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起源》以不同的語言、文化和宗教流傳了幾個世紀。當早期人類開始觀察天空中的星星時,他們就開始思考星星在宇宙中的位置。這一發現最終產生了無數的宇宙模型,比如古希臘的宇宙、文藝復興時期的宇宙、牛頓的宇宙等等。儘管它們是不同的,但每一個假設都是人類心理的基本要素(好奇心)的結果。
天文學在西方世界的開端是亞里斯多德和託勒密的地心說。地心說是邏輯、觀察和數學推理的結果。該模型由數學家、天文學家克勞迪亞斯·託勒密設計,將地球置於宇宙的中心。這個模型有兩個主要的觀察結果:
首先,太陽繞地球公轉,這種現象在地球上每天都可以看到。這一假設得到了進一步的支持,即月球和行星除了繞各自的軸自轉外,還繞著地球旋轉。
第二,在地面觀察者的參照系中,地球似乎是靜止的。與流行的觀點相反,中世紀的哲學家、古希臘人和古羅馬人將地心說與球形地球結合起來,這與古老的扁平地球理論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然而,地心說並非沒有缺陷。早期的天文學家觀察到,行星似乎並沒有以精確的圓形軌道圍繞地球運行。一些恆星改變了它們在行星周圍的運動,這些恆星被稱為「逆行運動」。基督教會的神學家和哲學家聖託馬斯·阿奎那堅持認為,信仰和理性應該相互兼容、相輔相成。在13世紀,阿奎那將亞里斯多德和託勒密的思想與上帝的思想融合在一起。他們以地球為中心的宇宙很符合聖經的字面解釋,把人類放在上帝創造的中心。
直到16世紀初,日心說才出現。
哥白尼,現代天文學之父,是第一個提出日心說的人。他的理論是以古希臘的宇宙模型為基礎的。1543年,哥白尼發表了日心說的天文模型。他的模型把太陽放在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圍繞著它旋轉。
哥白尼日心說推測宇宙的中心位於太陽附近。它預言天體以勻速運動,根據這個模型,地球被推測為每天自轉一次和每年繞太陽公轉一周。此外,這顆行星還被認為每年都會經歷一次軸心的傾斜。
哥白尼意識到他的提議會像衝擊波一樣席捲大眾,他寫道:
有些人,當他們發現我寫的這本關於宇宙領域的革命的書時,就會向我大聲吼叫,讓我閉嘴。
哥白尼擔心他的發現似乎與教會及其教義相悖。約書亞書中的一段描述了太陽繞著地球轉。哥白尼不願參與任何爭論。他直到在去世的那一年才發表了他的作品,儘管他的理論早在幾十年前就已經誕生了。
今天,人們普遍認為哥白尼模型為現代天文學奠定了基礎。它不僅準確地預測了行星到太陽的相對距離,而且還為行星的明顯逆行運動提供了一個合理的解釋。他還解釋說,不同的季節是地球傾斜旋轉軸的結果。
第谷·德·布拉赫是一位著名的天文學家、佔星家和鍊金術士,他提出了一種新的宇宙模型,稱為地球日心行星模型。
在他的模型中,所有的行星都繞著太陽轉,太陽和月亮也繞著地球轉。在他的一生中,布拉赫對精確的經驗性事實和天文觀測表現出極大的熱情。第谷和他的助手約翰內斯·克卜勒密切合作。
克卜勒認為第谷的模型是錯誤的,並相信哥白尼的模型是準確的。
克卜勒對火星軌道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利用幾何學和物理學來預測行星軌道的形狀。他利用布拉赫的觀測數據來證明火星的軌道是沿橢圓軌道運行的。這反過來又消除了對本輪的需要,克卜勒能夠用數學方法描述橢圓軌道。克卜勒修正了哥白尼日心說模型,用橢圓軌道代替圓形軌道。克卜勒的太陽系模型是由三個定律決定的,即克卜勒的行星運動定律。
克卜勒的前兩個定律被廣泛接受。這可能是由於克卜勒在1631年對水星凌日的預測。他提出所有的行星都沿橢圓軌道運行,雖然這是水星和火星橢圓軌道的合理近似,但現在我們知道它們的軌道並不是真正的橢圓。儘管克卜勒定律能很好地估計行星的運動,但它們並不精確。
另一位對現代天文學發展做出貢獻的偉人是伽利略,一位來自比薩的博學之士。
當他了解到新發明的「望遠鏡」後,他設計了自己的改良版。通過使用這種早期版本的望遠鏡,伽利略有了許多天文學上的發現。他對月球進行了觀察。在他被發現之前,人們認為月球是一個光滑的球體,然而,伽利略發現月球有山脈、凹坑和其他特徵,與地球相似。他發現了木星的四顆衛星和太陽表面的黑點。他觀察了金星的相位,並得出結論:金星繞著太陽轉,而不是地球轉,這在當時是一種普遍的看法。
伽利略對月球、木星的衛星、金星和太陽黑子的開創性觀察,為位於宇宙中心的是太陽而不是地球的觀點進行了辯護。
在這一時期,教會是一個強大的保守機構,有著堅定的原則和教義,它的影響遍及整個歐洲。它接受了聖經對宇宙的解釋,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任何質疑這一觀點的人都將受到酷刑和處決。在伽利略與教會發生衝突之前,公眾被分成了兩個派別——亞里斯多德的宇宙模型和哥白尼的宇宙模型。
雖然宗教權威反對日心說僅僅基於聖經的參考,但科學界認為,如果日心說的理論是正確的,每年就會出現恆星視差。1616年,教會譴責哥白尼模型是對信仰的威脅。後來,伽利略被召到羅馬,並被警告不要支在傳播他的理論。然而,1632年伽利略發表了支持哥白尼理論而非託勒密理論的著作。
伽利略因為支持日心說而被教會迫害了近20年。最終,他的書被禁了,他自己也被判了刑。1642年,他死於獄中。
1643年,艾薩克·牛頓爵士出生於英國伍爾索普的一個農民家庭。在整個過程中,牛頓的教育經歷了幾次突破。他在格蘭瑟姆的國王學院學習期間,由於學院試圖把他變成農民而導致他的學習中斷,而他在劍橋大學的學習也因那場大瘟疫而中斷。正是在離開大學的這段時間裡,牛頓開始發展他關於光、微積分和天體力學的理論。他還擴展了伽利略的工作,並設計了一種新的宇宙模型,即「發條宇宙」。
17世紀力學成為了終極解釋學,人們相信每一個現象都可以用牛頓力學解釋。因此,牛頓模型被提出來支持自然神論的觀點,即上帝創造了世界,使其成為一個完美的機器。這個模型採用了科學家開發的物理概念,並以牛頓自然定律的知識武裝起來。
儘管如此,這個模型還是有缺陷的。
牛頓無法解釋為什麼萬有引力理論不能應用於宇宙學,為什麼萬有引力沒有使宇宙在它的力場下坍塌。同樣地,牛頓也無法對奧博悖論做出解釋。奧博悖論質疑的是,在無限大的空間裡分布著無數顆恆星的宇宙,為什麼宇宙仍然是黑暗的。
牛頓推動了科學界的革命。他定義了加速度並得出結論。他還提出了慣性的概念,並指出,一個靜止的或勻速運動的物體,除非受到外力的作用,否則將繼續以這種狀態存在,並將動量定義為質量和速度的乘積。此外,他還得出系統的總動量總是守恆的結論。
然而,他對古典物理學的最大貢獻來自於1687年發表的萬有引力定律。
在他的《原理》一書中,他起草了三個基本的運動定律,幫助他得出了他的引力理論。牛頓萬有引力定律指出,兩個物體相互吸引所產生的引力與它們的質量成正比,與它們之間距離的平方成反比。這些定律解釋了橢圓的行星軌道,行星如何在太陽引力的作用下保持在軌道上,月球如何繞著地球旋轉,彗星如何繞著太陽的橢圓軌道旋轉。利用這個定律,牛頓也能夠計算出每顆行星的質量。他還確定了地球兩極是平的,赤道是凸起的。除此之外,牛頓還發現了太陽和月亮的引力是如何在地球表面產生潮汐的。
在文藝復興時期,天文學改變了政權。這個領域出現了許多偉大的人物,最著名的是伽利略、克卜勒和牛頓。
天文學是最古老的自然科學之一,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它被稱為天體物理學和量子力學的結合之前,對恆星的研究與宇宙學、曆法以及佔星術交織在一起。
同時,天文學的種子開始在世界各地發芽。當巴比倫人記錄了在太陽年裡日光長度的變化,印第安人提出了一個計算系統來精確地計算行星的周期、日食和月食的時間。即便如此,日心說還是花了幾個世紀才被接受。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老胡說科學