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頭環青書院
書院是中國古代文化教育機構,由官私二方創辦。據鄧洪波教授所論,一般說書院始於唐代。然而,最早有民間 「光石山」書院,約建於南北朝時期;唐玄宗時期有官方麗正書院、集賢書院。書院體制完善於兩宋,正式的教育制度則由朱熹創立,朱熹的《白鹿洞書院揭示》成為天下書院的共同準則。
歷史上著名的書院有嶽麓書院、白鹿洞書院、嵩陽書院、石鼓書院、鵝湖書院等。書院講學一直由唐宋而至元明清。私家書院一般都由紳商自行籌款,於山林僻靜之處建學舍,或置學田收租,以充經費。
我縣教育始於西晉立縣,唐開元年間又執行鄉裡置學的敕令,學術大盛於宋代。從北宋創建會文書院開始,曆元明清,書院代有興廢,直至清季科舉廢,罷書院而改名學堂。
據民國《平陽縣誌》統計,我縣書院宋代有會文書院、朝陽書院;元代有交川書院;明代有正學書院、東湖書院、魁峰書院;清代有昆陽書院、崇正書院、龍湖書院、逢源書院、吾南書院、文溪書院、星巖書院以及環青書院。
一、環青書院由來
水頭環青書院得以創立,歸功於乾降年間平陽縣令何子祥。何子祥(1707-1770)字象宣,號蓉林,福建平和人。他是乾隆十六年(1751)進士,乾隆三十年(1765)至乾隆三十五年(1770)連任平陽縣令,政聲卓著,殉職任上。
環青書院創立,緣於一場官司。乾隆三十二年(1767),北港(水頭)紳士施廷東,控告外來僧人侵佔水頭安境寺寺產以及「第一山房」房產田地。
第一山房正向有安境禪堂。乾隆三年(1738)颱風經過水頭,安境禪堂和第一山房均遭毀滅性破壞。此後,寺田被僧敗光,寺院廢棄、寺僧外逸。貢生方步青等捐資贖田二十八畝,重建山房和寺院,並禮請僧人祖蓮住持安境寺。寺院主持經三傳,剩下一位年僅十二歲名叫文亮的小僧。
有一天,外地僧人忽然來到安境寺,想把山房和寺院佔為己有。外僧意圖不是為了興盛寺院弘揚佛教,而是貪圖這裡的財產。於是,施廷東等把外僧驅逐出境,並向何縣令做了呈詞。
何縣令久悉第一山房名稱。他曾從道士口中得知,南雁蕩山風景絕秀,林康山距南雁僅十裡,山中有第一山房,「幽雅靜深,隔斷紅塵」。學子在山房中弦歌諷誦,山鳴谷應,書聲琅琅如奏鈞天之樂,讓人怡心傾慕。
於是,何縣令做出判決:寺產歸僧,山房歸紳。因文亮年幼,寺產暫由施廷東代理,俟其年長歸還;山房屬產收租為諸生膏火費。
二、書院規模與周遭景致
第一山房於康熙年間由北港士紳等公同創建,匾額則由康熙五十年任平陽縣令的王元位(字揆生,江蘇吳縣人)書寫。何縣令判下呈詞後,認為山房如今已破敗坍塌,不能與此方山水相稱。他有心再次修建,想物色一個適當人選。貢生施士江(廷東父)自告奮勇,願意承擔這事。於是,他帶頭募捐,設功德簿,立規劃圖。書院總體規劃為:後造樓,中造講堂,兩廂為直舍,可容納學生五、六十人。擬漸次置產,延請名師講學,期望改變北港士習學風,弘揚竇燕山教子故事。
何縣令初疑施氏規划過大,無法完成。然而,數月之後,施士江把書院繪圖以呈,則工程已告竣。
何縣令大喜過望,「按圖索驥」,看到山房處於叢嶺包圍之中,四山濃翠,天罩一方。樓閣之秀麗,廊舍之宏敞,皆今勝於昔。於是,他把「第一山房」更名為「環青書院」。何縣令還抱著達觀的態度,不以僧儒相鄰為礙。他認為韓愈當年闢佛,仍和大顛和尚為友;儒佛亦有相通之處,「理至是處,不以人分」。晨鐘暮鼓,可借為提策之資,亦足發人深省。
今人登林坑山安境寺者,懵然不知山有雅名,更不復知有第一山房和環青書院之名。當年,何縣令按圖寫序,為今天林康(坑)山周遭景致留下生動而可貴的山名。
環青書院正西向,因山如雄獅,命名為「大獅山」;東向,圓淨秀麗,造型生動而朝大獅山者,則為「球山」;東南向數峰,姿勢踴躍奔放,如與大獅山爭此球者,則為群「小獅山」。東北向,有山橫亙,則為一字「文星山」;正南向,山如立屏,則為大「錦屏山」。
錦屏山旁邊有嶺,循嶺則可到達嶺腳平地,平地有溪,溪邊建有「魁星閣」,以鎮水口。溪源則從北山岙而來,清流見底,中有萍藻芬菲。視野之內,山下稻田一片,溪流屈曲,上架二石橋,有古道通往寺院。安境寺建有大殿,以供三寶。前為臺門,左有古井,井旁有坎,坎直下有門,由此門而達環青書院。書院與寺院的地理分限,則以坎下書院之門為界。
三、安境寺及環青書院遺址現狀
由於滄桑變幻,社會巨遷。關於安境寺以及環青書院的「先世今生」,民國《平陽縣誌·學校》也有比較詳細的記載,曰:「環青書院在四十四都(屬宰清鄉)林康山,清初有第一山房,為邑令王元位所額,南為安境寺。乾隆三年颶風,寺與山房俱圮。寺產為僧蕩盡。邑人方步青為贖產,兩復之。有外僧來佔其地,邑令何子祥判產為二,一歸寺,一歸山房。為諸生膏火資,易額曰:環青書院。今廢。產仍歸寺,復為僧蕩(敗光)矣。」筆者按:方步青為乾隆甲戌(1754)歲貢生,北港(水頭)人。
劉紹寬等於民國中期撰修《平陽縣誌》時,環青書院已經無存,安境寺還在,卻是由清光緒年間的僧人素斌重建;書院遺產反歸寺院管理,他們又擔心將被寺院敗光。
筆者對林康(坑)山安境寺地理環境還是相當熟悉的。晨昏之際,風日晴麗,經常從鳳林北路過救恩堂東側拾級上山。山路數年前為塊石碎砌,今改花岡巖鋪路,山腳入口處建有「康樂健身嶺」牌坊。
登山石磴寬長平緩,兩側樹木蓊翳,路旁點綴二三個石亭。山澗下流,鳥鳴泉咽,山花的爍,翠曳風清。將到安境寺處,有人工築壩,瀦水為湖。湖面平時約有二十畝,周植松竹,時見遊人垂釣。再上,就是安境禪寺。安境寺現分新老二處,新寺相對於今天大家見到的大寺院,也顯得相當寒磣,孤零零隻造一個大殿。殿門朝東南,沒有前後進,也沒山門、廂樓、圍牆,佔地包括空地、菜園約五畝,老僧一位。新來年輕師傅法名允接,與之交談,也頗知安境寺和書院歷史。老安境寺處於新寺左後側坎下,低矮平房式構建,有供佛點燭之所,由另一僧人住持,連同空地約佔一畝。平時,安境寺香火不是特別旺盛,僅靠初一、十五維持。經現場勘察,筆者推測,這個老安境寺,應為環青書院舊址大部。
環青書院舊址,雖經三個朝代,約三百來年。但是,周遭景致還沒有大變,憑何縣令當年《第一山房書院序》所開的四至,站在書院舊址上,基本可以認定,書院坐北朝南,面前稍右側就是安境寺,對著南方的大錦屏山;東向,則為圓形的球山;東南向,山形小、山體多,為小獅山;西方,山母大,形肖雄獅,為大獅山;東北向,為書院左後側,則林坑山連綿,為一字文星山。書院左側的古井依然存在,現位於老寺正堂後面;新安境寺廚房後面,又挖了一口井,亦有相當年份,二井都甘甜可口。
何縣令見到的山腳平地、稻田,早己「煙消雲散」,不見蹤影。當年,環青書院旁的山澗水汩汩衝向山腳,和來自北山岙的溪流——應叫「朱官堰」合流,形成水口;並在水口建「魁星閣」以及過溪石橋,早已無存。現在,取替它們是一條寬廣的過境公路——環城北路,以及一幢幢簇新的高樓大廈。還好,鎮政府有個宏大的構想,規劃從外岙口連接鹿角坑、步雲嶺、康樂健身嶺,甚至包括整個林坑山景區在內,建成水頭一個最大公園——城北公園,供人們健身徒步,鍛鍊身體。當然,筆者還有一個私心願,希望看到環青書院重建。
今以拙詩一首結束本文,題曰:「訪環青書院舊址」。詩如下:來訪林坑山,如探疊翠關。湖高絕塵到,峰聳有青環。四季梵聲在,百年書誦刪。莽墟留勝跡,猶待史家攀。
來源:文薈平陽
作者:黃進峰
編輯:洽軒 版式:璆然
責編:陳培勇 審核:劉倫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