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電影的類型中,有一種電影讓人既害怕又覺得搞笑,在緊張刺激之餘,還能感受到中國傳統道教文化的博大精深,這就是以林正英為代表的殭屍片,從1936年香港南粵影片出品的《午夜殭屍》到1984年林正英主演的《殭屍先生》,再到2013年麥浚龍拍攝的《殭屍》,我們可以看到這類電影在長達七十多年的時間跨度裡,是如何的演變,融合,形成了一套香港獨有的電影類型,又是在某些因素的影響下開始逐漸走向落寞,成為網絡「大電影」的取材聖地。
殭屍電影的出現,並不是人們憑空想像的,早在清朝乾隆年間,曾寫過美食集的才子袁枚就寫過一本專門記載鬼神怪異之事的《子不語》,被視為上下幾千年來集大成者的殭屍大全,除此之外,在「鐵齒銅牙」紀曉嵐所寫的《閱微草堂筆記》中,對於殭屍的記載也是不在少數,而這更是為現代殭屍片中的一些細節提供了理論上的詮釋。
1922年,德國導演F-W-茂瑙拍攝了《諾斯費拉圖》的影片,他以表現主義的手法,運用獨特的光線,把恐怖氣氛發揮到了極致,影片中的吸血鬼面容消瘦,臉色蒼白,身形枯槁,這也是吸血鬼首次在大熒幕中亮相。
1936年,南粵影片公司拍攝了一部《午夜殭屍》,就此拉開了香港殭屍題材電影的序幕,隨後的40年中,相繼出現了《三千年地底殭屍》,《湘西趕屍記》,《屍變》,《鬼屋殭屍》,《殭屍復仇》等與殭屍有關的影片,這些電影從本質上看,在情節,邏輯設定上,還是對於同一時期西方吸血殭屍片的追逐和模仿;1949年4月,香港發起了第三次電影清潔運動,尚處於萌芽時期的殭屍類電影被劃分到宣傳封建迷信的類別中,導致香港殭屍電影的類型成長進程一度中斷。
建國以後,香港迎來了一波武俠電影的浪潮,僅1949年至1959年這十年時間就拍攝了297部武俠電影,在這樣的背景,殭屍電影以武俠,功夫片的形式開始「借屍還魂」,1974年,香港邵氏公司和英國鹹馬公司合作拍攝的一部《七金屍》就是典型披著「殭屍「外衣的功夫片;在同一時期,功夫片開始加入一些喜劇元素,比如李小龍的《猛龍過江》中,就有因為語言交流的不通而鬧出的一系列笑話,特別在1978年,由袁和平擔任導演,成龍主演的《蛇形刁手》,將功夫和喜劇的元素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開創了香港功夫喜劇的先河。
這樣的背景下,出現了《茅山殭屍拳》,《鬼打鬼》等影片巧妙地將功夫喜劇元素相結合,不僅打破了萌芽時期的殭屍片少娛樂,重說教的藩籬,更作為一種固定的敘事元素被其後的殭屍片沿用;1982年的《人嚇人》,1984年的《人嚇鬼》等基本上也延續了《鬼打鬼》等風格,整體上以趕屍,道士鬥法等富有傳統文化色彩的行為來結構故事情節,也基本形成了獨特的類型敘事機制,開創了殭屍影片題材上靈異,喜劇,功夫元素融合的先河,並為港產殭屍片類型在不久之後的最終生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