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偉明
在軍迷圈裡,海軍工程大學教授馬偉明是個「網紅」。他每次露面,不是有重磅消息公布,就是會從側面爆出不少猛料,引得外媒猜測紛紛。
在「深藍」領域,馬偉明是當之無愧的國寶級專家。他在艦船動力和電氣工程方面幾十年的艱苦攻關,使我國海軍艦艇擁有了中國人自己設計製造、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中國心」,在電磁彈射、全電力推進系統等先進軍事技術上寫下了中國人的名字,讓我國在這些領域完成了從「跟跑者」到「領跑者」的轉變。
20世紀90年代初,在恩師張蓋凡的指導下,馬偉明用僅有的3.5萬元,製造出兩臺小型十二相發電機,在洗漱間改造的簡陋實驗室裡開展研究。6年裡,實驗記錄堆滿了大半間屋子,在對數十萬組數據綜合分析的基礎上,馬偉明和同事們成功研製出帶穩定繞組的多相整流發電機,從根本上解決了「固有振蕩」這道世界性難題。
電磁彈射技術是航母的一項核心技術,美國在這項技術的研製上總共花了21年、耗資32億美元。馬偉明團隊利用在電氣工程裝備研製方面長期的技術積累,成功研製出了小型樣機,拿下關鍵技術。在攻克了基礎理論的難關後,幾年間,團隊在電磁發射技術上取得集群式突破,全面推動了我國武器發展從化學能到電磁能的發射革命。
在該技術的科技成果鑑定會上,一位白髮蒼蒼的老專家撫摸著樣機泣不成聲。曾經,我國海軍從來都是「跟跑者」。1980年,在參觀美國的航母時,「中國航母之父」劉華清將軍留下了那張廣為流傳的照片:64歲的劉華清踮著腳、伸長了脖子聽美方人員介紹,滿臉羨慕。
三十多年後,中國迎來了自己的航母時代。從近海到深藍背後,馬偉明等一批科研人員的默默奉獻,追趕的正是那踮起腳跟的差距。
30年,從5個人的研究小組,到今天百人的研究團隊,馬偉明和同事們日復一日,瞄準的大多是國人尚未涉及的技術「無人區」。而面對成績和榮譽,馬偉明向來都是繞著走。作為團隊的核心人物,馬偉明俯下身子給學生們「打工」,為年輕人出想法、經費、課題,讓他們在重大課題中施展才華,而近10年來,他卻從未在自己領銜的科研成果報獎時署名。團隊培養出的400多名學生,不少已經在國際上嶄露頭角。
用馬偉明自己的話說,他心甘情願「做一匹駕轅拉套的馬」,為了國家利益和國防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本報記者 王家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