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鯨凌波,戰艦蹈海,雄鷹掠空……
2018年4月12日,南海某海域。海軍各型艦艇組成7個海上戰鬥群和10個空中梯隊,接受習主席檢閱。
這是人民海軍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海上閱兵,也是第一次組成作戰群編隊亮相。
參閱的萬餘名海軍官兵常年奮戰在祖國的海疆,受閱艦機常年戰備巡邏在捍衛國家海洋權益的戰鬥前沿。
眺望新時代的萬裏海疆,以及遼闊的陸域和空域,每天都有百餘艘艦艇遊弋、數十架戰鷹翱翔,還有千百臺陸戰裝備和飛彈裝備在縱橫馳騁,執行研練演訓、戰備執勤等任務,守護著祖國的和平與安寧。
經歷了改革轉型,全軍實戰化練兵效果顯著,海空軍部隊「出島鏈」訓練執勤常態化,各軍兵種「背靠背」實兵實彈演練常態化,陸軍「跨越」系列、「火力」系列,海軍的「機動」系列、「神電」系列、「鷹擊」系列,空軍的「紅劍」系列,火箭軍的「天劍」系列等實兵演習研練漸成品牌。
備戰打仗,突顯實戰化練兵導向
這是一個載入軍史的新起點:2018年1月3日,中央軍委舉行開訓動員大會,習主席向全軍發布訓令。
一聲令下風雷動。南海某軍港碼頭,戰艦昂然列陣,裝甲登陸戰車蓄勢待發……參訓的海軍登陸艦、直升機、陸戰隊等部隊官兵群情激奮,一場實戰化背景下的聯合演練拉開了序幕。
這是一個激動人心的時刻:今年4月20日上午10時許,在巴士海峽以東的西太平洋海域,數架殲-15艦載戰鬥機先後前出,與藍方戰艦展開對抗演練。航母編隊首次亮相閱兵場後,隨即開展「跨海區」「出島鏈」的實戰化演練,檢驗編隊遠海體系作戰運用。
海軍參謀部訓練局副局長朱衛國介紹說,在遠海大洋組織航母編隊實戰化訓練,構建海面、空中、水下立體多維、梯次配置的作戰體系,檢驗了航母編隊遠海綜合攻防能力,標誌著航母編隊遠海艦機兵力協同運用向深度拓展。
這是一條振奮人心的消息:海軍艦載戰鬥機某部突破夜間艦基起降技術,多名飛行員一次起降成功,填補了海軍艦載航空兵建設的歷史空白,殲-15艦載戰鬥機已具備晝夜起降和綜合攻防能力,標誌著我海軍航母編隊初步形成體系作戰能力。
備受關注的,不僅僅是航母編隊——
今年3月中旬,海軍陸戰隊上萬名官兵機動2000餘公裡,分別抵達滇北、濰北兩個方向。這是海軍陸戰隊全建制、全系統、全要素組織遠程投送,進一步錘鍊官兵遠程機動和全域作戰能力,標誌著海軍陸戰隊跨區域實戰化訓練全面展開。
每次海軍部隊兵力行動,都會在廣大網民中引起高度關注。網友熱評熱議「好消息」,也被海軍實戰化訓練的進展而鼓舞。
2013年7月26日,一場複雜電磁環境下實兵實彈演習在南海某海域漸次展開。
那一次演練,海軍部隊叫響「寧要貼近實戰的低分,不要脫離實戰的高分;寧要貼近實戰的低命中率,不要脫離實戰的高命中率」「最大限度貼近實戰,最大限度不搞擺練,最大限度設置實戰情節,最大限度檢驗武器裝備實際效能」等口號。
自此,「兩要兩不要」「四個最大限度」實戰化練兵方略在萬裏海疆深入人心。
實戰化訓練貴在創新,也難在創新。海軍堅持問題導向,大膽設計戰爭、設計訓練,出臺了《海軍軍事訓練創新驅動發展實施方案》,規劃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訓練創新發展藍圖。
練兵先練將,考兵先考官。今年5月初至6月下旬,海軍集中百餘名軍以上單位指揮員,圍繞提高指揮員作戰籌劃能力,展開網上練兵,研究作戰問題,立起「練兵先練將」鮮明導向,以上率下帶動部隊聚力備戰打仗。
如今,「走出訓練場,就要上戰場」已成為官兵實戰化練兵的共識。牢固樹立戰鬥力標準,以按綱施訓為基本途徑,以群眾性比武練兵為平臺,基礎訓練水平節節攀升。
專攻精練,探索未來作戰制勝機理
潛艇突發故障「沉入」海底,艦機展開聯合搜救……今年8月,海軍在東海某海域組織援潛救生演練,檢驗和推進海軍援潛救生體系能力建設。
就在兩個月前,海軍舉行首屆「勇敢杯」水雷戰競賽性考核,各戰區海軍的獵掃雷艦、轟炸機等多型艦機奔赴東海某海域,開展「背靠背」對抗訓練,開展7個反水雷項目,重點檢驗海軍防禦作戰條件下的多種戰法。
像這樣針對某一課目進行專攻精練,是海軍部隊常態化的訓練方式。
2015年9月16日,海軍航空兵某師與空軍航空兵某師首次聯合組織異型機自由空戰對抗演練。這次對抗,探索了海軍、空軍航空兵不同建制單位聯合訓練的方法路子,為常態化開展跨軍種聯合訓練奠定基礎。
實戰化訓練如何向更高層次邁進?為攻克核心作戰能力難題,海軍在兵種層次注重練技術、練戰術,持續開展專項對抗演練,提高兵種部隊反潛、反水雷、防空反導、空戰突防和兩棲作戰能力。
未來戰爭,勝在聯合——海軍在合同層次注重練協同、練戰法,以海軍典型作戰編組為主體,以聯合火力打擊、聯合封鎖作戰為背景,組織參訓雙方「背靠背」對抗,重點檢驗戰法的合理性和可靠性,提升部隊核心作戰能力。
未來戰爭,勝在體系——海軍在戰役層次突出練體系、練融合,以指揮信息系統為紐帶,組織海上作戰集團帶動聯合機動編隊,融合戰役方向作戰力量體系、作戰信息體系和海戰場體系,開展實兵對抗演練,提升戰役方向體系攻防能力。
2014年底,海軍在西太平洋舉行實兵對抗演習。來自海軍三大艦隊的參演兵力分為紅藍兩個作戰編組,依託現有作戰指揮體系和武器裝備,晝夜連續進行對抗演練。演習航線海域、兵力規模、持續時間、對抗強度創歷史之最,諸多運用取得新突破。
大洋礪兵,錘鍊遠海機動作戰能力
南下印度洋,西進亞丁灣……近年來,海軍艦機大力開展遠洋護航、中外聯演等遠海練兵活動,使部隊體系作戰能力不斷向遠海延伸,信息系統運用持續向遠海拓展,走出了一條戰訓結合、遠海練兵之路。
那一年,東海艦隊2000噸位左右的懷化艦、佛山艦赴西太平洋進行遠海訓練。「小艦」闖大洋的背後,是海軍部隊擺脫「家門口」練兵模式、接受大洋洗禮的一種探索。
大洋練兵練什麼?重點是突出研究性訓練、檢驗性訓練和對抗性訓練,檢驗武器裝備在不同戰場環境條件下的性能差異,提升艦潛機在遠海的實戰能力。
從波羅的海,到日本海,再到鄂霍次克海……持續多年的中俄兩國海軍聯合演習,演習區域更加拓展、演練內容更加深入、組織實施更加規範、信息系統運用更加流暢,標誌著兩國兩軍戰略互信達到了新高度,海上聯演達到了更高水平。
今年9月,海軍飛彈護衛艦黃山艦赴澳大利亞參加「卡卡杜-2018」多國海軍聯合演習。
今年10月,中國-東協海上實兵聯演在中國湛江及其外海舉行,重點演練《海上意外相遇規則》使用及海上聯合搜救。
揮戈闖大洋,礪劍海天間。以真實敵情為背景的海上作戰體系訓練、以突破瓶頸為目標的戰法訓法專攻精練、以複雜戰場環境為條件的實際使用武器訓練,成為海軍獨有的演訓特色,譜寫了闊步邁向深藍的新篇章。
徵衣未解,枕戈待命。近年來,海軍官兵圓滿完成亞丁灣護航、環球航行,緊急執行敘利亞化武海運護航,赴利比亞、葉門撤離中外人員等多樣化軍事任務,展示了大國海軍的擔當,維護了國家戰略利益,贏得了廣泛讚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