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深藍」經濟全面加速

2021-01-13 經濟參考網

  用4D數位化技術模擬的數字海洋、在深遠海建立的海上龍宮、千萬億次每秒的超級計算機………一批海洋黑科技在2018東亞海洋高峰論壇上亮相,彰顯著中國海洋發展的活力。

  在數字海洋、透明海洋等新興技術的推動下,我國海洋產業正從傳統產業轉變為向科技要潛力、向遠洋要資源、向業態創新要未來的創新性產業。

圖為「大洋一號」起航執行中國大洋第48航次科學考察任務。記者 李紫恆 攝

  科技為海洋經濟提供有力支撐

  近年來,我國正加速海洋科技創新,快速挺進「深藍」。

  在近日舉行的2018東亞海洋高峰論壇上,中國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主任於洪軍說,中國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已構建了系列化水下運載器,包括「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海龍二號」無人有纜潛水器和「潛龍一號」無人無纜潛水器等,幫助科學家進入深海、探測深海。

  今年5月,我國自主研製的4500米載人深潛器「深海勇士」號,迎來迄今年齡最大的乘客。82歲的中科院院士汪品先,乘坐「深海勇士」號下潛到1400餘米的深海,發現了冷泉生物群和冷水珊瑚群,為全面認知南海深部提供了嶄新的材料。

  據了解,「深海勇士」號國產化率達到95%,成功實現了潛水器核心關鍵部件的全部國產化。與國際同類潛水器相比,在電能、潛浮速度、聲學通信和自動控制方面擁有獨特的優勢。

  事實上,人類走向海洋的每一步都與科技創新密不可分,正是海洋科技的迅猛發展,為海洋探索提供了有力支撐。

  據有關研究顯示,全世界90%的漁業產量來自海洋,全球1/4的生物生產力和1/4的石油天然氣都來自海洋。除傳統資源外,新的資源還不斷發現。

  於洪軍表示,「現在,我國深海技術裝備已基本成形,也有了深海技術裝備研發平臺,從研發到工程樣機,到性能測試、規範化海試,以及技術成果轉化,很多單位都在同時做。」

  從蛟龍到海龍、潛龍再到未來的「六龍計劃」,我國一直沒有停止對深海探索的腳步。目前「蛟龍號」 載人深潛已突破7000米大關,理論上其工作範圍可覆蓋全球99.8%的海洋區域。

  海洋是資源豐富而未充分開發利用的資源寶庫,可持續發展的寶貴財富。隨著大陸架和淺海油氣資源逐漸枯竭,人類勢必將追求能源的目光投向深海。據法國「航海與潛水」網記載,目前全球民用無人深潛器中,90%是石油公司用來找油和氣的,而一些國家也正在開發新能源「可燃冰」。

  目前,發展深海經濟已成為各沿海國家的重要戰略舉措。美國、英國、加拿大、俄羅斯、日本等相繼出臺了國家戰略計劃,加大了對深海科技的投入。而我國撒向深海的巨網也已全面鋪開,《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顯示,海底「可燃冰」勘探開發、金屬礦產資源海底集輸等技術將是我國海洋研究的重點。

  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前景廣闊

  21世紀被稱為海洋世紀,加強海洋的開發、利用和安全,關係到國家的安全和長遠發展,海洋經濟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盛宴。

  對我國來說, 作為一個擁有300萬平方公裡藍色疆域和1.8萬公里海岸線的海洋大國,發展海洋事業大有可為。

  業界認為,與傳統產業相比,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優勢明顯。首先,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在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現跨越式發展方面優勢突出,可助力我國在新一輪世界經濟布局中搶得先機。其次,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具有資源消耗低、綜合效益好、節能環保的優勢,在新能源、新材料領域發展潛力巨大。第三,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能夠吸納高素質勞動力。

  不過,目前我國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由於缺乏統籌規劃,基礎研究比較薄弱,技術儲備不足,仍受到發展實力、客觀條件等因素制約,急需在新時期重點研究與突破。

  以水產養殖為例,我國是世界水產養殖第一大國,但粗放的生產方式帶來了環境、病害等諸多問題。因此,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楊紅生在此次論壇上指出,建設海洋牧場是中國漁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

  「海洋牧場是基於海洋生態系統原理,在特定海域,通過人工魚礁、增殖放流等措施,構建或修復海洋生物繁殖、生長、索餌或避敵所需的場所,增殖養護漁業資源,改善海域生態環境,實現漁業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漁業模式。」楊紅生說:「目前,全國已有64個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取得了較好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

  楊紅生認為,要加強食品安全追溯技術、物聯網和人工智慧技術、牧場管理信息化、生物馴化、自動化採收等技術和裝備的研發和應用,推動海洋牧場從近海向深海拓展。

  而國家海洋局海洋發展戰略研究所研究員劉明也曾撰文表示,未來海洋經濟發展總體向好,但同時仍面臨諸多風險。其中,陸源入海汙染壓力仍然較大,而海洋災害也對我國沿海經濟社會發展和海洋生態環境造成了諸多不利影響。

圖為廣西欽州市龍門港七十二涇內的海上大蠔養殖基地。記者 張愛林 攝

  海洋經濟成經濟新增長點

  藍色的海洋正在孕育更多可能。

  隨著我國海洋科技不斷取得突破,原本洶湧澎湃的大海,變成了潛力無限的聚寶盆。國家海洋局發布的《2017年中國海洋經濟統計公報》顯示,2017年全國海洋生產總值達77611億元,比上年增長6.9%,海洋生產總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9.4%。

  據國家海洋局戰略規劃與經濟司司長張佔海介紹,2017年海洋經濟發展的總體情況可以概括為穩中向好,結構調整繼續深化。其中海洋第一產業增加值3600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30092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43919億元,海洋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增加值佔海洋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4.6%、38.8%和56.6%。

  具體來看,海洋生物醫藥業全年實現增加值385億元,比上年增長11.1%;濱海旅遊業全年實現增加值14636億元,比上年增長16.5%;海洋電力業繼續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海上風電項目也在加快推進,新增裝機容量近1200兆瓦。

  顯然,在我國經濟結構面臨轉型調整的階段,海洋經濟無疑將成為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而海洋經濟的巨大發展潛力,也讓眾多沿海省份紛紛提出了海洋經濟的發展路線圖。

  據統計,山東、廣東、浙江等地相繼發布了加速推進建設海洋強省、發展海洋經濟的相關方案,涵蓋海洋信息化建設、海洋新興產業等各個方面。據國家海洋局、中國海洋大學共同發布的《2018年海洋經濟藍皮書》顯示,中國沿海地區北部、東部和南部三大海洋經濟圈格局基本形成,重點海洋產業集群初見端倪。

  國家海洋局局長王宏表示,到2035年,力爭實現中國海洋經濟總量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15%左右,推動一批涉海企業全球布局,從而佔據全球海洋產業價值鏈的高端。

  東亞東協國家加強海洋科技創新合作

  日前,2018東亞海洋高峰論壇在青島西海岸新區舉行,來自海內外的上百位海洋領域科學家和企業家,就如何加強海洋科技創新合作、促進共同發展這一主題進行了探討。

  作為2018東亞海洋合作平臺青島論壇的重要板塊之一, 新華(青島)海洋經濟指數研究院在此間發布了《2018東亞海上貿易互通指數》,通過建立可量化的評價體系,準確反映了東協與中日韓之間的經貿往來情況。

  據介紹,這份指數報告以東亞和東協國家為考察對象,樣本國家包括東亞三國(中國、日本、韓國)和東協十國。

  指數報告顯示,2017年,在東亞和東協的13個國家中,中國與其餘各國的海洋貿易互通程度最為緊密,其次是日本和新加坡。在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挑戰下,東亞各國通過加強區域合作以應對外部衝擊。

  指數報告認為,雖然當前世界範圍內貿易摩擦不斷增多,東亞地區經濟仍然保持高速增長,海上貿易互通更加密切。中國與東協多個成員國全面實現貿易自由化,日本、韓國重視與東協加強貿易合作,涵蓋東協和中日韓在內的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也將於今年完成談判。

  目前,中國正致力於海洋強國的建設,這不僅需要中國自身的不斷努力,與此同時,亦有賴於中國與相關國家的海洋合作。

  中國與東協的合作就是睦鄰友好合作的典範,雙方互助合作的腳步從未停止。中國-東協建立戰略夥伴關係15年來,雙邊經貿合作發展迅速:中國已連續9年成為東協第一大貿易夥伴;2017年中國與東協貿易額達5148.2億美元,是2003年的6.6倍。

  海洋合作是中國東協合作的一項重要內容,而中國-東協海洋合作的進一步拓展與深化,將成為推動中國與東協關係更為緊密的助推器。

  在2018東亞海洋高峰論壇上,國家海洋局局長王宏表示,東亞海洋合作平臺是深化東協與中日韓海洋領域開放合作的標誌性項目,目前已經取得了實質性進展。

  據了解,國家海洋局早在2012和2016年就分別頒布了《南海及其周邊海洋國際合作框架計劃(2011—2015)》和《南海及其周邊海洋國際合作框架計劃(2016—2020)》,旨在以平等互利、合作共贏的原則,與周邊國家構建海洋合作夥伴關係,推動項目合作與實施,提升對海洋變化規律的科學認知,增強共同應對氣候變化、降低海洋災害危害、合理開發海洋資源、保護海洋環境、維護海洋生態系統健康、加強海洋管理等領域的能力,促進人類與海洋的和諧共生與可持續發展。

  值得關注的是,中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的提出,順應了沿線國家的發展需要,特別是沿線一些國家,因基礎設施短缺,發展面臨瓶頸,而海上洲際大通道的建設及其拉動的貿易和投資、產業以及就業的聯動效應,給參與國家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

  青島國家海洋科學研究中心原主任、歐亞科學院院士李乃勝表示,「海水是流動的,海洋設施是連通的,我們共有一片海洋,東亞海岸線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關鍵部分。所以,我們要以科技合作為先導,支撐藍色經濟合作,共同維護這片海洋,把這片海洋打造成一顆世界明珠。」(本版稿件除署名外均由新華社經濟分析師董學清、陳磊採寫)

相關焦點

  • 科技賦能,專業靠譜,深藍保旗下專心保險商城入選「2020中國金融...
    本次論壇以「聚焦新榜樣,論道新經濟」為主題,論壇上,深藍保旗下專心保險商城獲評2020中國金融品牌價值100強, 近日,由中國商報社和市場觀察雜誌社聯合主辦的2020(第四屆)中國金融與投資高層論壇在北京召開。
  • 深藍保旗下專心保險商城獲評「2020中國金融品牌價值100強」
    近日,由中國商報社和市場觀察雜誌社聯合主辦的2020(第四屆)中國金融與投資高層論壇在北京召開。論壇上,深藍保旗下專心保險商城獲評2020中國金融品牌價值100強,同期獲獎者有招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國人民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長江證券股份有限公司等。
  • 深圳全面加速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設
    原標題:勇當尖兵 勇立潮頭深圳全面加速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設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12月28日訊 (深圳特區報記者 秦綺蔚)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的重大歷史時刻,在「雙區」建設縱深推進的關鍵節點,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並發表重要講話
  • 深藍保旗下專心保險商城:提供專業保險管家服務,專業靠譜獲口碑
    近日,2020(第四屆)中國金融與投資高層論壇在北京召開。本次論壇以「聚焦新榜樣,論道新經濟」為主題,在此次論壇上,深藍保旗下專心保險商城獲評2020中國金融品牌價值100強,同期獲獎者有平安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前海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國泰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等。
  • 乘風破浪 亮劍「深藍」
    70年來,在中國共產黨堅強領導下,人民海軍一路劈波斬浪,縱橫萬裏海疆,勇闖遠海大洋,大踏步趕上時代發展潮流,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中央、中央軍委和習主席的親切關懷下,海軍黨委全面貫徹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的根本原則和制度,全面深化改革,全面落實戰鬥力標準,建設發展取得了新進展新進步,開啟了加快轉型、由大向強的歷史新航程,奏響了挺進深藍、走向大洋的時代最強音。
  • 中國巴士「智能網聯」新高度,解密海格客車 「深藍」渾身「黑科技」
    2019年4月16日,蘇州金龍海格客車發布L4級量產無人駕駛巴士Pro-Blue「深藍」。該車應用了海格自主研發的無人駕駛控制器、底盤線控等核心技術,展示了中國商用車在「智能網聯」技術方面的最新成就。
  • 世茂OCEAN X深藍服務獲中國物業服務企業「優質服務體系」大獎
    世茂服務憑藉行業領先的綜合實力和服務水平,獲得「中國物業服務企業「服務力TOP9」」,世茂OCEAN X深藍服務系統獲得「中國物業服務企業「優質服務體系」」,並有上海世茂濱江花園和蘇州世茂石湖灣兩個項目獲得「中國物業服務企業「標杆服務項目」」多項大獎。
  • 兒童電影《淺藍深藍》獲中國電影博物館收藏
    《淺藍深藍》獲中國電影博物館收藏。《淺藍深藍》的導演袁衛東和編劇張馨月、影片中教練的扮演者莫少聰,出品方代表星光公司張兵先生,資深媒體人鍾思潛、中國電影博物館藏品部主任張樹新先生,民建中央宣傳部於國棟處長,北京市婦聯家促會姚燕華秘書長等蒞臨活動現場。兒童電影 一起感受公益的力量由袁衛東導演,張馨月編劇的兒童電影《淺藍深藍》,擁有超強耀眼的明星陣容。
  • 馬偉明:制勝深藍
    在「深藍」領域,馬偉明是當之無愧的國寶級專家。他在艦船動力和電氣工程方面幾十年的艱苦攻關,使我國海軍艦艇擁有了中國人自己設計製造、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中國心」,在電磁彈射、全電力推進系統等先進軍事技術上寫下了中國人的名字,讓我國在這些領域完成了從「跟跑者」到「領跑者」的轉變。
  • 雲貴高原開高鐵加速實現全面小康夢
    (據人民網貴陽7月8日電)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不能少,一個地方也不能掉隊。雲貴高原作為我國少數民族種類最多的地區,由於自然環境原因,晴天一身灰、雨天兩腳泥,交通不便、出行困難,與東部相比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突出,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短板和薄弱地區。貧窮不是社會主義,惡劣的自然環境、原始的交通工具、飢轆的日常生活等等境況,更與小康社會相差十萬八千裡。
  • 《中國加速低碳進程》:加速電氣化與可再生電力可助中國邁向碳中和...
    央廣網上海12月2日消息(記者林馥榆)昨天,彭博新能源財經在上海峰會上發布了《中國加速低碳進程》。報告詳細討論中國邁向碳中和目標的可能路徑,其中包括中國工業和公路交通等領域加速電氣化,並加速部署可再生電源等零碳電源。 「中國經濟騰飛的同時,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也應承擔更多的責任。
  • 走向「深藍」:海洋大省浙江的圖強之路
    2011年,國務院正式批覆《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規劃》,這意味著浙江誕生了首個納入國家發展戰略的規劃。隨後,浙江以此為契機,全面動員部署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建設的各項任務,為建設海洋經濟強國發揮探索引領、先行先試的作用。
  • 青島雙瑞:帶領中國海工產業走向「深藍」
    原標題:青島雙瑞:帶領中國海工產業走向「深藍」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受制於海洋環保裝置領域對企業管理、資金、技術含金量的較高要求,我國從事海洋環保裝置研發生產的企業並不多
  • 「深藍網苑」網連深藍
    「深藍網苑」網連深藍 為滿足官兵獲取資訊、學習娛樂的需求,該支隊於2014年12月底開始建設軍營網際網路吧,2015年2月建成投入使用,取名「深藍網苑」。網吧建築面積950平方米,寬敞明亮。網吧採取無盤網絡系統,共有224臺上網電腦。網吧內設視頻聊天、影視欣賞、學習娛樂3個上網區,另設有休閒閱覽區為官兵提供紙質圖書閱覽等服務。
  • 中國科學技術部解讀部署「深海、深地、深空、深藍」
    信息 中國科學技術部解讀部署「深海、深地、深空、深藍」 中新社發 何衛國 攝     中新社北京7月22日電 (記者 張素)深海、深地、深空、深藍,中國「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要加強這四個領域的戰略高技術部署。22日在北京舉行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中國科學技術部官員作出解讀。
  • 從深藍海底發出的SOS求救信號
    美國獨立戰爭後,這個新生國家很快就派遣了商船奔赴中國廣州,建立起跨太平洋的商貿關係,而美國商船上搭載的貨物就是動物皮毛。20世紀,嚴格意義上講,人類已經很難從各種海域捕殺上述大型海洋動物,除了鯨魚。主要原因是鯨魚很多時間會生活在深海區,而那是捕殺者難以抵達的禁區。當然,在20世紀被捕殺的鯨魚仍然達到了300萬頭之多。
  • 探訪世界最大深海魚場「深藍1號」 自主技術有哪些?
    11個月後,國產化的「深藍1號」由日照市萬澤豐漁業有限公司出資委託、中國海洋大學與湖北海洋工程裝備研究院設計,青島武船重工有限公司建成下水。「深藍1號」網箱周長180米,高38米,重約1400噸,養殖水體5萬多立方米,設計年養魚產量1500噸,是世界最大、我國首個全潛式大型網箱,夏季可沉入黃海冷水團中。
  • 深藍航跡見證中國擔當
    在隨艦執行遠洋護航、出國訪問等任務過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人民海軍為世界和平作出的巨大貢獻—— 深藍航跡見證中國擔當 ■長沙艦代理政委 嚴  冬 看到外籍船舶掛出「感謝中國海軍」的橫幅,所有疲勞頓時煙消雲散 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曾說:「世界上最快樂的事,莫過於為理想而奮鬥。」 17年前,從考上軍校的那一刻起,深藍夢想便紮根在我的心裡。畢業分配時,我毅然選擇到海軍某驅逐艦支隊工作,決心紮根南海、守衛南海、建功南海。
  • 2019中國海洋經濟博覽會圓滿收官!
    10月17日,2019中國海洋經濟博覽會(下稱海博會)在深圳圓滿收官。獻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被譽為「中國海洋第一展」的海博會成功舉辦。舉辦海博會旨在為世界沿海國家搭建一個開放合作、共贏共享的平臺,希望大家秉承互信、互助、互利的原則,深化交流合作,讓世界各國人民共享海洋經濟發展成果。
  • CES首次「線上見」 數字經濟全面發展浪花撲面
    「項目組正積極準備CES的第一次全面數位化展示,屆時的直播環節也將顛覆傳統意義上的發布效果,會根據產品的特色和技術賣點增加相應的特效,給觀看者更直觀的感受。」TCL相關項目負責人介紹。  2020年,遠程辦公、在線教育等新業態異軍突起;進入2021年,雲計算、5G新基建的全面提速,將為數字經濟發展提供更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