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扑而鞭笞天下,威震四海。——《過秦論》
在當今時代,科學技術是一個國家強大的最根本保障,科技不但大大提高國家的生產力,還可以使得一個國家的軍事實力突飛猛進。
因此,我國的穩定和強大需要以國防力量作為後盾,而我國國防力量則需要以科學技術作為後盾,這背後,都要感謝軍事科學家們常年來的默默耕耘。
我國的電磁彈射之父馬偉明院士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通過數十年如一日的辛勤耕耘,終於讓中國也掌握了航母的電磁彈射技術,直接縮小了中國和美國海上軍事實力的差別。
讓中國在和美國的海上對峙中更有底氣,他的獨門絕技——中壓直流綜合電力技術更是可以每天為祖國節省百億元,說他一個人可以頂的上一支軍隊都不為過。
一、陰差陽錯,與電結緣
馬偉明出生於1960年,在高中畢業時剛好趕上了全國恢復高考,他起初填報的大學志願是當時火熱的機械行業。
然而卻被陰差陽錯的調劑到了海軍工程學院的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專業,正是因為這一次調劑,使得他與「電」結下了深深地「緣分」。
大學期間,馬偉明學習十分認真,因為他所在的學院是一個軍事學院,全校上下都瀰漫著勇奪第一的氛圍,同學們討論的最多的也是中國軍事力量的發展,因此,他一直在思考,如何能把自己所學到的知識應用到軍事上來。
大學畢業後,馬偉明被分配到了海軍航空工程學院工作擔任輔導員工作,輔導員本是一個不錯的職業,然而,馬偉明卻認為,自己這一輩子不能只和學生打交道。
因此,他在三年後毅然決然的攻讀了母校的研究生,師從赫赫有名的張蓋凡教授,當時中國海軍進入了快速發展的階段。
他學習的是船舶電氣工程,在研究生期間也表現的十分優秀,因此被學校推薦到了清華大學的電氣工程專業進一步深造,最終獲得了清華大學電氣工程博士學位
二、解決難題,嶄露頭角
在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需要發展潛艇以制衡美軍的海上力量,馬偉明剛好參加到了新型常規潛艇的研究小組當中。
研究期間,小組成員一致認為,中國並沒有獨立生產電機的能力,只得進口十二相整流發電機,這一技術在當時只有美國掌握。
本來就是為了對抗美國才要生產潛艇,到頭來還得找美國買設備,這怎麼可能?於是,馬偉明帶領自己的團隊,投身了發電機的自主研發工作中去。
當年的中國並不像現在一樣富強,國家劃撥的科技經費非常有限,而且實驗場地也非常簡陋,因此,他們只用了3.5萬元的科研經費。
在一個洗手間改造的實驗室裡耕耘了六年,每天都在忙活著分析數據,平均每天都要分析三百多組,六年下來一共分析了十萬組!
在經過無數次的失敗後,中國國產的十二相整流發電機橫空出世,轟動了全世界。
不但如此,中國的十二相整流發電機雖然起步晚,但是卻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發電機,因為它解決了一個世界難題:固有震蕩,連一些外國廠商都開始選擇購買中國更優質的產品。
因為馬偉明團隊啃下了硬骨頭,中國發展潛艇的障礙被徹底掃清,常規潛艇事業突飛猛進,使得中國初步有了在領海之內和美國海軍對峙的能力,大大打壓了美國海軍的氣焰。
三、電磁彈射之父
因為馬偉明團隊的卓越成就,他當選了中國科學院的院士,很快他又接到了國家的重任——發展電磁彈射技術。
電磁彈射技術是利用電磁的能量推動被彈射物體,如果這個技術裝載到航空母艦上,它將大大縮短飛機起飛所用的時間,可以迅速實現戰力的最大化。
雖說蒸汽彈射技術也可以達到類似的效果,但是卻因為燃料需求量大,汙染嚴重,而且佔地空間過大,清理維護成本過高等原因,被國家廢除。
據悉,每次維修這樣的設備,需要500人的隊伍,如果在戰時出現了故障,這將是致命的,因此,國家才鐵了心要直接發展電磁彈射技術。
然而,當時全世界只有美國掌握了這一項技術。
當年,美國科學家用了21年,32億美元開發出了這項技術,直接使得美國獲得了無可匹敵的海上霸權。
中國雖然也能提供同樣力度的財政支持,但是國防任務的緊迫不容許馬偉明院士有21年的時間,因此,馬偉明肩上落下了沉重的擔子,甚至許多同行都勸說他不要接這個任務,實在是太難了。
然而,馬偉明在技術攻關期間,夙興夜寐,對於一些激進的實驗方案,他主動承擔風險,帶領團隊在一個接一個的問題上披荊斬棘,乘風破浪。
最終,馬偉明院士僅用了幾億元人民幣的科研經費和10年的時間,就掌握了電磁彈射技術,無論是資金成本還是時間成本都大大低於美國,中國正式成為了世界第二個擁有電磁彈射技術的國家。
馬偉明本人也被網友親切的稱為「中國的電磁彈射之父」。
這一嶄新的技術預計將搭載到下一代的新型航母上,這將使得中國在南海之內所向披靡。
四、心繫西部,節流開源
我國的西部是相對較為貧窮的一個地方,國家時時刻刻都在牽掛著帶動西部的經濟發展,馬偉明也不例外。
過去,向西部輸電多採用的是中壓交流綜合電力系統,不但體積龐大、效率低下,而且穩定性也不是怎麼的好,大大制約了西部地區的工業發展。
於是,馬偉明團隊研發出了中壓直流綜合電力系統,直接將電力傳輸設備的體積和重量大幅縮小,而且還提高了工作效率以及供電穩定性。
這相當於直接解決了西部供電的幾大痛點,如果可以成功投產,有力的推動了中國西部地區的工業化開展。
事實也果真如此,我國的西部地區幾乎已經全面改用了馬偉明院士的中壓直流電系統,供電能力和穩定性都大幅增強,為他們當地的人民生活和經濟發展注入了不竭的動力。
結語
曾有美國媒體評價馬偉明院士:「一人能抵十個師。」足以證明美國人對於他又愛又恨的態度,過去,馬偉明到美國做交流學者時,美國當局多次派人前來,使用重金挖掘他到美國任職。
然而,馬偉明卻斬釘截鐵的說:「自我出生的那一刻,我就永遠只是中國人。」
馬偉明是一個真正言行合一的漢子,他的科研成果全部用來為祖國效力,報效祖國,服務人民更是他心中永遠不會改變的信仰。
而名利雙收的馬偉明院士繼續奮戰在科研的以前,為國為民攻克一個接一個的難題,真可謂是國士無雙。
美國怎麼都想不明白,為何重金挖不走馬偉明院士,因為,他的科研成果為祖國帶來的貢獻是無法用金錢衡量的,祖國和人民對於馬偉明院士的愛也是金錢無法衡量的。
參考資料:《過秦論》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