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釋反射、散射、吸收?

2020-12-06 中學地理問答

如何解釋反射、散射、吸收?

盧達晨中學地理問答

地理問答 有問必答

答:

講大氣知識時,涉及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反射、散射、吸收。

反射,抓住「反」字,強調返回、相反方向。

散射,當然是看「散」字,與反射相區別,強調散向不同的方向。

吸收,強調進去出不來。

《地理學名詞》第二版定義:

□反射:波在傳播過程中從一種媒質射向另一種媒質時,在兩種媒質的界面上有部分波返回原媒質的現象。

□散射:電磁波輻射在非均勻媒質或各向異性媒質中傳播時多方位、多角度地改變原來傳播方向的現象。

□吸收:物質從一種介質相進入另一種介質相的現象。

拓展連結:

□青藏高原湖泊大都呈現藍色的原因是與地質構造和湖水透明度有關嗎?

相關焦點

  • 散射與反射
    散射與反射現象是中學物理課上教授的光學原理,與攝影息息相關。雖然光速是已知物質的最快速度,但是我們可以試想:光束在極慢的速度下,分解成一粒粒光子,在不同分子上面跳躍、閃躲、折射,按自身規律「舞蹈」,形成光的魔力。也許在攝影術發明之初,那些透過暗箱描繪世界的畫家、化學家和物理學家,被透鏡的反射圖景所震撼,就努力嘗試一切方法,要把影像固定下來。
  • 到底是反射天空顏色還是光散射效應?
    是因為它反射了天空的顏色。這個解釋,在當時放認為是理所當然的。它出自以發現惰性氣體而聞名於世的大科學家——英國物理學家瑞利勳爵。他曾用太陽光被大氣分子散射的理論解年釋過天空的顏色。共並由此推斷,海水的藍色是反射了天空的顏色所致。
  • 散射成像:一種高解析度地震成像和解釋的創新方法
    其原因是這些成像算法決定的,即,常規的偏移算法主要記錄由連續反射層或主要不連續點(大斷層等)定義的「高能事件」。這種能量被稱為「鏡像」能量,也是地震解釋人員日常使用的地震信息。雖然相干性和體積曲率等解釋成像處理技術可以恢復或增強地震數據中的不連續,但是,在常規的處理成像過程中這些高解析度、低能量的信號被壓制了,所以無法恢復並加以利用。
  • 散射可以解釋哪些大氣現象?
    盧達晨 中學地理問答地理問答 有問必答散射可以解釋哪些大氣現象?答:現象1:地球天空明亮,地球外天空黑暗地球大氣層對太陽光的散射使天空明亮。如果沒有大氣層的散射,天空除了日月星辰等自身或反射發光外,背景將是完全黑暗的,這是太空人在大氣層外所見到的景象。現象2:晴朗的天空呈蔚藍色當人們仰望晴朗的天空時,太陽光經過地球大氣層的散射,短波成分(藍紫色)的散射光強度遠大於長波成分(紅黃色) ,因此天空呈蔚藍色。(瑞利散射定律:光波長愈短,其散射光強度愈大。)
  • 散射成像
    一種創新的散射能量高解析度地震成像及解釋技術方法在常規地震資料處理成像方法中
  • 「中子散射及反射技術在軟物質科學領域的應用和發展」培訓會在...
    4月19日至21日,「中子散射及反射技術在軟物質科學領域的應用和發展」培訓會在中科院化學所舉行。培訓會特別邀請了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院(NIST)中子散射中心三位資深科學家、化學所韓志超研究員等國內從事中子散射與反射研究與儀器設計研發專家參與授課,授課內容包括中子散射技術在國際與國內的發展現狀、中子散射儀器相關配套設施的介紹、中子散射及反射技術在軟物質(高分子、生物物理、膠體界面等)領域基本理論知識等。
  • 「藍」天的秘密,知道的僅是散射,就落伍了!!一文揭開藍的秘密
    一直以來答案可能都是,因為天空中的水蒸氣對於太陽光的反射、折射、散射造成的,然而實際上的真實原因卻根本不是如此,但我們就此接受了,很少會再問為什麼。那天空呈現藍色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呢?自然環境中的物體都會對太陽光進行反射、折射或散射等作用,而且每一個物體能夠吸收太陽光中非本體的顏色,而反射出本體的顏色。這些被反射的太陽光傳入眼中,就形成了我們所看到的物體顏色。並且顏色都是來自於可見光範圍,超出此波長範圍的光不可能被眼睛看見,是由適應環境而決定的。
  • 科學的解釋是這樣的
    這是由於大氣量較大,以及在天空中以低角度可見的較大量的散射光。與你可能已經閱讀過的內容相反,沒有任何一個因素可以解釋地球的藍天。天空不是藍色,因為陽光有藍色; 我們的太陽發出許多不同波長的光,並且光總和為淨白色。氧本身不是藍色氣體,而是對光透明。然而,在我們的大氣層中有無數的分子和較大的粒子確實發揮作用,以不同的量散射不同波長的光。
  • T325 拉曼效應、拉曼散射、拉曼受激散射、拉曼受激散射放大器
    他寫的是什麼:海水的藍,不是天空的藍的反射,而是光與水分子作用後的新光子,新頻率導致的新顏色。之後的7年,拉曼叔叔的小組開始各種研究,用量子力學的角度來解釋拉曼散射和瑞利散射。瑞利散射木有能量交換隻改變了光子的方向
  • 西南大學何榮幸團隊 | 限制性活性空間計算模擬金屬鈷配合物L邊X射線吸收光譜和共振非彈性X射線散射光譜
    基於第一過渡系(3d)金屬的催化劑普遍存在於各種化學以及生物反應中,為了更合理修飾以及改善過渡金屬催化劑性能,一個重要的前提是了解金屬和配體的軌道是如何相互作用的。金屬L邊X射線光譜通過激發金屬核內層2p軌道電子至價層3d特徵軌道,電偶極躍遷產生的X射線光譜的強度和形狀特徵包含了中心金屬軌道如何與配體軌道相互作用等重要信息。
  • 雷達基礎知識:目標的雷達散射截面積(RCS)
    雷達通過天線發射電磁波照射目標,並接收目標反射回的微弱信號,經過信號處理檢測出關於目標或環境的信息,例如距離、速度、方位、散射特性等。
  • 兩面鏡子間發射一束光,光會不會一直反射下去?
    鏡面反射的反射率達不到100%,光的能量與反射次數呈指數衰減,由於光速非常快,所以一束光在瞬間就會衰減為零,不可能一直存在下去。 在小時候,如果我們有一塊鏡子,會玩得不亦樂乎,因為利用鏡子可以把太陽光反射到其他地方;我們假設有兩塊大的鏡子,那麼一束光在鏡子之間能無限反射嗎?
  • 散射通信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軍事無線通信技術也獲得了巨大發展,出現了散射通信、無線雷射通信、紅外通信、移動通信、衛星通信等新的通信形式。
  • 物聯網後向散射系統的誕生與技術原理之探討
    後向散射(backscatter)系統給我們提供了新的解決思路,該系統「裁剪」了耗電的射頻電路部分,編碼、調製節點感知的信息從反射的信號中傳遞出去,並將這一過程的能量消耗降低至微瓦級,這點能耗假如可以從環境中獲得的話,沒有電池的無源物聯網就不再是夢想了。後向散射的思想誕生源於一場情報刺探事件1945年,前蘇聯把一枚木雕的美國國徽送給了美國大使。
  • 大海是反射天空的藍色?
    中年人蹲下來,牽著小男孩的手,猶豫了一會兒說:「這是因為海水反射了天空的藍色。」多年的科學研究中,拉曼對英國物理學家瑞利 (注一) 關於光的散射 (注二) 的理論產生了懷疑。瑞利通過實驗得出一個結論,即太陽光遇到大氣分子後,紅色光大部分被吸收,藍色光大部分被散射,所以天空一般呈藍色;他進一步推斷說,之所以海水沒有顏色,看起來是藍色,是因為反射了天空的顏色。
  • (一個小實驗就可以解釋)
    相信很多父母都遇到過這樣的問題,這個還真是不好解釋,尤其是給孩子解釋就更不容易了。但上面視頻中的實驗可以讓孩子很直觀地通過觀察進行思考,就算最終可能由於各種抽象概念孩子也沒能徹底明白,但起碼打開了一扇門:想辦法通過動手動腦設計一些實驗來驗證猜想。那天空到底為什麼是藍色的呢?
  • 【備考事業】彩虹到底是光的散射還是光的折射?
    玻璃、大氣中的氧氣和高空中的臭氧層,對紫外線都有很強的吸收作用,能吸收掉太陽光中的大部分紫外線,因此能保護地球上的生物,使它們免受紫外線傷害。(2)紅外線紅外線是波長介乎微波與可見光之間的電磁波,波長在750納米至1毫米之間,是波長比紅光長的非可見光。覆蓋室溫下物體所發出的熱輻射的波段。透過雲霧能力比可見光強。
  • 瑞利散射:藏在身體裡的光學現象
    這依賴於人腦的色覺形成機制,更與光學現象——瑞利散射有關。瑞利散射又稱分子散射,粒子尺度遠小於光波長時才會發生瑞利散射。高頻的短波光(藍光)發生散射更多,可見光中被物體吸收的藍光就更少,物體就會表現藍色。瑞利散射是一個大氣物理學名詞,它解釋了天空為什麼是藍色、海水為什麼是藍色。
  • 盧瑟福和a粒子散射實驗
    但是實驗的結果卻與他們的預期有很大的差異,雖然絕大多數的a粒子都照直穿過薄金箔,偏轉很小,但大約有1/8 000的a粒子偏轉角大於90° ,甚至觀察到偏轉角等於150°的散射,稱大角散射。盧瑟福這樣形容他們當時的吃驚程度:這是我一生中遇到的最不可思議的事情。這就像你對著捲菸紙射出一顆15英寸的炮彈,卻被反射回來的炮彈擊中一樣地不可思議。
  • 能提高25%太陽能電池吸收效率的簡單方法
    約克大學的光伏研究員克裡斯汀·舒斯特(Christian Schuster)解釋說:「我們發現了提高薄型太陽能電池吸收效率的簡單方法。研究表明,我們的技巧實際上可以與設計更複雜的吸收增強設備相媲美,同時還可以吸收更多的平面光線,反射更少。」團隊說,到目前為止,簡單的光柵設計僅獲得了少量的能源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