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4D數位化技術模擬的數字海洋、在深遠海建立的海上龍宮、千萬億次每秒的超級計算機………一批海洋黑科技在2018東亞海洋高峰論壇上亮相,彰顯著中國海洋發展的活力。
在數字海洋、透明海洋等新興技術的推動下,我國海洋產業正從傳統產業轉變為向科技要潛力、向遠洋要資源、向業態創新要未來的創新性產業。
圖為「大洋一號」起航執行中國大洋第48航次科學考察任務。記者 李紫恆 攝
科技為海洋經濟提供有力支撐
近年來,我國正加速海洋科技創新,快速挺進「深藍」。
在近日舉行的2018東亞海洋高峰論壇上,中國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主任於洪軍說,中國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已構建了系列化水下運載器,包括「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海龍二號」無人有纜潛水器和「潛龍一號」無人無纜潛水器等,幫助科學家進入深海、探測深海。
今年5月,我國自主研製的4500米載人深潛器「深海勇士」號,迎來迄今年齡最大的乘客。82歲的中科院院士汪品先,乘坐「深海勇士」號下潛到1400餘米的深海,發現了冷泉生物群和冷水珊瑚群,為全面認知南海深部提供了嶄新的材料。
據了解,「深海勇士」號國產化率達到95%,成功實現了潛水器核心關鍵部件的全部國產化。與國際同類潛水器相比,在電能、潛浮速度、聲學通信和自動控制方面擁有獨特的優勢。
事實上,人類走向海洋的每一步都與科技創新密不可分,正是海洋科技的迅猛發展,為海洋探索提供了有力支撐。
據有關研究顯示,全世界90%的漁業產量來自海洋,全球1/4的生物生產力和1/4的石油天然氣都來自海洋。除傳統資源外,新的資源還不斷發現。
於洪軍表示,「現在,我國深海技術裝備已基本成形,也有了深海技術裝備研發平臺,從研發到工程樣機,到性能測試、規範化海試,以及技術成果轉化,很多單位都在同時做。」
從蛟龍到海龍、潛龍再到未來的「六龍計劃」,我國一直沒有停止對深海探索的腳步。目前「蛟龍號」 載人深潛已突破7000米大關,理論上其工作範圍可覆蓋全球99.8%的海洋區域。
海洋是資源豐富而未充分開發利用的資源寶庫,可持續發展的寶貴財富。隨著大陸架和淺海油氣資源逐漸枯竭,人類勢必將追求能源的目光投向深海。據法國「航海與潛水」網記載,目前全球民用無人深潛器中,90%是石油公司用來找油和氣的,而一些國家也正在開發新能源「可燃冰」。
目前,發展深海經濟已成為各沿海國家的重要戰略舉措。美國、英國、加拿大、俄羅斯、日本等相繼出臺了國家戰略計劃,加大了對深海科技的投入。而我國撒向深海的巨網也已全面鋪開,《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顯示,海底「可燃冰」勘探開發、金屬礦產資源海底集輸等技術將是我國海洋研究的重點。
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前景廣闊
21世紀被稱為海洋世紀,加強海洋的開發、利用和安全,關係到國家的安全和長遠發展,海洋經濟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盛宴。
對我國來說, 作為一個擁有300萬平方公裡藍色疆域和1.8萬公里海岸線的海洋大國,發展海洋事業大有可為。
業界認為,與傳統產業相比,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優勢明顯。首先,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在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現跨越式發展方面優勢突出,可助力我國在新一輪世界經濟布局中搶得先機。其次,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具有資源消耗低、綜合效益好、節能環保的優勢,在新能源、新材料領域發展潛力巨大。第三,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能夠吸納高素質勞動力。
不過,目前我國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由於缺乏統籌規劃,基礎研究比較薄弱,技術儲備不足,仍受到發展實力、客觀條件等因素制約,急需在新時期重點研究與突破。
以水產養殖為例,我國是世界水產養殖第一大國,但粗放的生產方式帶來了環境、病害等諸多問題。因此,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楊紅生在此次論壇上指出,建設海洋牧場是中國漁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
「海洋牧場是基於海洋生態系統原理,在特定海域,通過人工魚礁、增殖放流等措施,構建或修復海洋生物繁殖、生長、索餌或避敵所需的場所,增殖養護漁業資源,改善海域生態環境,實現漁業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漁業模式。」楊紅生說:「目前,全國已有64個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取得了較好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
楊紅生認為,要加強食品安全追溯技術、物聯網和人工智慧技術、牧場管理信息化、生物馴化、自動化採收等技術和裝備的研發和應用,推動海洋牧場從近海向深海拓展。
而國家海洋局海洋發展戰略研究所研究員劉明也曾撰文表示,未來海洋經濟發展總體向好,但同時仍面臨諸多風險。其中,陸源入海汙染壓力仍然較大,而海洋災害也對我國沿海經濟社會發展和海洋生態環境造成了諸多不利影響。
圖為廣西欽州市龍門港七十二涇內的海上大蠔養殖基地。記者 張愛林 攝
海洋經濟成經濟新增長點
藍色的海洋正在孕育更多可能。
隨著我國海洋科技不斷取得突破,原本洶湧澎湃的大海,變成了潛力無限的聚寶盆。國家海洋局發布的《2017年中國海洋經濟統計公報》顯示,2017年全國海洋生產總值達77611億元,比上年增長6.9%,海洋生產總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9.4%。
據國家海洋局戰略規劃與經濟司司長張佔海介紹,2017年海洋經濟發展的總體情況可以概括為穩中向好,結構調整繼續深化。其中海洋第一產業增加值3600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30092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43919億元,海洋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增加值佔海洋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4.6%、38.8%和56.6%。
具體來看,海洋生物醫藥業全年實現增加值385億元,比上年增長11.1%;濱海旅遊業全年實現增加值14636億元,比上年增長16.5%;海洋電力業繼續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海上風電項目也在加快推進,新增裝機容量近1200兆瓦。
顯然,在我國經濟結構面臨轉型調整的階段,海洋經濟無疑將成為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而海洋經濟的巨大發展潛力,也讓眾多沿海省份紛紛提出了海洋經濟的發展路線圖。
據統計,山東、廣東、浙江等地相繼發布了加速推進建設海洋強省、發展海洋經濟的相關方案,涵蓋海洋信息化建設、海洋新興產業等各個方面。據國家海洋局、中國海洋大學共同發布的《2018年海洋經濟藍皮書》顯示,中國沿海地區北部、東部和南部三大海洋經濟圈格局基本形成,重點海洋產業集群初見端倪。
國家海洋局局長王宏表示,到2035年,力爭實現中國海洋經濟總量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15%左右,推動一批涉海企業全球布局,從而佔據全球海洋產業價值鏈的高端。
東亞東協國家加強海洋科技創新合作
日前,2018東亞海洋高峰論壇在青島西海岸新區舉行,來自海內外的上百位海洋領域科學家和企業家,就如何加強海洋科技創新合作、促進共同發展這一主題進行了探討。
作為2018東亞海洋合作平臺青島論壇的重要板塊之一, 新華(青島)海洋經濟指數研究院在此間發布了《2018東亞海上貿易互通指數》,通過建立可量化的評價體系,準確反映了東協與中日韓之間的經貿往來情況。
據介紹,這份指數報告以東亞和東協國家為考察對象,樣本國家包括東亞三國(中國、日本、韓國)和東協十國。
指數報告顯示,2017年,在東亞和東協的13個國家中,中國與其餘各國的海洋貿易互通程度最為緊密,其次是日本和新加坡。在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挑戰下,東亞各國通過加強區域合作以應對外部衝擊。
指數報告認為,雖然當前世界範圍內貿易摩擦不斷增多,東亞地區經濟仍然保持高速增長,海上貿易互通更加密切。中國與東協多個成員國全面實現貿易自由化,日本、韓國重視與東協加強貿易合作,涵蓋東協和中日韓在內的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也將於今年完成談判。
目前,中國正致力於海洋強國的建設,這不僅需要中國自身的不斷努力,與此同時,亦有賴於中國與相關國家的海洋合作。
中國與東協的合作就是睦鄰友好合作的典範,雙方互助合作的腳步從未停止。中國-東協建立戰略夥伴關係15年來,雙邊經貿合作發展迅速:中國已連續9年成為東協第一大貿易夥伴;2017年中國與東協貿易額達5148.2億美元,是2003年的6.6倍。
海洋合作是中國東協合作的一項重要內容,而中國-東協海洋合作的進一步拓展與深化,將成為推動中國與東協關係更為緊密的助推器。
在2018東亞海洋高峰論壇上,國家海洋局局長王宏表示,東亞海洋合作平臺是深化東協與中日韓海洋領域開放合作的標誌性項目,目前已經取得了實質性進展。
據了解,國家海洋局早在2012和2016年就分別頒布了《南海及其周邊海洋國際合作框架計劃(2011—2015)》和《南海及其周邊海洋國際合作框架計劃(2016—2020)》,旨在以平等互利、合作共贏的原則,與周邊國家構建海洋合作夥伴關係,推動項目合作與實施,提升對海洋變化規律的科學認知,增強共同應對氣候變化、降低海洋災害危害、合理開發海洋資源、保護海洋環境、維護海洋生態系統健康、加強海洋管理等領域的能力,促進人類與海洋的和諧共生與可持續發展。
值得關注的是,中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的提出,順應了沿線國家的發展需要,特別是沿線一些國家,因基礎設施短缺,發展面臨瓶頸,而海上洲際大通道的建設及其拉動的貿易和投資、產業以及就業的聯動效應,給參與國家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
青島國家海洋科學研究中心原主任、歐亞科學院院士李乃勝表示,「海水是流動的,海洋設施是連通的,我們共有一片海洋,東亞海岸線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關鍵部分。所以,我們要以科技合作為先導,支撐藍色經濟合作,共同維護這片海洋,把這片海洋打造成一顆世界明珠。」(本版稿件除署名外均由新華社經濟分析師董學清、陳磊採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