威大站AnandTech今天也忍不住放出了他們對頂級型號Core i7-3770K的超詳盡測試文章,並且開篇就特別強調說,這只是一次預覽性的考察,且與Intel沒有任何關係,並未得到其認可或者支持。如此偷跑行為對AnandTech來說確實罕見。
  • i7 7700K溫度過高原因:Intel散熱減料
    一批洩露出來的i7-7700K正式版散片日前在網上開賣,無論是從頂蓋銘文還是CPU-Z檢測,都驗明正身,民間尤其是淘寶賣家實力偷跑。隨後,不少媒體也送上了i7-7700K的搶先評測,除了這一代超頻比較強力外,性能提升真的是相當有限,而且有一個非常致命的問題,溫度較高(比如Toms Hardware的測試,平均比6700K高20度,OC更是高30度,頻率才提升了0.2GHz啊還是最強
  • 完美接班SNB 新酷睿i7-3770K詳細測試(全文)_Intel 酷睿i7 3770K...
    2i7-3770K規格解析◇ i7-3770K規格解析  我們手上的這顆基於Ivy Bridge核心的處理器型號是Core i7-3770K,看到K字相信大家都能明白這顆處理器的定位了,從目前已知的報價來看
  • r7 2700x對比i7 8700k多種解析度測試結果差距竟這麼大
    r7 2700x對比i7 8700k多種解析度測試結果差距竟這麼大 好幾天不更新了,今天蝸牛想說的是
  • 4GHz猛獸實為搞笑:老謀深算不過Intel矣(全文)_Intel 酷睿i7 4790K...
    比如一般體質的i7-2600K都可以超到5GHz左右,且溫度控制的不錯。而到了IVB時代,由於製程升級,發熱降低,大家都期望著IVB處理器可以擁有比SNB處理器更強的超頻性能和更低的運行溫度。然而等到IVB處理器出來後,這一切美好的願望都破碎了:在超頻性能上,IVB處理器遠不及SNB處理器,而這並非只是通過加壓可以改觀的,因為IVB的頻率上線遠比SNB來的要早,此外溫度表現也高於SNB處理器。
  • 大神開蓋i9-9900K:液態金屬+打磨內核 溫度大降
    2010年的第二代酷睿(Sandy Bridge)之後,高級釺焊散熱終於在九代酷睿(Coffee Lake-S Refresh)上回歸,首批三款K系列型號都拋棄了一直備受詬病的普通矽脂散熱,那麼實際效果如何呢?
  • i7-4790大戰i7-4770K:怎麼會提升45%?
    今天,他們又放出了對Core i7-4790的詳盡測試,並加入了其他大量型號做對比。看了國內同行的測試之後,再看看國外同行得到了什麼樣的結果吧。對比的處理器很多,包括i7-4960X、i7-3970X、i7-3960K、i7-990X、i7-4770K、K、i7-3770K
  • R5 1600X/i7-8700K對比評測
    但很多玩家一提到購買處理器就犯困,尤其是遊戲玩家們,經常在不同配置上猶豫不已。比如說,到底是選單核性能更強但價格一直居高不下的i7-8700K?還是選擇同樣為6核12線程價格僅為i7-8700K一半的銳龍5 1600X,然後留出更多預算在顯卡等其他配件上?
  • Core i7-8700K/i5-8600K全球首發評測:4核變6核,Intel覺醒了?
    ● Intel八代酷睿處理器架構及工藝  Intel的八代處理器早前有各種曝光,時至今日已經沒多少秘密可言了,直接來說它的架構是基於今年的Kaby Lake,可以說是Kaby Lake Refresh,不同之處在於核心數量
  • i7-8086k處理器測評
    95W,頻率不同熱設計功耗卻相同,在i7-8086k上英特爾還是走心的。我們來看一下遊戲中i7-8086k與i7-8700k的實際對比在遊戲《賽車計劃》中,i7-8086k的實時幀數是144,i7-8700k的實時幀數是134,相差10幀,CPU實時溫度上i7-8700k為48攝氏度,而i7-8086k為44攝氏度,兩款產品之間有差距,但並不明顯。
  • 工藝提升功耗下降 IVB-E Core i7-4960X評測
    和上代產品一樣,Core i7-4960X和Core i7-4930K是六核心處理器,Core i7-4820K是4核心處理器,它們都支持超線程。來看看IVB-E處理器具體的規格表,和前代SNB-E處理器的對比。
  • R5 1600X/i7-8700K對比評測
    但很多玩家一提到購買處理器就犯困,尤其是遊戲玩家們,經常在不同配置上猶豫不已。比如說,到底是選單核性能更強但價格一直居高不下的i7-8700K?還是選擇同樣為6核12線程價格僅為i7-8700K一半的銳龍5 1600X,然後留出更多預算在顯卡等其他配件上?
  • Intel i7-8700K對比7700K圖賞:LGA1151接口找不同
    9月25日,Intel正式推出了第8代酷睿桌面處理器,分別是i7-8700K/i7-8700/i5-8600K/i5-8400/i3-8350K/i3-8100。相比上代7700K,8700K在《戰爭機器4》上的幀數提升是25%,在《絕地求生》遊戲/串流/錄製等多任務負荷強度下,性能提升45%,可以說是目前打遊戲最快的CPU。
  • 酷睿i7 3770支持AES新指令嗎
    酷睿i7 3770支持AES新指令。   酷睿i7 3770採用了全新的LGA1155的接口設計,接口採用防呆設計以免和其他相近接口混淆,由於採用LGA 1155接口,兼容性非常好。酷睿i7 3770採用了Intel HD Graphic 4000,顯示核心頻率為650MHz,最大動態頻率為1.15GHz,值得一提的是,其工作功率設計為77W,功耗控制得非常優秀,真正的低耗高能。  酷睿i7 3770處理器採用了Ivy Bridge核心、22nm 3-D電晶體工藝,CPU部分為原生四核八線程,主頻高達3.4GHz,最高睿頻可達3.9GHz。
  • Intel Skylake i7-6700K超頻實測:還算有良心!
    這很大一部分上要感謝Haswell/Broadwell整合近來的電壓控制模塊又重新回到了主板上,既可以讓主板廠商在供電上繼續發揮Haswell家族裡的另類Devil's Canyon i7-4790K、i5-4690K在超頻上做了一定的改善,也更好地控制了溫度,再加上本身頻率就比較高,還是比較值得肯定的。Skylake能比它更好嗎?廢話不多說,來看看AnandTech使用四顆i7-6700K進行的試驗,包括三顆樣品和一顆零售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