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八十年代,香港殭屍片橫空出世,成為港片中一道靚麗的風景線。當時的殭屍片火到那種程度呢?有傳聞道:當時在香港的山頭上,蹦蹦跳跳的全是拍戲的殭屍大軍。作為一個獨特的片種,殭屍片橫跨動作,喜劇,恐怖,驚悚的領域,在當時飽受廣羅大眾的熱愛。為什麼大家愛殭屍片?殭屍片的獨特之處在哪?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從《鬼打鬼》這部經典電影的角度,扒一扒當年殭屍片的輝煌。
本土化的恐怖元素
在《鬼打鬼》中,都在故事基礎上加入了大量本土的恐怖元素,例如民間傳說,小說,鄉野傳聞,民間恐怖故事等。這樣的恐怖元素自帶IP,具有大量的群眾基礎——誰小時候沒聽過來自父母的志怪故事,沒聽過來自坊間的恐怖傳聞?而電影需要做的就是將觀眾心中對於恐怖的模糊印象具象化,呈現在熒幕上。這是繼中國功夫後,又一中國傳統元素被引入電影。
《鬼打鬼》的故事核心是姦夫老爺意圖除掉姦婦的丈夫。在這樣一場追殺戲中,除了傳統的買通官府追蹤,還引入了茅山術中的害人方式。神怪元素的引入增強了電影的靈異氛圍。
鏡中鬼
作為試水的片子,《鬼打鬼》在影片開始加入了全世界人民都耳熟能詳的鏡子靈異元素,在影片中的體現則是鏡子中的鬼怪,在影片開始就勾起觀眾的興趣,並且交代了故事的世界基礎:有鬼,真的。
茅山術的引入
影片中衝突的直接體現在於茅山師兄弟之間的對手戲:師兄收人錢財用茅山術殺人,師弟本著「茅山術是救人」的原則幫扶主角逃脫師兄的陷害。茅山術的引入,讓對功夫片早已審美疲勞的觀眾找到了新的興奮點,也讓傳統武術多了借力點,有更多元化的表現方式。
傳統殭屍的首次出現
借使茅山術,師兄復活了祠堂中的殭屍對付主角。殭屍作為最為具象化的恐怖點吸引了觀眾的注意,而恐怖的外表也增添了電影恐怖的氛圍,使人又害怕又想看。主角與殭屍的鬥智鬥勇是影片的第一個高潮戲,影片借用小說與傳聞中的細節,為殭屍的粉墨登場增添了神秘性。
「一更時分沒有什麼。」
「一敲二更,你就爬上正梁,無論發生什麼事,你都不要出聲。」
「三更會很靜,一到四更,你就躺在棺材下面。」
「五更天都亮啦,天亮就沒事了。」
而殭屍出場的裝束,也統領從此之後所以殭屍片的標準——清朝官服。清朝官服的莊重與嚴肅,配合殭屍僵直生硬的特性,產生了奇妙的反應,增添了恐怖性。而殭屍五感不靈,體不能曲的特點,又增添了喜劇性。兩者疊加,讓人慾罷不能。
傳統功夫的創新表達
在《鬼打鬼》之前武打片紅極香港,而《鬼打鬼》作為以武打為核心的恐怖片,動作設計不可謂不精妙。
在《鬼打鬼》中,最讓人害怕又最讓人想笑的情節莫過於主角張大膽與殭屍的打鬥,由洪金寶飾演的張大膽不僅武術功底了得,還天生長著一張喜劇臉。而殭屍的動作僵硬,打起拳來一招一式,有板有眼卻又讓人忍不住發笑。而武術指導為殭屍設計的動作十分貼切殭屍的特點:動作僵硬,怪力亂神。所以在影片中呈現的武打效果極具真實感,無論是從藝術表現還是專業武術的角度來看,都讓人嘆為觀止。
而在最後一幕請神打架,無論是孫悟空的抓耳撓腮,還是紅孩兒的執槍昂首,動作指導為每個神仙設計的動作都極其符合神仙的性格特點,讓觀眾一看就知道:「就是這個神仙。」導演為武術披上神話的外衣,在短短的幾分鐘打戲中故意而不刻意地切換打鬥風格,可以說是極具創造力。
《鬼打鬼》在播出之後就引起了極具的轟動,武俠,恐怖,喜劇等多樣元素的富集讓這部電影成為了1980年年度票房總冠軍,為殭屍片的井噴打下群眾基礎。而造就香港近十年,100多部電影的殭屍狂潮的,除了它,還有無人不知的經典——《殭屍先生》
下一期,我們就來聊聊《殭屍先生》這部僅有96分鐘的電影,為殭屍片的爆發奠定了怎樣的基礎,開啟了巨大的殭屍片時代。如果你期待接下來的內容,還請支持並關注,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