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們發現,早晨和傍晚的太陽光很柔和,眼睛可以直射,而中午的太陽光炙熱耀眼,眼睛根本沒有辦法直射,這是為什麼呢?
我們在初中的課本上學過,地球圍繞著太陽轉,運行軌跡是一個圓形,如此來講,是不是可以說明,一天當中太陽到地球的距離是一樣的。如果一天當中太陽到地球的是距離是一樣的,為什麼中午的太陽光會很刺眼,早上和傍晚的陽光卻不刺眼呢?
其實一天當中太陽到地球的距離是不一樣的。這個怎麼理解呢,下面我們細細講解。
上過地理課的我們知道,地球是個圓形球體,並且它是傾斜著旋轉的,與地球軌道面的夾角為66°34夾角。地球在圍繞著太陽公轉的同時,自己也圍繞著地軸在自傳。地球自轉一周的時間是23小時56分4秒,地球公轉一周的時間是一年。
地球在跑道上不停的跑,跑一天,地球和太陽的距離也是有變化的。地球沿徑向運動的平均速度為1141.5公裡每小時,從早晨到中午的時間按6小時計算,產生的位移為6849公裡,大於地球的半徑,明顯距離發生了變化。
其次,大氣層厚度對太陽光的照射能力的影響很大。
大氣中充滿肉眼看不見的塵埃和水滴等微粒。微粒像一面面小鏡子,光線照射時會反射光線。
太陽光分可見光和不可見光,可見光由紅橙黃綠青藍紫組成,不同顏色的光波長不同,其中,紅色光的波長最長。在早晨和傍晚的時候,半空中的水汽、塵埃、懸浮顆粒等物質較多,波長最長的紅色可見光可闖過層層關卡進入我們的視野,其它波長更短的可見光被擋在外面,所以,早晨或傍晚我們可以看見紅彤彤的太陽,且光線柔和。
中午的時候,水汽蒸發,霧氣減少,大氣層變薄,出來紅色的光,其它波長相對短的可見光也能穿過大氣層,這些光凝聚夜空中探照燈投射的光柱,就是微粒反射光線形成的,強烈炙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