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是一門研究事物原理,揭示事物運動和發展規律的學科,它以實驗為基礎,通過觀察許多來自日常生活和生產實踐物理現象,借用實驗手段驗證、依靠數學策略推理和運用科學手段歸納,總結出具有共性的物理概念、原理和定律,並反過來為人類的生產活動提供理論指導。
由此可見,物理是一門跟生活聯繫最為緊密的學科,這點在初中物理的教學內容中體現尤其明顯,大部分是日常生活的感受和體會,引導他們把來自生活的感性認識升華到對物理概念、原理和定律的理性認識,同時激發學生利用所學的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物理現象和解決實際理由的興趣,使學生感到物理就是「身邊的科學」,不但有趣而且有用,而不是照本宣科式的枯燥無味的空洞說教,以此增強物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藉助生活經驗加深學生對物理知識的理解。初中物理的教學內容,許多是日常生活和勞動建設中常見的知識。學生在十多年的生活中,耳聞目睹和親身經歷了很多光、熱、力、電等物理現象,積累了不少體會和經驗。可以說,生活是學生學習物理的「啟蒙老師」,但是,如何把學生在各自生活中積澱而成的膚淺、片面、感性的認識升華到深刻的、系統、理性的領悟上來,必須靠老師在教學實踐中的分析引導來完成。
創設情境,激發探究。物理是一門實驗性很強的學科,通過創設一些奇特、新穎、有趣的實驗引入教學,會使教學更容易有意想不到的收穫。物理實驗的事實表明只有當學生被教師設計的實驗情境所感染,或者思維進入預定情境之中時,實驗才能取得預期的效果。
實驗和情景式教育能順應學生「好奇、好動、好玩、好勝」的心理,刺激學生感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實驗產生的新信息要遵循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引發學生的注意,喚起學生的深思。 利用互動性強、仿真度高的課件,模擬完成一些不易實際操作或儀器短缺而無法操作的實驗,比如「浮力」教學,來自生活中的經驗誤區往往成為學生思維的障礙,學生常誤認為浮力跟物體的質量、體積、密度有關,跟物體浸入液體中的深度,跟物體的運動狀態、空實心以及物體形狀有關等等。
為了使學生建立正確的概念,首先通過多媒體引入海底世界的精彩片段,提出理由:為什麼有時候浮力大到可以託起一艘萬噸巨輪,而有時候又小到託不起一片薄薄的鐵片?一艘船從海裡駛向河裡,浮力怎麼變化?浮力的大小究竟跟哪些因素有關?演示實驗時用彈簧秤分別掛起同體積的鐵塊和鋁塊浸入水中,大家觀察彈簧秤示數,並提問:這說明了什麼?要想說明物體的體積跟浮力無關應該設計什麼實驗?要想說明上述提出的其他觀點又應該設計哪些實驗?正是這樣一層一層的循序漸進,學生在實驗的理由設計中得到了答案,更重要的是在實驗的設計中提高了探究能力,從而使物理的實驗教學得到了升華。
在日常的演示實驗教學中,總有些實驗不易在教室中直接演示操作,有些實驗即使可以演示操作,但可見度比較低,學生不易觀察,更有一些演示實驗,根本就沒有儀器和物品進行實驗演示。這時,我們不妨通過豐富的網絡資源下載一些演示實驗的多媒體課件,然後通過自己的修改、加工、組合和完善,製成內容充實、形式直觀、互動性和趣味性強的演示實驗課件,由老師或學生通過運轉課件來觀察實驗現象和操作規範,同樣也可以順利的完成教學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