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冕中呈各向異性無線電波散射,太陽射電爆發在湍流介質中產生!

2020-12-04 博科園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系列徵文賽

太陽射電爆發是在太陽大氣湍流介質中產生的,其觀察到的性質(源位置、大小、時間剖面、極化等),受到從發射器到觀察者無線電波傳播的顯著影響,無線電波在隨機密度不規則上的散射,長期以來一直被認為是解釋射電源大小的重要過程,位置,方向性以及強度-時間曲線等。雖然已經開發了許多蒙特卡羅模擬來描述無線電波散射(主要針對各向同性密度起伏),但並非所有人都同意,新研究通過擴展和改進前面的描述來解決這一重要問題。

(博科園圖示)模擬受無線電波傳播影響的源,因為它與觀察者視線以不同的角度傳播。左邊、中間和右邊的面板說明了分別以θ=0o,10o,30o角度傳播到觀察者視線源的外觀。圖片:Figure adapted from Kontar et al在最新研究中,研究人員回顧了用於求解Langevin方程的數值蒙特卡羅技術,模擬源大小和時間剖面。各向同性散射與太陽射電源大小和時間剖面的觀測不一致。因此構建了一個新的模型,能定量分析無線電波在包含軸對稱,但各向異性散射分量介質中的傳播。推導了各向異性散射情況下Langevin方程的顯式表達式。假設光子以不同角度傳播到觀察者的視線(LOS)(見圖2),研究從射線跟蹤模擬獲得的源的屬性(見圖1)。

(博科園圖示)該動畫顯示了來自以32兆赫發射的無線電點源的光子在進入日光層時如何受到無線電波傳播效果的影響(其中α=0.3,=0.8)。左側面板說明了如果源直接向觀察者傳播,則源將出現的方式,而右側面板表示如果源垂直於觀察者的視線傳播,則源將如何出現。圖片:Figure adapted from Kontar et al

研究發現,沿x方向的FWHM源大小隨著與LOS的角度增加而減小,而y方向上的FWHM源大小變化很小。有趣的是,儘管無線電波散射效應導致源尺寸較大,但方向性主要在徑向;這一結果不同於早期的結果,即由於散射而產生的各向同性方向性(發射模式)。將來自數值蒙特卡羅模擬的源大小和時間剖面測量結果,與寬頻率範圍(0.02-500 MHz)上的源大小和衰減時間觀測進行了比較。研究人員發現,只有在考慮各向異性的情況下才能匹配觀測的源大小和衰減時間,而當忽略時,一次只能匹配兩個屬性中的一個。

這項研究主要結果來自於將模擬與組合成像和時延觀測作為頻率的函數進行比較。這種比較使科學家們得出結論,在很大的頻率範圍內,對III型太陽射電爆發大小和持續時間的觀測需要太陽和地球之間整個日光層中的各向異性散射,各向異性因子為0.3,密度波動主要垂直於徑向。同時,關於密度波動水平的結論也依賴於,因此需要了解外部密度尺度。所開發的數值模型表明,對於發射等離子體無線電發射所有類型的射電爆發,各向異性密度漲落(平行方向上的較低功率)需要同時考慮源尺寸和衰減時間。

博科園|研究/來自:歐洲太陽射電天文學家協會

參考期刊《天體物理學》

DOI: 10.3847/1538-4357/ab40bb

博科園|科學、科技、科研、科普

相關焦點

  • 首次觀測到:II型太陽射電爆發,與日冕物質拋射和太陽耀斑有關!
    II型太陽射電爆發被認為是由衝擊波激發的,通常與日冕物質拋射(CME)和太陽耀斑等太陽噴發事件驅動的衝擊有關,其特點是從高頻到低頻緩慢漂移,被認為反映了衝擊波遠離太陽的速度。衝擊激發的輻射表現出很小的頻率漂移或沒有頻率漂移,稱為「靜止的II型爆發」。靜止的II型爆發有時被解釋為太陽耀斑中的終止激波。
  • 太陽生命的爆發:太陽黑子、耀斑及日冕物質拋射
    太陽上演了一幕爆發力十足的表演秀:太陽黑子、耀斑和日冕物質拋射(CMEs)。這個現象很不尋常,因為就在上個月,科學家們宣布新的太陽活動周期剛剛開始並進入最低活躍階段。截至目前,太陽圓盤沒有任何可見活動,然而三個太陽黑子如同入侵者一般翻滾著出現,畫出了複雜的磁場線圓弧(冠狀環),用本年度最大的耀斑向著太空拋射等離子流。觀測者們還記錄了日冕物質拋射中產生的射電。
  • 發現在8個太陽半徑的徑向距離處,太陽風的速度超過阿爾芬速度!
    太陽微波低頻段射電III型爆發是天基和陸基儀器常規觀測到的最強無線電信號之一,它們是通過等離子體發射機制產生,當超熱電子束與周圍的等離子體相互作用時,觸發等離子體頻率(基波發射)或二次諧波(諧波發射)的無線電發射。當電子束從太陽向外傳播時,隨著周圍太陽風等離子體密度的降低,無線電輻射以逐漸降低的頻率產生。
  • 大家所說的太陽無線電波指的是什麼
    到1943年,一個英國人在1.87米收到太陽的無線電波。用射電方法研究太陽有好些突出的優點。首先是很容易觀測到色球和日冕,這與光學觀測正好相反。其次,射電觀測對太陽活動極為敏感。當耀斑出現時,太陽的射電輻射可以猛增成千上萬倍,而可見光波段的強度變化不超過1-2%。此外,射電觀測陰雨無阻,不象光學觀測要「靠天吃飯」。但是,一般的射電觀測有一個致命的缺點,就是解析度太低。
  • 日冕磁場衰變與太陽耀斑爆發
    太陽耀斑爆發時,從長波的無線電波到短波的X射線、伽瑪射線,幾乎整個電磁波譜的輻射都有增強,這對地球電離層產生了很大影響,特別是極紫外到X射線;此外,還會產生103~109eV的高能粒子輻射,這會對太空飛行器等造成損傷。因此,太陽耀斑的相關研究一直是學界研究的焦點。 太陽耀斑能量的存儲和釋放過程是重要問題。
  • 中國科學家:研究確定了湍流對太陽耀斑中等離子體加熱的作用
    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確定了湍流對太陽耀斑中等離子體加熱的作用,該最新研究成果論文,題為:「湍流在爆發性太陽耀斑中加熱等離子體的作用」,發表在最近的《天體物理學》雜誌上。太陽耀斑指突然在太陽上亮度增加的閃光,通常會在太陽表面附近和太陽黑子群附近觀察到。爆發性耀斑經常但不總是伴有日冕物質拋射。即使是最強大的耀斑,在總的太陽輻照度中也幾乎檢測不到。研究人員圍繞太陽爆發的物理本質問題,建立了太陽爆發的解析模型。物理學家們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通過求解磁流體力學方程組,幫助理解太陽爆發過程。
  • 日冕反常加熱之謎新解
    太陽表面附近的各種對流運動帶動磁力線產生剪切、匯聚、扭曲等運動,從而在太陽色球和日冕中激發各種尺度的磁場重聯而釋放能量、加熱日冕[4]。這種機制也通常被稱為納耀斑模型,它指的是即使在太陽寧靜區和寧靜時間裡,太陽大氣中各個地方和時刻都在發生相比於耀斑爆發遠小得多的磁場重聯過程,每一次這樣的重聯過程即對應一次納耀斑的爆發。納耀斑活動如此得小,以至於我們目前的太陽望遠鏡還無法清楚地發現它們。
  • 國家納米中心等在晶體光學各向異性研究中獲進展
    近日,國家納米科學中心戴慶團隊和美國石溪大學教授劉夢昆等合作,利用近場光學技術克服了範德華晶體有限尺寸導致的表徵困難,成功測量了氮化硼及二硫化鉬的介電張量,發展了新的晶體光學各向異性表徵方法
  • 日冕、太陽黑子、太陽耀斑、磁暴、太陽風與太陽有關的活動
    日冕是什麼現象?日冕是太陽大氣的最外層,由高溫、低密度的等離子體組成。亮度微弱,在白光中的總亮度比太陽圓面亮度的百分之一還低,相當於滿月的亮度,因此只有在日全食時才能展現其光彩,平時觀測則要使用專門的日冕儀。
  • 我們銀河系中神秘的快速射電爆發來自一顆磁星
    而且,由於銀河系的FRB與伽馬射線和X射線爆發同時發生,天體物理學家在尋求更多了解這種奇怪的天體現象的過程中獲得了重要的新線索。起初,科學家們認為這些明亮的無線電波脈衝是一次性事件,但後來發現其中一些是重複發生的。這意味著FRB,或者至少一些FRB,不是災難性事件的產物。不過,這些爆發的一些有利來源包括中子星、超新星爆炸或與黑洞的未知相互作用。
  • 環形耀斑與日冕變暗有關?太陽爆發活動都是「團夥作案」
    耀斑的能量源自太陽表面積累的磁場自由能,在短時間內這些能量通過一種叫做磁場重聯的機制快速轉換為等離子體的熱能、動能以及輻射能,並產生大量高能粒子。現在,科學家已經可以通過地面和空間的大型太陽望遠鏡在射電、紅外、可見光、紫外線,甚至是伽馬射線等全波段觀測到耀斑。
  • 磁層頂迴旋各向異性電子分布函數研究取得進展
    在之前的研究中,迴旋各向異性電子分布通常發現在磁場重聯的電子擴散區或其附近區域,是反映電子尺度動力學過程的一個重要方面。而在2017年9月20日MMS的一次磁層頂穿越中,研究團隊發現了在磁層頂非重聯電流片中同樣也會存在迴旋各向異性電子分布。
  • Advanced Photonics | 各向異性材料中的鬼共振:無損介質中的負折射率和倏逝場增強
    從那時起,它發展成為超材料中涉及廣泛且發展迅速的領域。超透鏡「魔力」的關鍵在於它不僅可以聚焦傳播波,而且可以聚焦倏逝波,因為這時負折射率介質可以將倏逝波的快速衰減轉變為場的指數增長。然而,光學超材料固有的光吸收嚴重限制了場增強。自從Pendry教授的開創性工作以來,研究人員一直在嘗試消除光吸收的影響,但是利用光學超透鏡對倏逝場進行控制和放大仍難以實現。
  • 中國草原「天眼」在太陽耀斑爆發前兆研究中取得最新成果
    新華社記者劉磊攝新華社呼和浩特7月30日電(記者劉懿德、魏婧宇)記者30日從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明安圖觀測基地獲悉,科研人員在太陽耀斑爆發前兆研究中取得一項最新成果。他們發現,耀斑爆發前,太陽的活動區域邊沿的紫外熱輻射存在的脈動現象,與耀斑期間爆發源區的脈動現象之間存在強烈物理聯繫。這表明,太陽活動是有可能進行預測預報的。
  • 青藏高原及鄰區地殼上地幔徑向各向異性研究
    地球介質的各向異性效應通常在地震學響應上體現為地震波的傳播速度對方向和偏振特性的依賴,地震各向異性是理解地球動力學過程的重要線索之一。
  • 如何解釋反射、散射、吸收?
    如何解釋反射、散射、吸收?盧達晨中學地理問答地理問答 有問必答答:講大氣知識時,涉及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反射、散射、吸收。散射,當然是看「散」字,與反射相區別,強調散向不同的方向。吸收,強調進去出不來。《地理學名詞》第二版定義:□反射:波在傳播過程中從一種媒質射向另一種媒質時,在兩種媒質的界面上有部分波返回原媒質的現象。
  • 揭開太陽日冕神秘面紗
    日冕的形狀很不規則,有時候呈圓形,有時候呈扁圓形,結構也很精細,在太陽赤道四周有很多向外流動的「冕流」伸向遠處,太陽極區則有一些纖細的羽毛狀的「極羽」。     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當太陽任何區域溫度達到100萬攝氏度時,強烈的風暴將會對地球產生大破壞,直到今日科學家仍然無法揭開太陽神秘日冕的面紗。然而天文學家近日發布了前所未有的高解析度圖片,顯示了太陽大氣層真正的樣子。
  • 能量通道——揭開日冕加熱與太陽爆發之謎的鑰匙
    你知道得越多,圓圈也就越大,你不知道的也就越多」,隨著人類對太陽的了解不斷加深,一些太陽問題的答案卻始終「猶抱琵琶半遮面」,引得科學家們競相追逐。 現在,這些問題的謎之面紗被漸漸揭開,讓我們看看科學家們是如何探索揭開日冕加熱與太陽爆發之謎的吧。
  • 各向異性粘土中鄰近隧道施工造成的被動樁響應研究
    PART 1在當前城市建設密度大的現狀下,城市地下交通隧道的建設會對周邊基礎設施的正常使用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樁基礎是高層建築中常用的基礎形式,用於將上部建築荷載傳遞到地下深處。從樁長、樁剛度、樁豎向承載、隧道掘進位置(樁距、埋深)以及周圍土的各向異性程度五個因素對被動樁側向受力變形的發展規律進行了研究。
  • 振動基礎漫談 - 各向異性
    質量:轉子本體一般是圓形的,其質量分布和本體的剛度分布一般是均勻同性的,其製造和運行中形成的不均勻可能導致相對少量的差別,可以認為是各向同性的。阻尼和λ:阻尼力中的法向力-正交動剛度項相對較小,所以阻尼和λ的各向異性對轉子系統的各向異性影響小;而切向力-切向剛度項DλΩ,一般假設是各向同性的。剛度:彈簧剛度的各向異性是整個轉子系統各向異性的主要項,對轉子系統響應的影響很大。所以,所謂的各向異性,都是指轉子系統彈簧剛度的各向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