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時間10月12日,戴爾宣布以約670億美元的高價收購EMC。這一收購價格也輕鬆打破了今年5月晶片廠商安華高科技以370億美元收購博通創下的記錄,成為迄今為止科技行業最大的一次收購。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81353.htm與之前行業分析人士預測的大約四五百億美元的收購價格相比,670億美元的收購價格被外界普遍認為偏高。因私有化而欠下過百億美元債務的戴爾,會因為這次收購背負更多的債務,但是戴爾依然義無反顧。
僅僅是為了存儲嗎
在傳出戴爾收購EMC的消息前,據說EMC曾就併購問題與惠普接觸,不過後來因為惠普進行拆分,EMC的嘗試無疾而終。
還記得上一次惠普與戴爾為收購而起的爭執嗎?2010年,戴爾為填補存儲產品線的空白,準備收購當時業內炙手可熱的存儲公司3PAR。3PAR高端存儲的多控技術和精簡配置技術令許多同行豔羨。誰知半路殺出個程咬金,率先發出收購要約的戴爾被惠普截和。惠普以23.5億美元成功收購3PAR,戴爾收取了3PAR支付的7200萬美元違約金終止了原先籤署的合併協議。
雖然在收購3PAR時遭受意外打擊,不過戴爾發展和壯大存儲業務的初衷並未改變。同年,戴爾以9.6億美元收購了另外一家有特色技術的存儲廠商Compellent。Compellent獨特的理念是流動數據。
在戴爾與惠普的這次收購糾紛過後幾年,戴爾董事會主席兼CEO麥可·戴爾(Michael Dell)在參加一次論壇時又談到了戴爾與惠普競購3PAR一事:「惠普的收購報價過高,戴爾中途退出是明智之舉。我們表現出良好的自律,沒有感情用事。」那麼這次戴爾出價670億美元,有沒有感情用事的成分呢?
為了從以PC業務為主轉向提供企業級端到端解決方案,戴爾在過去幾年中進行了大大小小几十次收購,收購涉及的領域包括軟體、數據中心、雲計算、存儲、虛擬化等。如今的戴爾已經擁有了一個比較完善的數據中心基礎架構框架。其中,存儲業務已經十分成熟。戴爾存儲大力倡導的「流動數據」戰略,其實就是脫胎於Compellent。可以這樣說,Compellent的技術精髓已經完全融入了戴爾現有的存儲產品體系中,也成為指導戴爾存儲業務發展的核心思想。
時至今日,還有人拿戴爾、惠普競購3PAR說事,並以此輔證「因為3PAR比Compellent強,所以惠普存儲也強於戴爾存儲」這一論斷。「塞翁失馬,焉知非福」。Compellent這個戴爾當初的第二選擇現在則成了戴爾存儲的中流砥柱。從某種程度上說,戴爾現在的存儲戰略就是圍繞Compellent制定和展開的。
戴爾在收購方面是成功的,且富有經驗,其中最值得其他廠商效仿的一點,是戴爾總能讓收購來的公司很好地融入到戴爾現有的產品、銷售和服務體系中,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儘量減少併購可能帶來的內耗,形成一個整體的解決方案。
從技術和產品來看,Compellent和戴爾是真正的互補。在收購Compellent之前,戴爾存儲一直在中低端市場徘徊,而併購Compellent之後,戴爾進入了中高端市場。不過,從業務體量、市場地位、產品線豐富程度、技術含量等方面綜合來看,Compellent都不可與EMC相提並論。當年,戴爾收購Compellent只是增加了一條存儲產品線而已,即使有收購或整合失敗的風險,頂多影響的是戴爾的一小部分業務。但是今天,戴爾收購EMC一定是影響戴爾公司未來走向甚至成敗的大動作。戴爾收購EMC不容有失。
雖然EMC很早就開始了業務轉型,並且通過不斷收購擴大產品線,旗下擁有存儲、虛擬化、安全、大數據等眾多業務。不過,在大多數的用戶、合作夥伴和競爭對手心中,EMC最強的依然是存儲。看好戴爾收購EMC的人認為,兩家公司在業務上具有互補性。一方面,戴爾因收購EMC進入了企業級基礎架構市場;另一方面,EMC也因戴爾伺服器的加入可以提供「伺服器+VMware虛擬化+企業級存儲」的超強給合。
眾所周知,戴爾一直努力打造端到端企業級解決方案,收購EMC可以彌補戴爾在高端存儲市場的短板,同時提升戴爾企業級端到端解決方案的實力。從解決方案的廣度和深度看,戴爾已經可與惠普、Oracle等比肩。
以前,戴爾在收購一個公司後,通常會在最短時間內將收購的公司整合到戴爾現有的體系中。如果一切順利,戴爾將於明年5月至10月完成對EMC的收購。但從目前情況看,戴爾不太可能短時間內將EMC的產品和銷售完全融入到戴爾現有的體系中。也就是說,EMC仍會保持現在的獨立運營。這與戴爾一貫的收購策略並不相符。
戴爾現在的存儲戰略是「流動數據」,即在恰當的時間將恰當的數據存放在恰當的地方,這與多年前EMC倡導的信息生命周期管理(ILM)是一脈相承。從這一點上來說,戴爾與EMC在存儲的宏觀戰略上是一致的。但具體到產品線,雙方還是有一定衝突,比如雙方的中低端產品就有一定重疊,削減誰,保留誰,戴爾還要再動一番腦筋。
戴爾和EMC在聯合聲明中表示,收購交易完成後,原來由EMC控股的VMware公司將繼續作為一家獨立公司存在。戴爾收購EMC除了可以進一步增強自身在存儲方面的實力以外,更重要的是可以掌控VMware。VMware是虛擬化技術領域的絕對領導者,市場份額超八成。前不久,有傳言說另一家虛擬化廠商,也是VMware的主要競爭對手思傑(Citrix)也在尋找買家,而傳言中戴爾是有興趣的買家之一。現在擁有了VMware,戴爾應該對思傑沒有任何興趣了。
VMware至少可以在兩方面對戴爾現有的解決方案體系給以補充。一方面,在桌面虛擬化領域,戴爾因收購Wyse而豐富了硬體產品體系,現在有了VMware的助力,在桌面虛擬化軟體方面如虎添翼;另一方面,在伺服器虛擬化和軟體定義數據中心方面,VMware的產品是根基,它可與戴爾的伺服器、存儲、網絡等數據中心組件更緊密的結合,為用戶提供一條通向軟體定義數據中心的捷徑。
EMC的問題
EMC真的遇到了問題。今年EMC的股價出現了大幅波動。截至目前,今年EMC的股價累計跌幅已達到13%。EMC今年7月公布的第二季度財報也顯示,其淨利潤也在大幅下滑。EMC因此調降了全年的業績預期。
在過去兩三年中,EMC一直強大的氣場有明顯減弱的趨勢。舉個例子,在今年的VMworld大會上,主辦方按慣例邀請了EMC的相關領導接受分析師的提問。據一位與筆者相熟的分析師事後介紹,當時會議現場幾乎沒有人提問,氣氛十分尷尬。這位分析師一提到這事就搖頭,一方面感嘆EMC競陷入如此尷尬的境地;另一方面也感慨軟體定義的時代正快速到來,傳統的以賣硬體為主的廠商的日子越來越不好過。
EMC的式微有大環境不景氣的原因,也有受新興技術衝擊的原因,更有EMC自身在雲計算時代還沒有找到一條更適合自己的新發展路徑的原因。
最近幾年,存儲市場的活躍度已大不如前。從技術方面看,說來說去,存儲的核心話題只有三個,包括軟體定義、快閃記憶體、超融合。而以前,存儲市場一直是百花齊放的局面,不僅存儲廠商數量眾多,而且每家廠商都有自己獨特的技術,以及特定的應用領域和用戶群。但是現在,由於併購和整合的加劇,存儲市場被少數幾個大廠商壟斷,存儲創新的力度和廣度都在減弱。
進入雲計算時代,傳統的以硬體為核心的市場正受到逐漸興起的軟體定義存儲的強烈衝擊,新舊兩股勢力互相傾軋。作為存儲行業的領軍者,EMC受到的衝擊力之大可能是我們外人無法想像的。舉例來說,EMC長期以來一直是高端存儲市場的標杆,也正因為如此,近兩年EMC在高端存儲市場受到了更加強烈的衝擊。一方面,EMC要應付惠普、HDS等老對手搶班奪權;另一方面,以華為、浪潮、宏杉科技等為代表的中國廠商也在高端市場向EMC正面宣戰。腹背受敵,EMC這艘大船真的陷入了掉頭難的囧境。
EMC缺乏技術創新嗎?不。EMC是業內最早一批推出軟體定義存儲平臺的廠商。在快閃記憶體方面,EMC收購的XtremIO業績也很亮眼。但為什麼EMC的整體業績還是止不住下滑?EMC一直以其獨特的「聯邦制」而深感自豪,但為什麼作為「聯邦」中重要一極的VMware卻經常被曝出與EMC之間的是是非非?
中橋諮詢首席分析師王叢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首先肯定了戴爾收購EMC是雙贏的結果。但她同時又指出,此次收購標誌著存儲作為細分技術的末日。EMC被收購,意味著一個存儲時代的落幕。同時,一個以雲計算、大數據、移動計算、軟體定義為核心的嶄新的存儲時代正緩緩走來。
從表面看,戴爾收購EMC,讓遇到了問題的EMC暫時找到了一個安穩的棲身之所。但是,一個公司發生了問題,尋求被收購就能讓問題一了百了嗎?還是將問題更深地隱藏了起來?想借收購EMC改變自己的戴爾有沒有想好如何突破EMC遇到的瓶頸?能不能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將EMC很好地消化、吸收?
EMC與戴爾的基因不同。說得通俗點,EMC是「高大上」,而戴爾是「草根兒」。戴爾一直想顛覆的就是像EMC這樣的行業規則制定者。顛覆不成就吃掉它,這也是一個辦法。不過如此一來,戴爾的「消化系統」又要經受一次嚴峻的考驗了。
一次讓人意外的收購
戴爾收購EMC,這是一次讓人意外的收購。從收購的流言傳出到如今塵埃落定,各方對戴爾收購EMC一事可謂毀譽參半。有一家自媒體對其2328位讀者進行了一次調查,結果顯示:53%的受訪者表示看好此次收購,同時也有31%的受訪人表示不看好。
國內一家知名IT公司的存儲業務負責人向記者表示:「市值小的公司大量舉債收購市值大的公司,我還是頭一次看到。就好比打工仔零首付貸款買一幢別墅,從此背上一個大包袱,如果遭遇『圍剿』,將會萬劫不復。再說,EMC的市場份額一直縮水,在技術上的領先性也大不如前了。」記者採訪到另外幾位國內存儲廠商的負責人也都表示,不看好戴爾收購EMC。
從去年開始,公司股東、激進對衝基金Elliot Management一直對EMC頻頻施壓,要求公司出售部分業務或對管理層進行調整,以釋放股東價值。也許是出於急於擺脫業務下滑困境的考慮,EMC才和戴爾「閃婚」。《紐約時報》評論說,被收購之後,EMC將獲得片刻的喘息之機。
高盛的分析師西蒙娜·詹科夫斯基(Simona Jankowski)對此次收購有正面的評價。他認為,戴爾與EMC的業務具有很強的互補性。雙方合併將產生一家年營收約800億美元的公司。
「戴爾收購EMC有利於它進入企業級市場,可以更好地整合現有的解決方案。有了EMC的助力,戴爾在高端企業級市場可以與惠普、IBM等分庭抗禮。戴爾收購EMC是明智的選擇。」國內一家存儲軟體廠商的負責人從積極地方面看待此次收購,「收購意味著EMC高端存儲可以平民化,同時也有利於新公司雲計算業務的發展。一方是正在走下坡路的EMC,另一方是想在企業級市場有所作為的戴爾,在雲計時代,兩者的合併可謂抱團取暖。」
戴爾收購EMC後,一艘新的IT航母將正式啟程。但是,從目前情況看,這艘新IT航母在起步階段將遇到非常嚴峻的挑戰,首當其衝的就是裁員。《福布斯》雜誌認為,此次收購將會讓不少EMC公司的高管丟掉工作,取而代之的將是戴爾的相關人員。《福布斯》預測,此次收購可能導致兩家公司員工總數的20%被裁。
近幾年,EMC董事長兼CEO喬·圖斯(Joe Tucci)一直大力推動「EMC聯邦」的建設和發展。所謂「EMC聯邦」,就是以EMC為核心建立起的包括虛擬化公司VMware、大數據公司Pivotal、安全公司RSA、雲端服務公司Virtustream等在內的一個聯盟。聯邦中的這些廠商全是最近幾年EMC收購或投資創立的。這些廠商都是各自細分市場的佼佼者。它們的產品組合在一起構成了完整的軟體定義數據中心基礎架構。與EMC的這種相對鬆散的聯邦制不同,戴爾雖然擁有眾多產品線,但始終強調的是「一個戴爾」,即充分發揮自己的集成和整合優勢,為用戶提供端到端的企業級解決方案。在收購EMC後,戴爾仍然會讓EMC繼續保留這種獨特的聯邦制,還是會實現高度統一的集權管理,現有是一個未知數,也是一個潛在的風險。
一位存儲業內的專家指出,戴爾收購EMC是情理之中。但這種併購會花費兩家公司很大的精力,甚至會傷筋動骨。以前,業界還沒有成功的如此規模的收購案例,所以戴爾和EMC也沒有成功的經驗可以借鑑,只能自己摸索著前進。無論是惠普與康柏的合併,還是Oracle收購Sun實際上都沒有達到1+1〉2的效果。戴爾此次收購EMC能否實現1+1〉2的效果,只能拭目以待。
雖然一些分析師、廠商從他們的角度對戴爾收購EMC給出了謹慎的評價,但是戴爾和EMC的一些合作夥伴、用戶卻對此次收購持積極的態度。
彭博社的一篇報導中引用了美國紐約州一家解決方案廠商Future Tech公司CEO 鮑勃·瓦諾雷(Bob Venero)的評論:「對於戴爾來說,這是一次不可錯過的機遇。戴爾可以建立一套規模龐大的端到端的組織架構體系,更好地支持各類客戶群體,將業務拓展到高端數據中心市場。」
中國石油東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責任公司研究院總工程師賴能表達了對此次收購的看法:「戴爾收購EMC是好事。此次收購可以彌補戴爾在高端存儲上的短板。」
相信戴爾和EMC的整合將經歷一個漫長和循序漸進的過程。Gartner 大中華區數據中心架構與管理首席分析師張瑾認為,戴爾收購EMC對資本市場的影響巨大,對IT市場的影響還要看公司接下來的發展。他同時也指出,這次收購最大的改變是EMC的私有化,但似乎關心這個話題的人比較少。
有些人認為,此次收購是戴爾變相上市。2013年,戴爾花了大力氣,終於成功實現私有化。在私有化後,麥可·戴爾本人曾在多個場合表示,終於可以不用圍著華爾街的分析師轉了,可以將更多時間和精力放在技術創新和客戶身上。私有化後,戴爾在公司戰略的制定和執行方面可以更加靈活,擁有更多自主權。EMC私有化的過程會比較複雜,畢竟EMC還有那麼多「聯邦制」下的公司,每個公司的性質又各不相同。這對麥可·戴爾來說會是一個大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