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剖魚發現1米多長寄生蟲 頭會變形可伸縮(圖)

2021-01-17 中國新聞網

  買鯽魚的是住在松合社區過渡房的姜阿姨,昨天一大早,她去灣南菜市場買菜,像往常一樣挑了兩條鯽魚回家。「鯽魚價格便宜,處理起來方便,所以我家經常買。」

  上午10點多,姜阿姨準備午飯,開始處理鯽魚,當她剖開第二條魚的肚子,撈出內臟時,發現內臟上繞著一團白白的東西。

  「這條鯽魚一斤多重,外表看上去和別的沒什麼兩樣。買過這麼多魚,從來沒見過魚肚子有這東西,仔細一看,竟然還是活的!」姜阿姨嚇得把殺魚刀一扔,慌了手腳,找來鄰居。幾個人盯了半天,也不知道那是什麼。

  記者到姜阿姨家時,門口的空地上圍了七八個人。盆子裡,魚內臟被那個白白的東西緊緊纏繞,一頭還會變形,伸長或收縮,看得人毛骨悚然。幾個阿姨嚇得碰都不敢碰。一位大哥膽子比較大,把它從內臟中繞出來,往地上一放,足足有1米多長、1釐米寬,形狀很像寬麵條,邊沿會慢慢地變成木耳狀。

  隨後,記者從網上了解到,那個東西很可能是舌狀絛蟲,也就是俗稱的麵條蟲。舌狀絛蟲的裂頭蚴通常寄生在鯽、鯉、鰱、鱅等魚的體腔,使寄主腹部膨大。這些絛蟲和魚的內臟緊密交錯,使消化道性腺、肝、脾等內部器官受壓迫,正常機能被破壞,最後會讓魚體瘦弱甚至死亡。麵條蟲的蟲卵是通過水鳥的糞便排到水中,在水中生長,被魚吞食寄生在魚體內,繼而生長。

  姜阿姨一聽說是寄生蟲,直說太嚇人,把兩條魚都扔掉了。「我們這兒家家戶戶都買鯽魚,這下以後誰還敢吃魚啊。」

  提醒

  買魚最好自己殺,肉食要煮熟煮透

  開發區食品安全辦公室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魚身上是否有寄生蟲跟很多方面如魚的品種、生長環境、寄生蟲防範措施等都有關係。如果魚吞食了感染有寄生蟲的水蚤、生活水域中有寄生蟲存在等情況,都可能讓魚感染到寄生蟲。

  魚體內有寄生蟲的情況比較常見,而且寄生蟲可大可小,如果是蟲卵,肉眼很難看到。

  買魚時,要注意魚身上有沒有紅點,腹部有沒有異樣腫大,魚鰭、眼睛等部位是否有異樣,如果有,說明可能有寄生蟲。如果像姜阿姨這種發現魚肚中有「活物」的情況,為了安全起見,還是不要食用。

  記者查詢了有關資料,市民可這樣來防範食物中的寄生蟲:

  1.挑選食物時,死的蟹、魚、蝦、甲魚等不能要。買魚時,最好買活的回家自己處理,這樣也容易發現。

  2.儘量不要吃醉蝦、醉蟹。另外,螃蟹長毛的腳,吃之前一定要用刷子刷乾淨。小龍蝦最好不要吃頭部。

  3.煮熟是殺死寄生蟲最好的方法,吃生冷魚類、肉類和煎烤食物要適可而止,或儘量不吃。魚以及其他水產品或牛、羊、豬肉,燒透煮熟為好。

  4.要注意廚房衛生狀況,砧板、刀具要做到生熟分開,避免汙染熟食。

  連結

  這些水產,易長寄生蟲

  魚、小龍蝦、田雞、甲魚、螺、蟹等都是寄生蟲最容易藏匿的。因為吃了有寄生蟲的食品後致病的新聞層出不窮,所患的病更是千奇百怪,比如上個月末,遵義市一個小夥子因為長期吃田螺,患了寄生蟲病,全身發綠。

  這裡,記者列出了幾種寄生蟲偏愛的水產。大家在享受美食時,切記小心為上。

  大閘蟹、小龍蝦:肺吸蟲

  眼下正是大閘蟹「橫行」的時節,膏正滿肉正肥。需要注意的是,大閘蟹的鰓位於頭胸部兩側俗稱「蟹胰」和長毛的腳這些部位都有可能存在寄生蟲。小龍蝦因為生活水質較差,體內也有可能寄生肺吸蟲。肺吸蟲一旦寄生於人的肺部,輕者可表現為咳嗽、胸痛、咯血,嚴重的可能引起肺部大出血,使器官阻塞,導致死亡。

  生魚片:肝吸蟲、異尖線蟲

  魚片切薄,蘸芥末生吃,已經成了很多人喜歡的美食。深海魚如三文魚、大馬哈魚、金槍魚、鱈魚等,都是異尖線蟲的宿主。而像麥穗魚以及經常用來冒充三文魚的虹鱒等淡水魚體內常常寄生肝吸蟲。

  用餐者如果感染異尖線蟲,會出現劇烈的腹痛或過敏等反應。肝吸蟲主要寄生於人體肝膽管內,損壞人體肝部,患者常感肝部疼痛、腹脹、腹部不適,檢查時可查出肝功能異常。

  螺:廣州管圓線蟲病

  管圓線蟲幼蟲長期在某些陸生或水生螺體內發育。有人為了貪食鮮嫩,只是開水汆一下即食,人若生食或吃了不熟的螺肉就可能被感染管圓線蟲。

  一旦感染了管圓線蟲,它就會在人體內遊走,鑽入腦部,病變集中在腦組織,除大腦及腦膜外,還包括小腦、腦幹及脊髓等處。輕者臨床症狀為頭痛、頭昏、噁心、嘔吐,嚴重的會發生休克、狂躁甚至死亡。

  田雞:裂頭絛蟲

  田雞體內可能含有大量的裂頭絛蟲的幼蟲,這些幼蟲一旦進入人體後,容易寄生於軟組織及內臟。它們具有極強的活動能力。如果寄生在要害部位,會引起失明、癱瘓、抽搐、癲癇發作等併發症,嚴重的還會引起死亡。(記者 王舒暢)

相關焦點

  • 魚腮和魚身長滿「白珍珠」? 原來竟是寄生蟲!
    原標題:魚長「白珍珠」? 竟是寄生蟲! 魚內的白色異物   7月6日,市民康女士反映,其在市中心城區水溝前菜市場買了一條鯽魚,發現魚鰓和魚身有許多白點   6日上午,康女士前往水溝前菜市場買菜,路過魚攤時便買了一條鯽魚,並讓攤主剖好,康女士一回家就把魚放進冰箱保鮮層。「晚上做飯時把魚拿出來清洗,發現魚鰓裡有很多米白色的疙瘩。」於是,康女士摳下幾顆一看,只見這些白色顆粒突然變長,並蠕動起來,原來是一條條小蟲子。康女士和其丈夫非常驚訝,「以前從來沒碰過這樣的情況」。
  • 嚴重可致癌!深圳女子體內取出「活蟲」 醫生:因愛吃魚生
    體內突然發現異物竟然是生魚片中的「寄生蟲」就在術後第三天,一次查房過程中,醫生發現程阿姨的鼻膽管管腔中有兩個又扁又小的粉色「肉片」,長度1cm,還在膽汁之中還會自由伸縮。遇到這樣的情況所有醫生都高度警惕——程女士很可能不是單純的膽囊結石,而這個會伸縮的「肉片」極有可能是一種寄生蟲。如果是這樣患者便可能因為死去的寄生蟲屍體,形成患者膽囊內的結石,結石落入膽總管,造成後續一系列的表現。
  • 野釣釣回大鯽魚,卻在魚尾發現寄生蟲,這樣的魚能吃嗎?
    今天出行釣魚,回來剖魚時,發現魚尾巴上面,有紅色的蟲體,看起來很像寄生蟲,還不停的動。由此可見,現在的水質也是越來越差了,我們都需要提高環保意識,這麼大的寄生蟲,吃下去非跑醫院不可。趕忙放下手中的活,去網上查閱一番,查到這種寄生蟲叫水蚯蚓、赤線蟲,多生活在排放汙水或廢水的臭水溝中,它們習慣把一端固定在汙泥中,一端伸出汙泥,一旦遇到驚動,便會馬上縮回汙泥中。一般有水蚯蚓出現的地方,水質汙染都比較嚴重,還攜帶大量細菌,食用後多會造成腹瀉等症狀。在網上看過後,還嚇我一生冷汗,聽說寄生蟲很怕高溫,我便用高溫烘烤,不信還烤不死你。
  • 女子買來鯽魚煲湯 魚肚裡竟掏出40釐米寄生蟲
    (原標題:女子買來鯽魚煲湯 魚肚裡竟掏出40釐米寄生蟲)去市場買魚煲湯蒸魚,是廣東本地街坊經常會去市場做的事。來自增城的馮女士,最近就發現,買回來的鯽魚裡面有問題,而且還相當之嚇人。爆料人馮女士說:「當天下午4點多,我去買了一條魚回來,就發現裡面有像麵條長的蟲,無端端拉出兩條這麼長的蟲子,我剛開始以為是麵條來的,但拉出來之後,發現蟲子是會動的,自己在動,白色的像波浪狀。」從馮女士拍攝的圖片和視頻看到,魚肚子裡共有兩條寄生蟲,一條長達40釐米,一條長20多釐米,形狀像麵條,還會蠕動。
  • 生吃虹鱒,到底會不會遇到寄生蟲?遇到了該咋辦?
    也就是說,本次檢測並沒有排除虹鱒感染裂頭絛蟲的風險。而裂頭絛蟲屬於較「抗凍「的寄生蟲,通常的冷凍處理可能無法保證100%的殺滅,為安全起見,在魚體中發現這種蟲後一定要將魚煮熟處理再食用。被裂頭絛蟲(Diphyllobothrium sp.)侵染的虹鱒魚案例。黃色部分為其裂頭蚴蟲態。
  • 嚴重可致癌!女子體內取出「活蟲」,只因平時愛吃這道菜……
    本以為程女士這樣就可以康復萬萬沒想到,手術後第三天醫生又在程女士的身體裡有了新的發現!體內突然發現異物竟然是生魚片中的「寄生蟲」就在術後第三天,一次查房過程中,醫生發現程阿姨的鼻膽管管腔中有兩個又扁又小的粉色「肉片」,長度1cm,還在膽汁之中還會自由伸縮。
  • 觀賞魚被錨頭蚤寄生怎麼辦?可惡的寄生蟲,我用可愛的方法來消滅
    歡迎朋友們再一次回到這個有點不一樣的觀賞魚專欄,我就是那個魚和熊掌已經兼得的譁仔。今天譁仔來聊聊可惡的寄生蟲。在觀賞魚領域,大多數寄生蟲是肉眼不可見的,即使是個別可見的外寄,也大多是謹小慎微地活著,免得成為觀賞魚玩家的眼中釘。
  • 醫生從男子鼻中拉出1.5米長寄生蟲 畫面相當可怕(圖)
    食用肉類務必烹煮成熟食,否則將有罹患寄生蟲的風險。近日國外瘋傳一段視頻,畫面中一名男子在診所就醫,一位醫生拿著拿著工具從病患鼻子中,夾出一條長達約1.5米長的寄生蟲,畫面相當可怕。
  • 男子肚中「養」了條5米多長的蟲子 或因吃這種食物
    後經檢驗,發現周先生體內可能寄生著一條蟲子。昨天,在省市三級疾控工作人員的指導下,周先生服下南瓜籽、檳榔湯和導瀉藥物後,排出一條5.2米長的絛蟲。結果顯示,「竹節」為一種巨大的腸道寄生蟲——帶絛蟲的孕節(裡面有蟲卵)。而讓周先生感染這個寄生蟲的最大可能,就是五個月前的那塊牛排。  有的絛蟲可以長到8米  「生的牛排中含有帶絛蟲的幼蟲——囊尾蚴,進入人體後六到八周即可長成成蟲。」倪慶翔稱,帶絛蟲分豬帶絛蟲和牛帶絛蟲。豬帶絛蟲的成蟲可達2~4米,而牛帶絛蟲則能長到4到6米,甚至8米。
  • 女子從10歲起常年吃生豬肉 全身長滿寄生蟲(圖)
    原標題:23女子常年吃生豬肉 全身長寄生蟲 據央視官方微博報導,婷婷(化名)全身多處不明原因疼痛,醫生檢查發現,婷婷是囊蟲感染家人稱,家裡殺豬,最嫩的肉都直接蘸料生吃,婷婷從10多歲開始吃生肉,沒想到因此感染寄生蟲。 特別提醒:一般情況下,大多數肉類、海鮮中帶來的寄生蟲,都屬於蛋白質,大多數可通過高溫消滅。醫生建議,在食用肉製品時應儘量加熱,以防止寄生蟲的感染。 人食用「米豬肉」後,體內會滋生寄生蟲,也會排出一部分蟲卵。用糞便去澆灌蔬菜,蟲卵會進入蔬菜,清洗不乾淨則可能再次進入人體。
  • 深海「四眼魚」多長兩隻眼 360度無死角偵探(圖)
    原標題:深海「四眼魚」多長兩隻眼 360度無死角偵探(圖)   一種名為「南非透吻後肛魚」的深海魚種擁有4隻眼,可利用類似鏡面成像方式360度環視四周。   中新網3月26日電 據外媒25日報導,深海魚為便於捕食,魚眼多數長在頭頂。
  • 女子吃鄉村基吃出可疑物體 疑為寄生蟲
    女子吃鄉村基吃出可疑物體 疑為寄生蟲 受訪者供圖    前天下午4點30分左右,朱女士在鄉村基北城天街店點了一份18元的雙椒蒸魚飯,可吃著吃著,她發現一條長約5公分的粉紅色線狀物體
  • 過嘴癮先要防寄生蟲
    近日,國家食藥監總局發布了鮮活淡水魚的消費預警提示,建議消費者切記不生吃淡水魚,烹飪時要燒熟煮透、徹底殺滅寄生蟲,降低感染寄生蟲的風險。  消費者要如何選購鮮活淡水魚呢?  魚作為優質蛋白質的良好來源而成為餐桌上常見的美食。一般來講,可分為淡水魚和海水魚。淡水魚是指生活在鹽度低於千分之三的內陸淡水中的魚類。
  • 吃魚要小心!女子買回家的魚嘴裡藏"怪物"(圖)
    一位女網友發文稱,在幫媽媽處理剛買回來的金線魚的時候,竟然在魚嘴巴內發現一隻奇怪的生物,外觀類似縮小版的大王蟲,也有點像蟲蛹,模樣噁心。網友好奇:這究竟是什麼生物?網友們看完後紛紛留言表示那是舌頭上的寄生蟲。也有網友表示這是「縮頭魚蝨」。
  • 女子常喝未煮開山泉水被感染 左腿包塊取出寄生蟲
    女子常喝未煮開山泉水被感染 左腿包塊取出寄生蟲 2015-04-29 15:15:18來源:南方日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孫靜波   經過辨認,醫生發現,這條活蟲是曼氏裂頭蚴。而由於周大姐有愛喝山泉水的習慣,醫生為她繼續檢查,在肝臟也發現了寄生蟲的蹤跡,目前正為她進行藥物驅蟲。  左大腿長8釐米寄生蟲  46歲的周大姐是常平人。5年前,她無意中發現左大腿有一個包塊,當時約黃豆大小,因不痛不癢,一直沒有理會。
  • 漁民撈上條怪魚,長兩米有頭無尾!
    4月27日晚上7點左右,浙奉漁13035號漁船在東海作業時,意外捕獲一條兩米多長的大魚。據漁民介紹:這條魚長相很詭異,身體後半截在背鰭與臀鰭之後戛然而止。整個身體看起來像是只有魚頭,沒有尾巴。當然,這也難不倒見多識廣的漁民。後被證實,這是一條成年「翻車魚」。
  • 一家人聚餐,被幾條魚嚇得魂飛魄散!
    足足有1米多長、1釐米寬的絛蟲 鯽魚肚子裡的絛蟲怎麼來的 買魚最好自己殺 肉食要煮熟煮透 魚體內有寄生蟲的情況比較常見,而且寄生蟲可大可小,如果是蟲卵,肉眼很難看到。
  • 春季寄生蟲大爆發,觀賞魚也要防蟲,不然會成為魚缸殺手!
    春季寄生蟲大爆發,觀賞魚也要防蟲,不然會成為魚缸殺手!春天,萬物復甦,冬天因氣溫降低的各種寄生蟲也紛紛活躍了起來,不僅是貓貓狗狗容易得寄生蟲,就連魚缸裡的魚也不能倖免。原生蟲大家應該不陌生,小瓜蟲就是其中的一種,而魚類最容易感染的便是斜管蟲和車輪蟲,絕大多數魚類原生寄生蟲都是這兩種蟲,魚的各個部位都容易發現他們。而魚類感染的蠕蟲有指環蟲和三代蟲,這種蟲多寄生於魚鰓,對魚的呼吸會造成很大的困擾。而最後一種節肢動物門,魚類當中以錨頭蚤、魚蝨和中華蚤,這些寄生蟲會寄生在各種魚類與外界接觸的地方,每年都會造成大批量養殖魚死亡,觀賞魚也無法倖免。
  • 剖好的魚蹦出油鍋了!
    剖好的魚蹦出油鍋了!有時候,做飯會遇上這樣的廚房事故——這明明是一條剖好的魚,為什麼還能蹦出鍋? 神經系統沒被破壞 講道理,「殺魚」其實不能算殺,大多數情況下,只是用刀把魚拍暈了然後再取出內臟。這時候,魚的神經系統(脊髓、腦部)仍然存在,它的脊髓非控制神經反射仍能發生。而開頭的這一張動圖裡,魚的翻滾是主動應激而不是被動反射,證明在此過程中魚還是「活」的。因此,這條魚在鍋裡的抽動是建立在一個完整的高級反射,大致過程是這樣的:感受器感受到熱 → 信號傳遞到腦 → 腦覺得「天啊這麼熱,我鬧不住啊趕緊跑!」
  • 科學家發現一條魚有兩張嘴 「吸血鬼」寄生蟲...
    科學家發現一條魚有兩張嘴 「吸血鬼」寄生蟲偽裝成舌頭  Emma Chou • 2020-08-13 17:40:13 來源:前瞻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