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母豬在哺乳期間,由於採食量不能滿足母豬自身維持以及哺乳的需要,通常需要動員身體儲備,因此會出現失重。如果出現過度失重,則會影響下一胎的繁殖性能,包括但不限於斷奶到發情間隔延遲、分娩率下降及產仔數下降、窩重下降等。但是導致這一現象的確切機制至今並沒有完全闡明。
四川農業大學與丹麥奧胡斯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對這種現象背後的生理生化機制進行了研究。他們對高失重母豬和低失重母豬的血漿生化指標及奶水成分進行了對比分析,發現母豬失重並非只是掉體重這麼簡單。
他們的研究表明,首先對於仔豬來說,高失重母豬和低失重母豬在帶仔能力方面不相伯仲,兩種母豬所帶仔豬的生長性能並沒有明顯差異,兩種母豬的奶水成分也不存在明顯差異。
其次,在激素方面,高失重母豬的血漿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IGF-1)更低,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21(FGF21)更高。
母豬斷奶後發情的時間取決於卵泡的發育,而卵泡發育受到激素和代謝介質的調節;並且IGF-1的低濃度與卵泡召集、卵泡發育和排卵率的減少存在關聯。
此外,高失重母豬存在嚴重的氧化應激和代謝損傷,血漿生化指標方面有46種化合物存在差異,涉及胺基酸代謝、脂肪酸氧化代謝、核苷酸代謝和膽汁酸合成。
研究人員認為,這些為闡明母豬過度失重導致下一胎繁殖性能下降提供了證據,並且建議在給母豬指定哺乳期及斷奶後的營養策略時可以針對性地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