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評牛頓:為新物理革命做思想理論準備

2020-09-03 外星文明新時代

很顯然,在新一輪物理革命之前,對舊物理的理論進行客觀的評價是尤為必要的。

當然,「宇宙的實在」就是最「客觀的評價」。

那麼,第一個需要客觀評價的就是牛頓的理論。

牛頓

1.牛頓第一定律:孤立質點保持靜止或做勻速直線運動;所謂的「慣性參照系」-正在做勻速直線運動或靜止的參考系就是該定律的推廣。

筆者點評:

宇宙的實在無可辯駁地表明,從微觀的光子,中微子,電子,質子,到宏觀的太陽系,銀河系乃至總星系,皆在做以旋轉軸為參照的渦旋運動,也就是說,渦旋運動是宇宙唯一的運動形式!所以牛頓第一定律,及「慣性參照系」違背宇宙的實在,是不能繼承的劇毒遺產(遺憾的是,愛因斯坦很不幸地繼承了牛頓第一定律和慣性參照系,從而導致他的相對論全軍覆沒)!

所以,筆者認為,在新物理的理論框架中,牛頓第一定律必須毫不猶豫地予以廢除!

2. 牛頓第二定律:物體的加速度跟物體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跟物體的質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筆者點評:

筆者認為,關於「力」的概念,是牛頓的最大貢獻之一:

力→力做功→能量→能量守恆定律,已被證明是顛撲不破的真理。假如廢除力的的概念,那麼能量及能量守恆亦不復存在。

但是,牛頓並沒有解釋:

何為力?力從何而來?

所以,筆者認為,在新物理的理論框架中,不僅牛頓的「力」的概念必須予以保留。而且要為「力」下個準確的定義:

何為「力」?「力」是「場」相互作用的結果。

3. 牛頓第三定律:相互作用的兩個質點之間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條直線上;

筆者點評:

「相互作用」的概念也是牛頓的最偉大的貢獻之一。

筆者認為,在新物理的理論框架中,應該把「相互作用」推廣到宇宙中,即:

宇宙中的一切物質或非物質的存在均處於永恆的相互作用中,簡而言之,宇宙中不存在與周圍不產生相互作用的所謂「孤立體」。顯然,牛頓第一定律中的所謂「孤立體」與牛頓第三定律中的相互作用是相互矛盾的。(遺憾的是,愛因斯坦很不幸地繼承了牛頓第一定律和慣性參照系,從而導致他在廣義相對論中用了沒有相互作用的孤立體而徹底失敗)

4.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

筆者點評:

考慮到宇宙的能量守恆是宇宙的總動能和總引力勢能的守恆,所以,引力及引力勢能是不可或缺的。故筆者認為,在新物理的理論框架中,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必須予以保留,但須對瞬時作用予以修正。

相關焦點

  • 文小剛談物理新革命:萬物起源於量子信息
    凝聚態理論物理學家文小剛的答案是,我們生活在量子計算機裡面。量子信息是真實的,而我們所看到的各種物質、人,都是量子信息的虛擬反映。7月23日,由《返樸》與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聯合主辦,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終身教授、美國科學院院士、本刊總編輯文小剛教授以《物理的新革命——量子信息:物質和相互作用的起源》為題,做了一場人氣爆棚的科普講座。
  • 文小剛:物理學的新革命——凝聚態物理中的近代數學
    事實上,數學的發展常常得益於物理學提出的問題,而物理學的每一次重大革命,則往往伴隨著新數學的引入。《返樸》總編文小剛特為此撰文,回顧歷史上幾次物理學革命,從數學的眼光看待物理學,並闡述凝聚態物理中的近代數學。在他看來,範疇學、代數拓撲等近代數學理論在物理學中的應用意味著,物理學正在進行一場新的革命。
  • 文小剛:量子革命是最不可思議的物理革命—新聞—科學網
    凝聚態理論物理學家、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終身教授、美國科學院院士文小剛的答案是:「我們生活在量子計算機裡面。量子信息是真實的,而所看到的各種物質、人,都是量子信息的虛擬反映。」 7月23日,文小剛(文小剛科學網博客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u/xgwen)做客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帶來了一場題為《物理的新革命——量子信息:物質和相互作用的起源》科普報告。
  • 思想的時代——牛頓、洛克的思想及其生成
    艾薩克·牛頓與約翰·洛克是其代表人物。兩人長期的天才努力最終在17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結出累累碩果,英國甚至西方近代思想和知識的基本框架自此奠定。 《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是牛頓的代表作,其開創性貢獻主要集中在物理學、天文學和自然哲學領域。牛頓因此而成為科學革命的旗手。該書不僅因具體的科學發現而名揚四海,而且對人類思想產生了難以估量的影響。
  • 有人說現代物理已經否定了牛頓,為什麼中學還要學牛頓力學呢?
    首先,現代物理學並沒有否定牛頓。所以中小學(大學也學)還是要學。當然這裡的否定,需要去分析一下。如果要非要去計較結論的精準,那麼牛頓力學就不適用了,要考慮相對論。打個比方,拿人類目前的太空歷程而言,火箭的升空,航空器的對接,衛星的軌道調整,我們用牛頓的理論,就已經是足夠足夠精確了,並不要去用相對論,不然就是複雜化了。如果用精確到後十幾位的圓周率去計算問題,那麼我們的精準度就已經精確到99.9999%。所以說我們依然需要去學習牛頓物理學。
  • 2015湖北高考理綜物理試卷點評(新東方版)
    (新東方版)將在考後第一時間更新,新東方網高考教師針對2015湖北高考理綜試卷也做了深入的點評和解析,各位考生可登錄2015年全國各地高考試題專題查看2015湖北高考理綜試卷答案及點評解析。以下是武漢新東方學校高考物理老師魏文波對湖北省物理試題的解析和點評。   一、難度分析與試卷特點   (一)難度分析   1、今年的湖北高考物理卷 (全國新課標1卷)還是延續了近九年全國新課標卷高考卷的穩定性。
  • 從兩球世界到牛頓宇宙:哥白尼掀起了一場怎樣的科學革命?
    在一定程度上,本文內含的架構更接近於託馬斯·庫恩的觀點——科學革命之起因具有多元性,科學和思想史的結合必不可少[3]。 值得注意的是,我們這裡提到的「科學革命」並非特指發生於哥白尼-牛頓時代的重大變革,而是一種關於科學演進的觀念[4]。一場科學革命完成之後,物理概念、宏大觀念和研究方法將在一個超越性的世界觀中被重塑。這意味著,新的宇宙和人類誕生了。
  • 物理學的第三次革命,何時到來?我們是否做好迎接的準備
    厚積薄發,物理學或許要迎來第三次革命。就像百年前的兩朵烏雲,產生了相對論與量子力學,這樣重要的物理思想。同時也產生愛因斯坦這樣偉大的科學家。 一種新的理論誕生,不僅讓我們進一步認識了這個世界,也極大的推動了社會的發展,而當一種理論逐漸成熟時,它存在的問題也將浮現,這也是新理論出現的前兆,也是物理學變革的前兆。
  • 《宇宙物理體系》點評「相對論量子力學」
    《宇宙物理體系》點評「相對論量子力學」:他們沒有吸納牛頓力學的閃光點:慣性,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受力分析。慣性,作用力與反作用力,涉及到物質基本性質,是理論物理的引線或線索。受力分析是物理基本分析方法。以上三點如此基礎與重要,他們沒有抓住,卻在子虛烏有的時空彎曲量子糾纏道路上狂飆,相互捧場,呈現海市蜃樓的物理「盛景」,實則是近一百年理論物理跌入深淵,不是比牛頓力學進步,反而是比牛頓力學退步即倒退到玄學與巫術。
  • 偉大的物理學家往往是理論物理學家,理論物理比實驗物理重要?
    從結構上看,物理學是由理論和實驗兩部分組成,物理學家可分為理論物理學家及實驗物理學家兩大類。在理論方面沒有做出成就而在實驗方面有成就的是實驗科學家,比如丁肇中、吳健雄。在理論方面有成就而在實驗方面沒有成就的是理論科學家,比如楊振寧、李政道。
  • 愛因斯坦的崎嶇諾獎路,理論物理與實驗物理的激烈交鋒
    在 20 世紀初,因為愛因斯坦的橫空出世,實驗物理與理論物理之間的矛盾空前激化。1905 年愛因斯坦發表了題為 《論動體的電動力學》,這是一篇註定載入史冊的論文,在這篇論文裡,愛因斯坦提出了區別於牛頓時空觀的新的平直時空理論——狹義相對論。「狹義」表示它只適用於慣性參考系。
  • 新理論拋棄牛頓和愛因斯坦
    然而,十年前,報紙和媒體對此卻毫不懷疑:一種全新的引力理論誕生了。為了方便起見,在新聞節目和受歡迎的脫口秀節目De Wereld Draait Door中,Verlinde被稱為「新愛因斯坦」。那些太容易說我沒有理論的人,顯然不明白理論物理學是如何工作的。你需要一步一步地闡述和測試一個新想法,必須找到正確的配方和技術。一點也不奇怪Leiden的Schalm說:與懷疑者的觀點相反,Verlinde的研究肯定受到了重視,他被引用了700多次。但這是非常困難的材料,很難在一夜之間產生新的結果。
  • 衡中內部資料|物理之牛頓一二三定律知識梳理及應用
    說到牛頓三定律,我們首先得了解一下,牛頓到底有多牛?
  • 牛頓力學
    牛頓經典力學的建立是科學形態上的重要變革,標誌著近代理論自然科學的誕生,並成為其他各門自然科學的典範。經典力學建立的歷史條件和客觀原因牛頓經典力學體系的建立得益於已有的科學成就。哥白尼、伽利略、克卜勒、笛卡爾等人在天文學、力學、光學、數學等方面的貢獻,為經典力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特別是伽利略與克卜勒對牛頓經典力學體系的建立更是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   伽利略通過對自由落體的研究,已經發現了慣性運動和在重力作用下的勻加速運動,奠定了牛頓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基本思想。
  • 從亞里斯多德到牛頓,宇宙理論的演變史
    在13世紀,阿奎那將亞里斯多德和託勒密的思想與上帝的思想融合在一起。他們以地球為中心的宇宙很符合聖經的字面解釋,把人類放在上帝創造的中心。 直到16世紀初,日心說才出現。 哥白尼,現代天文學之父,是第一個提出日心說的人。他的理論是以古希臘的宇宙模型為基礎的。1543年,哥白尼發表了日心說的天文模型。
  • 從亞里斯多德到牛頓,宇宙理論的演變史
    在13世紀,阿奎那將亞里斯多德和託勒密的思想與上帝的思想融合在一起。他們以地球為中心的宇宙很符合聖經的字面解釋,把人類放在上帝創造的中心。直到16世紀初,日心說才出現。哥白尼,現代天文學之父,是第一個提出日心說的人。他的理論是以古希臘的宇宙模型為基礎的。
  • 關於科學革命的10本經典(非常值得收藏)
    而近代科學是在16、17世紀的一場「革命」中誕生的,這場革命被很多人稱為科學革命。通常來說,哥白尼提出日心說被看作它的起點,而其完成則以牛頓《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的出版為標誌。那麼,科學革命究竟如何發生?又何以改變人類歷史的進程?為什麼有人說,它與我們現代人息息相關呢?
  • 站在巨人肩膀下的牛頓
    著作的研究對象包括自然界中的 任何運動現象與自然的力,當中也包括了為天體運動提供力學解釋(見第三卷「宇宙系統」)它的主要貢獻包括:首次提出了牛頓運動三大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為開普 勒行星運動定律的經驗公式給出理論推導,給出如何定義物理概念的範例,並制定四條「研究哲學的規則」等等。
  • 【物理大師】牛頓VS愛因斯坦
    牛頓與愛因斯坦引言300年前,牛頓為物理學建立奠定了基礎;300年後,愛因斯坦將物理學帶到了巔峰。一牛頓,自幼聰明伶俐,愛好讀書,喜歡沉思。少年時自己動手製作各種各樣的機械模型。在力學上,他提出牛頓運動定律;在光學上,他發明了反射望遠鏡,基於對三稜鏡的觀察發展出了顏色理論;在數學上,他發展出微積分學;在經濟學上,牛頓提出金本位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