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 2019-08-20 10:44:11
天體的無線電輻射是在1931年由美國無線電技師楊斯基首先發現的。他研究天電幹擾,偶然地察覺來自人馬座(銀河系中心方向)的波長為15米的無線電輻射。經過反覆察核,他確信這是來自字宙空間的無線電訊號,就寫了一篇文章,投寄《天體物理學雜誌》,報導這一個劃時代的重大發現。
到1943年,一個英國人在1.87米收到太陽的無線電波。用射電方法研究太陽有好些突出的優點。首先是很容易觀測到色球和日冕,這與光學觀測正好相反。其次,射電觀測對太陽活動極為敏感。當耀斑出現時,太陽的射電輻射可以猛增成千上萬倍,而可見光波段的強度變化不超過1-2%。此外,射電觀測陰雨無阻,不象光學觀測要「靠天吃飯」。但是,一般的射電觀測有一個致命的缺點,就是解析度太低。
射電望遠鏡是射電天文觀測的主要工具。射電望遠鏡的天線用來接收天體的無線電波,它的作用和光學望遠鏡中的物鏡相似。天線有各種不同的類型,一般採用拋物面反射天線。記錄儀把天體的射電訊號記錄下來,它的作用和光學望遠鏡的目鏡或照相機類似。一架射電望遠鏡只能接受一定波長的射電輻射。這意味著,每架射電鏡都是一個單色觀測儀器。
實測結果告訴我們,太陽射電輻射分為寧靜的和擾動的兩部分。前者屬於太陽主體,後者來自活動區。假設太陽是一個黑體,那麼由寧靜太陽的射電輻射強度不難算出相應的溫度。對於釐米波,這種溫度約為一萬度;而米波對應於一百萬度左右的高溫。這表明太陽的釐米波和米波射電輻射分別由色球和日冕發出。總的情況是這樣:波長愈長,射電輻射來自愈高的大氣層,相應的溫度也愈高。至於擾動部分,它與太陽活動現象密切相關。
當日面上出現大黑子群時,太陽的擾動射電輻射往往大為增強。有一點要說清楚,射電輻射並不是黑子發出的(後面要談到,黑子是光球中的活動現象),而是來自黑子上空的日冕。特別引人注目的是,耀斑往往伴隨著射電爆發,這時太陽的米波射電輻射可以驟增上百萬倍!大致情況是這樣:波長愈長,擾動的幅度愈大,而持續的時間愈短。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