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步維艱!從亞里斯多德到牛頓,宇宙理論的演變史

2020-08-27 老胡說科學

《宇宙起源》以不同的語言、文化和宗教流傳了幾個世紀。當早期人類開始觀察天空中的星星時,他們就開始思考星星在宇宙中的位置。這一發現最終產生了無數的宇宙模型,比如古希臘的宇宙、文藝復興時期的宇宙、牛頓的宇宙等等。儘管它們是不同的,但每一個假設都是人類心理的基本要素(好奇心)的結果。

天文學在西方世界的開端是亞里斯多德和託勒密的地心說。地心說是邏輯、觀察和數學推理的結果。該模型由數學家、天文學家克勞迪亞斯·託勒密設計,將地球置於宇宙的中心。這個模型有兩個主要的觀察結果:

首先,太陽繞地球公轉,這種現象在地球上每天都可以看到。這一假設得到了進一步的支持,即月球和行星除了繞各自的軸自轉外,還繞著地球旋轉。

第二,在地面觀察者的參照系中,地球似乎是靜止的。與流行的觀點相反,中世紀的哲學家、古希臘人和古羅馬人將地心說與球形地球結合起來,這與古老的扁平地球理論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然而,地心說並非沒有缺陷。早期的天文學家觀察到,行星似乎並沒有以精確的圓形軌道圍繞地球運行。一些恆星改變了它們在行星周圍的運動,這些恆星被稱為「逆行運動」。基督教會的神學家和哲學家聖託馬斯·阿奎那堅持認為,信仰和理性應該相互兼容、相輔相成。在13世紀,阿奎那將亞里斯多德和託勒密的思想與上帝的思想融合在一起。他們以地球為中心的宇宙很符合聖經的字面解釋,把人類放在上帝創造的中心。

直到16世紀初,日心說才出現。

哥白尼,現代天文學之父,是第一個提出日心說的人。他的理論是以古希臘的宇宙模型為基礎的。1543年,哥白尼發表了日心說的天文模型。他的模型把太陽放在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圍繞著它旋轉。

哥白尼日心說推測宇宙的中心位於太陽附近。它預言天體以勻速運動,根據這個模型,地球被推測為每天自轉一次和每年繞太陽公轉一周。此外,這顆行星還被認為每年都會經歷一次軸心的傾斜。

哥白尼意識到他的提議會像衝擊波一樣席捲大眾,他寫道:

有些人,當他們發現我寫的這本關於宇宙領域的革命的書時,就會向我大聲吼叫,讓我閉嘴。

哥白尼擔心他的發現似乎與教會及其教義相悖。約書亞書中的一段描述了太陽繞著地球轉。哥白尼不願參與任何爭論。他直到在去世的那一年才發表了他的作品,儘管他的理論早在幾十年前就已經誕生了。

今天,人們普遍認為哥白尼模型為現代天文學奠定了基礎。它不僅準確地預測了行星到太陽的相對距離,而且還為行星的明顯逆行運動提供了一個合理的解釋。他還解釋說,不同的季節是地球傾斜旋轉軸的結果。

第谷·德·布拉赫是一位著名的天文學家、佔星家和鍊金術士,他提出了一種新的宇宙模型,稱為地球日心行星模型。

在他的模型中,所有的行星都繞著太陽轉,太陽和月亮也繞著地球轉。在他的一生中,布拉赫對精確的經驗性事實和天文觀測表現出極大的熱情。第谷和他的助手約翰內斯·克卜勒密切合作。

克卜勒認為第谷的模型是錯誤的,並相信哥白尼的模型是準確的。

克卜勒對火星軌道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利用幾何學和物理學來預測行星軌道的形狀。他利用布拉赫的觀測數據來證明火星的軌道是沿橢圓軌道運行的。這反過來又消除了對本輪的需要,克卜勒能夠用數學方法描述橢圓軌道。克卜勒修正了哥白尼日心說模型,用橢圓軌道代替圓形軌道。克卜勒的太陽系模型是由三個定律決定的,即克卜勒的行星運動定律。

  • 軌道定律:克卜勒第一定律指出,所有行星都繞著太陽運行,其軌道是橢圓狀的,而太陽位於其中一個焦點上。
  • 面積定律:克卜勒第二定律指出,太陽系中太陽和運動中的行星的連線(矢徑)在相等的時間內掃過相等的面積。
  • 周期定律:克卜勒第三定律指出,行星公轉時間的平方與行星所繪出的橢圓半長軸的立方成正比。

克卜勒的前兩個定律被廣泛接受。這可能是由於克卜勒在1631年對水星凌日的預測。他提出所有的行星都沿橢圓軌道運行,雖然這是水星和火星橢圓軌道的合理近似,但現在我們知道它們的軌道並不是真正的橢圓。儘管克卜勒定律能很好地估計行星的運動,但它們並不精確。

另一位對現代天文學發展做出貢獻的偉人是伽利略,一位來自比薩的博學之士。

當他了解到新發明的「望遠鏡」後,他設計了自己的改良版。通過使用這種早期版本的望遠鏡,伽利略有了許多天文學上的發現。他對月球進行了觀察。在他被發現之前,人們認為月球是一個光滑的球體,然而,伽利略發現月球有山脈、凹坑和其他特徵,與地球相似。他發現了木星的四顆衛星和太陽表面的黑點。他觀察了金星的相位,並得出結論:金星繞著太陽轉,而不是地球轉,這在當時是一種普遍的看法。

伽利略對月球、木星的衛星、金星和太陽黑子的開創性觀察,為位於宇宙中心的是太陽而不是地球的觀點進行了辯護。

在這一時期,教會是一個強大的保守機構,有著堅定的原則和教義,它的影響遍及整個歐洲。它接受了聖經對宇宙的解釋,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任何質疑這一觀點的人都將受到酷刑和處決。在伽利略與教會發生衝突之前,公眾被分成了兩個派別——亞里斯多德的宇宙模型和哥白尼的宇宙模型。

雖然宗教權威反對日心說僅僅基於聖經的參考,但科學界認為,如果日心說的理論是正確的,每年就會出現恆星視差。1616年,教會譴責哥白尼模型是對信仰的威脅。後來,伽利略被召到羅馬,並被警告不要支在傳播他的理論。然而,1632年伽利略發表了支持哥白尼理論而非託勒密理論的著作。

伽利略因為支持日心說而被教會迫害了近20年。最終,他的書被禁了,他自己也被判了刑。1642年,他死於獄中。

1643年,艾薩克·牛頓爵士出生於英國伍爾索普的一個農民家庭。在整個過程中,牛頓的教育經歷了幾次突破。他在格蘭瑟姆的國王學院學習期間,由於學院試圖把他變成農民而導致他的學習中斷,而他在劍橋大學的學習也因那場大瘟疫而中斷。正是在離開大學的這段時間裡,牛頓開始發展他關於光、微積分和天體力學的理論。他還擴展了伽利略的工作,並設計了一種新的宇宙模型,即「發條宇宙」。

17世紀力學成為了終極解釋學,人們相信每一個現象都可以用牛頓力學解釋。因此,牛頓模型被提出來支持自然神論的觀點,即上帝創造了世界,使其成為一個完美的機器。這個模型採用了科學家開發的物理概念,並以牛頓自然定律的知識武裝起來。

儘管如此,這個模型還是有缺陷的。

牛頓無法解釋為什麼萬有引力理論不能應用於宇宙學,為什麼萬有引力沒有使宇宙在它的力場下坍塌。同樣地,牛頓也無法對奧博悖論做出解釋。奧博悖論質疑的是,在無限大的空間裡分布著無數顆恆星的宇宙,為什麼宇宙仍然是黑暗的。

牛頓推動了科學界的革命。他定義了加速度並得出結論。他還提出了慣性的概念,並指出,一個靜止的或勻速運動的物體,除非受到外力的作用,否則將繼續以這種狀態存在,並將動量定義為質量和速度的乘積。此外,他還得出系統的總動量總是守恆的結論。

然而,他對古典物理學的最大貢獻來自於1687年發表的萬有引力定律。

在他的《原理》一書中,他起草了三個基本的運動定律,幫助他得出了他的引力理論。牛頓萬有引力定律指出,兩個物體相互吸引所產生的引力與它們的質量成正比,與它們之間距離的平方成反比。這些定律解釋了橢圓的行星軌道,行星如何在太陽引力的作用下保持在軌道上,月球如何繞著地球旋轉,彗星如何繞著太陽的橢圓軌道旋轉。利用這個定律,牛頓也能夠計算出每顆行星的質量。他還確定了地球兩極是平的,赤道是凸起的。除此之外,牛頓還發現了太陽和月亮的引力是如何在地球表面產生潮汐的。

在文藝復興時期,天文學改變了政權。這個領域出現了許多偉大的人物,最著名的是伽利略、克卜勒和牛頓。

天文學是最古老的自然科學之一,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它被稱為天體物理學和量子力學的結合之前,對恆星的研究與宇宙學、曆法以及佔星術交織在一起。

同時,天文學的種子開始在世界各地發芽。當巴比倫人記錄了在太陽年裡日光長度的變化,印第安人提出了一個計算系統來精確地計算行星的周期、日食和月食的時間。即便如此,日心說還是花了幾個世紀才被接受。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老胡說科學

相關焦點

  • 舉步維艱!從亞里斯多德到牛頓,宇宙理論的演變史
    在13世紀,阿奎那將亞里斯多德和託勒密的思想與上帝的思想融合在一起。他們以地球為中心的宇宙很符合聖經的字面解釋,把人類放在上帝創造的中心。 直到16世紀初,日心說才出現。 哥白尼,現代天文學之父,是第一個提出日心說的人。他的理論是以古希臘的宇宙模型為基礎的。1543年,哥白尼發表了日心說的天文模型。
  • 從亞里斯多德到牛頓統一天上和地下的力,過程是這樣的!
    根據亞里斯多德理論,這四個元素能夠相互轉換,並且朝向它們各自的自然位置移動。因此,石頭往宇宙中心【即地球中心】墜落,但火總是往地球外圍靠近。【左圖為古希臘哲學家阿基米德。他曾說: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撬動地球。】
  • 牛頓一思考,亞里斯多德就哭了?地球在運動並不是那麼顯而易見
    而在16世紀之前,亞里斯多德的運動理論一直居於統治地位。亞里斯多德認為,地球是靜止的並位於宇宙的中心,日月星辰都在圍繞著地球在轉,這也是所謂的「地心說」主要思想。並且新的理論體系必須包括」地球在運動「這一觀點。1687年,牛頓在總結了伽利略,克卜勒和笛卡爾等人的理論基礎上,出版了他的著作《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其中牛頓的三大運動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就很好說明了,天上的和地上的大大小小的物體之間運動和力的關係。
  • 牛頓一思考,亞里斯多德就哭了?地球在運動並不是那麼顯而易見
    而在16世紀之前,亞里斯多德的運動理論一直居於統治地位。亞里斯多德認為,地球是靜止的並位於宇宙的中心,日月星辰都在圍繞著地球在轉,這也是所謂的「地心說」主要思想。現在我們看來,這些觀點是多麼的荒謬,但是你別以為當時的人們是隨便就輕易得出這些結論,他們是經過反覆的經驗觀察和周密的推理才得出」地球是宇宙中心「這一結論的,這也成為了當時人們的世界觀。
  • 引力理論發展簡史:從牛頓的萬有引力到愛因斯坦的時空彎曲
    可是哥白尼的出現,讓地心論第一次感受到了危機。哥白尼發現,如果所有的天體繞地球旋轉,那麼星體的運動軌跡就複雜無比。倘若星球繞太陽旋轉,那麼事情就簡單得多。本著「如了無必要,勿增實體」的哲學理念,中年時期的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說。但擔心遭到教會的迫害,就辯稱自己的理論不違背《聖經》 。
  • 解讀引力理論發展史:從牛頓的萬有引力到愛因斯坦的時空彎曲
    >想必大家對萬有引力理論再熟悉不過了。當牛頓的看到蘋果落地之後,啟發性的認識到萬有引力後。這時候他才知道,太陽也給地球施加了引力。地球吸引了蘋果,在引力的作用下,蘋果落地了。那太陽也給地球一個力,為啥地球不落向太陽呢?
  • 愛因斯坦和事佬,緩解牛頓和亞里斯多德的矛盾?西瓜視頻帶你看看
    所以亞里斯多德的觀念依舊無法被推翻。,按照亞里斯多德的意思真空算得上是空無一物吧?地球是一個大質量的物體,它可以將它周圍的時空彎曲,這導致宇宙當中任何一個點的空間和時間都不相同,就像你的腦袋和你的腳都不是同一個時間,因為你的腳跟靠近地球。
  • 亞里斯多德的世界觀統治西方近2000年,為何直到1600年才被推翻?
    這本書探討人類歷史上兩次重大的世界觀轉變:第一次:從亞里斯多德世界觀到牛頓世界觀的轉變;第二次:牛頓世界觀到愛因斯坦和量子力學世界觀的轉變,作者也帶我們思考和探索了最新、最前沿的科學發展,尤其是量子理論、進化論對西方人的世界觀的種種挑戰。
  • 就連牛頓都相信存在的物質,宇宙本源——以太
    人們從很早之前就在想著宇宙的組成,到底這繁華的世界萬物是由什麼組成的呢?首先就是光!《聖經》中上帝在第一天就創造了光,可見光有多重要,象徵著希望。中國有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學說,號稱宇宙萬物均在五行之中。而十分巧的是,古希臘的亞里斯多德,也提出了類似的學說,他說,組成物質的元素為了水、火、氣、土和以太。
  • 牛頓引力理論並非來自「蘋果」,而是和他的鍊金術頗有關係
    但克卜勒的定律只能說是還處在事物的表象之上,屬於經驗理論。他不能解釋宇宙天球被打破以後為何行星還要繞太陽運動,為什麼行星的軌道是橢圓的?等一些問題,因為這些問題都涉及到了事物的本質原因,也就是其背後真正的科學理論,而不是經驗規律。
  • 牛頓引力理論並非來自「蘋果」,而是和他的鍊金術頗有關係
    但克卜勒的定律只能說是還處在事物的表象之上,屬於經驗理論。他不能解釋宇宙天球被打破以後為何行星還要繞太陽運動,為什麼行星的軌道是橢圓的?等一些問題,因為這些問題都涉及到了事物的本質原因,也就是其背後真正的科學理論,而不是經驗規律。所以說克卜勒三大定律提出以後,一開始並沒有多少人相信,畢竟你沒有完全解答人們心中的疑問。
  • 宇宙理論物理大會,牛頓定律被棄,落選偉大物理學家稱號
    來自全宇宙各星球的物理學家們齊居一堂,對全宇宙做出卓越貢獻的物理學家進行評選,評出的前百名入選著名宇宙物理學家行列,地球上的普朗克、赫茲、愛因斯坦等10名物理學家都入選了,而地球人最先提名的牛頓卻落選了,為此,地球代表和外星人代表,進行了一場激烈的爭辯,最後,牛頓遺憾落選,下面是各方爭辯記錄,讓全宇宙人共享共品評。
  • 從牛頓引力到廣義相對論再到M理論,到底是時空彎曲還是閉弦交換?
    伽利略的懷疑曾經這個理論在將近兩千年的時間從未有人懷疑過,但到了伽利略時代,對事物觀測總結的經驗,使得他開始懷疑這個理論,他有過一個思想實驗但卻未能付諸實施,或者說限於當時的計時工具不夠先進,他是這樣假設的
  • 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
    拉斐爾的名畫《雅典學院》(來源:wikipedia)你喜歡先提出理論、再找證據慢慢去證明?還是喜歡先細心觀察、再得出結論?你想逃脫感官的世界,去探索永恆的思想?還是對體驗自然界事物的變化,而充滿興趣?你是個理想主義者還是經驗主義者?
  • 亞里斯多德世界觀,統治了西方接近2000年,它的核心思想是什麼?
    今天我們所信奉的絕大部分世界觀經過一次重大的轉變,也就是從亞里斯多德的世界觀到牛頓世界觀的轉變,什麼是亞里斯多德的世界觀呢?從公元前3世紀到1600年,這接近2000年的時間裡,西方世界都被以亞里斯多德理論體系為基礎的世界觀所統治著,當然這套世界觀現在被證明幾乎都是錯誤的,比如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地球是靜止不動的,太陽、月亮以及其他星體都是圍繞地球旋轉的,地球由「水火土氣」四種基本元素構成,月亮之上的物體由「以太」這種基本元素構成等等,你可能很奇怪,為什麼在長達近2000年的時間裡,
  • 從伽利略到牛頓從愛因斯坦到楊振寧,人類物理體系是怎麼形成的
    從牛頓到薛丁格,從經典物理學在到現代物理學,人類的物理學大廈究竟是如何被一步步建立起來的,從16世紀1564年,歐洲誕生了一位偉大的人物他就是伽利略,通過比薩斜塔思維實驗,他正偽了亞里斯多德的落體觀念,更重要的是引入了科學推理和實驗為物理學的發展指出了方向,而就在伽利略去世一年後,
  • 鬍子悅:解讀亞里斯多德哲學理論中的行動
    在亞里斯多德的理論中,對人的行動以目的論解釋本質上是基於社會角度的考慮,而不是基於生物角度的考慮。人的行動目的,以及行動的好和壞或者成功和失敗都在於是否合於德性(virtue),而不是人的感情或能力,因為對於感情或能力往往只能做到區分,這也導致對他者行動的分析成為可能。
  • 牛頓中年研究力學,晚年研究神學,古希臘究竟帶給了他什麼靈感
    為了解釋天空的奧秘,牛頓不僅需要他的力學,而且需要一個天空的實際模型,生活在埃菲索斯附近邁勒圖斯的塔裡斯常被稱為是最早的哲學家.他相信世間只有這樣的一種物質,那就是水,而且認為地球是在球形的宇宙中的水上年浮著。古希臘宇宙模型畢達哥拉斯的神秘組織。他是一個饒有悄趣的組織,他們不喝酒,不穿毛皮製品並且食素,他們相信靈魂可以離開軀體。
  • 亞里斯多德世界觀,幾乎都是錯誤的,為何還統治了西方1500多年?
    今天規模龐大的《亞里斯多德全集》也就是他全部作品的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其涉獵範圍之廣,迄今為止無人能出其右。霍金曾經說:科學的誕生、文明的誕生,恐怕有相當一部分功勞,要歸功於亞里斯多德,所有的科學家中,亞里斯多德佔據的功勞比例,或許是最多的。
  • 被醜化的「地心說」,其實是科學史上最偉大的理論
    被醜化的「地心說」,其實是科學史上最偉大的理論學過物理的,了解哥白尼同志的,都知道他在1543年發表的《天球運行論》,把地球從宇宙的中心拉到了一邊,把一直委屈的太陽大哥終於是放回了自己的位置。哥白尼認為太陽是宇宙的中心,其他看起來位置經常會發生變化的行星(從水星到土星)當然包括地球在內以正圓的軌道圍繞太陽運行,在這些行星的軌道外依然是恆星天,以及由上帝掌控的原動力天。由於他所說的行星軌道是正圓,所造成的後果就是這套理論完全沒有由託勒密建立起來的本輪和均輪宇宙模型預測行星運行規律更加精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